论《幸福还有多远》故事发生的契机

2010-11-16 14:46丁雪
电影评介 2010年10期
关键词:李萍天亮编导

电视连续剧《幸福还有多远》的故事发生的契机值得思忖,其真实性让人不敢苟同。

年轻的卷烟厂女工李萍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按说想嫁个如意郎君是可以理解的,想法是美好的,符合人性的正常要求。

可是,李萍追求爱情婚恋的方式又是怎样的呢?她把自己名字和有关情况以及爱情婚恋承诺写好以后,卷成一颗香烟状,如同其他香烟混装在一盒烟中,承诺到:谁抽到这烟,只要是单身男性,就愿意嫁给谁。

对于这个女孩的举动,这样的爱情寄托,这样游戏似的爱情选择,笔者当时在看电视的时候就感觉不舒服。当时就想,这个买烟的人如果是个脏兮兮的老头子,病床上躺着的人呢?甚至是个患有绝症、快要死去的人呢?笔者真为这女孩的命运捏了一把汗。

无疑,这里的故事情节的设置是可笑的,人物的举动是迂腐的,荒唐的。当然可笑之极的举动倒还没有遇到多么大的不快。幸亏那带着美好心愿的香烟被一个死掉妻子的海军团参谋买去了。这就是电视内容中故事发生的契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萍这个人物形象心态的浮躁和对爱情的随意。可是反过来思考,这里难道就没有编剧和导演的浮躁?我感觉是有的。李萍后来与王小毛的生活境遇,让她们俩生活在一起了,然后再让她们俩中的一个不正常的死去,让另一个备受生活的折磨。笔者感觉作品总是在为了一个过程,即:幸福还有很远!这样的思考,这样的命题也是极有价值的,关键是要顺理成章,故事发生、发展应该自然些。生硬地往主题上拉就显得不够生活化了。婚姻生活对于个人的幸福太重要了。但也不能为了这个“幸福”就随意设计上一个契机让故事发生、让情节不自然地继续。“幸福还有多远?”是不好回答。但越不好回答就越要严肃、认真地回答,随意回答就显得突兀和不合情理。

最让人感觉不合情理的是李萍不爱的两个男人,被自己的姐姐和好朋友补了缺。《幸福还有多远》中的情节处理,让人不可思议:剧中的两个女子阴错阳差的去爱了自己的亲人、朋友所不喜欢、不爱的人。李萍不爱于大路有自己的姐姐补缺,李萍不爱吴天亮了有自己的好朋友补缺。这样的情节处理属于什么呢?以简单的思维来演绎复杂的社会人生。本来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生活被随意地简单化了。

李萍的姐姐李岚与于大路结婚,有编、导浮躁心态的折射。于大路以前追求李萍的激烈程度、追求不到的难过程度、愤怒程度无以复加,几乎就是暴跳如雷。连李萍的父母亲也总认为李萍应该嫁的是于大路。可万万没有想到李萍的姐姐补缺了。看看这情节的处理,难道编导认为这样的艺术处理是给观众以新奇感?可是,恰恰忽略了艺术的真实性,也就是本质的“真实”,即客观世界表面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下所隐含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1]

编导为了表现幸福还有很远,让李岚拼命追求、心甘情愿嫁给了曾经苦苦追求妹妹的于大路。追求的时候是主动的、忘情的,但结婚以后却不是那么回事了。吵闹成了家常便饭,贪婪是其本性。狭隘自私,爱情等于金钱,只是没有爱的成分了。这个女人心态已经扭曲了。在她全部表现来看,就会让观众对其由同情到反感,倾向性就渐渐地转移了。对那个曾经让她怀孕又抛弃了她的大学生的道德表现,观众不得不陷入思考。那大学生抛弃她难道不应该吗?这个反复无常的女人!观众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不过,在李岚这个人物的处理上,又陷入了老套的艺术方法,这就是腐败倒下的干部的背后大都有个贪婪的妻子。这又不是什么艺术创新了,老套模式。不是浮躁就陷入老套。可见,艺术思维、生活的艺术化的难度!也因此,才更要求编导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才更说明艺术构思的艰难程度。

是啊,最近些年,总有那么一些文化人脱离生活实际,任意编造一些离奇的故事,往往引出一些无聊的情节。给人以猎奇的感觉。正好一股浮躁的社会思潮席卷人们的心理。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基本的审美理想,基本的审美把握,没有起码的审美标准,就会顺着蹩脚的编造者的思维去认识生活本身,然后得出生活、道德在每况愈下了。这样的问题说明了什么呢?形象的说明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高雅的美学观,去反映生活,艺术特质是美的。以这样的文艺作品再反观生活,认识生活,其作用可能认为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虚假的。让观众在美好的艺术境界中获得艺术享受,体味其美感意蕴,陶冶情操。

那么,幸福到底还有多远?怎样才能幸福?上面说了李岚补了妹妹留下的“缺”,跟了于大路不幸福。还有另一个补缺者——靳英。

李萍与吴天亮离婚以后,吴天亮又结婚了,让观众万万也想不到这个团参谋与李萍以前的好友靳英结婚了。并且,苦苦追求的一方竟然还是妙龄女工靳英。

电视剧中的妙龄女工靳英,嫁给了吴天亮,编导也可能预感观众们不认同,老早就作铺垫。让靳英与吴天亮刚见面时怪怪的表情,想入非非的样子。甚至后来还怕吴天亮看不上自己。这里,世俗观念是一点也没有,什么年龄、婚姻历史、孩子、相貌、生育能力,什么也不顾不虑了。在靳英心目中的吴天亮与观众眼中的吴天亮大概不是一个印象。尽管编导不在乎世俗,不在乎观众的审美情趣,不在乎情节发展的可能性。但编导们无论如何也应该在乎人物刻画的规律,这就是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即便是靳英急于想结婚,想找个军人,也有其复杂的心理,而这个电视剧在表现人物的一辈子的婚姻大事的时候,就如同心里早就有个这样的男人在等着自己。在结婚问题上,没有对于吴天亮的情况思考、分析,感情的复杂性在这里被简单化了。

生活是丰富多彩,千奇百态的。文艺是生活的反映或者是某种折射。婚姻问题在我们国家里,还没有到如此随意的地步。幸福不论还有多远,也不能偏离这个中心。婚姻问题越随意爱情就往往越远。

当然,前面说过靳英跟吴天亮结婚也不是没有铺垫,前面也有伏笔暗示,那就是当李萍对于那根香烟状的纸条将要兑现承诺的时候,又犹豫了。李萍即使再不成熟,再浮躁,但吴天亮毕竟是个四十多岁、并不英俊潇洒的形象,而且还有个孩子。我们国人看来,婚姻一定不是不顾其他条件的茫然组合。当李萍与吴天亮的婚姻犹豫的时候,靳英却含情脉脉地表示不了不正常的表情。说实话,观众在这里欣赏的是酸溜溜的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的艺术,真叫人看不惯。难道生活还真会有这样的情景吗?笔者以为,人生活在社会上,程度不同地受到世俗社会的制约。婚姻幸福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但是不能忘了,婚姻绝非儿戏,它也不能缺少迁就。

应该说,这个电视剧的故事发生的契机一上来是那根带有重大使命的香烟,后来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婚姻补缺的创作构思和生活的艺术处理。因为那个香烟牵线的婚姻感觉不幸福了,如何?补缺。从简单到简单,随意性太明显了。

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编导如此随意性地处理实实在在的、世人目睹下的生活?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观众就是要看有真实性的文艺作品。“在电视剧的审美过程中,是否‘真实’历来是判断一部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2]明显虚假的情节是很倒观众胃口的。对于虚假的东西他们是不会买账的。

但是,此类作品最近些年还真有市场,还真有不少人买帐。还真有不少观众看那些猎奇的作品。故事越奇特越愿意看。情节越虚假越感到是艺术。审美?审丑?不知道审什么了。似乎越不按常规就越好,令人难以理解。这明显看出电视剧艺术庸俗化对观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和判断。

是啊,艺术本身就应该让人有新奇意外的感觉。但是也要考虑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作为《幸福还有多远》这类的表现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向广大观众呈现的必须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不是随意发挥的。男子汉不是随意穿条花裙子就是艺术,男人说话是女人腔调就是艺术。俊男靓女不是一勾手就穿行于密林之内,跳跃于高山之上,甚至离开人间跳入仙境之中。人物风里来、雨里去、穿行于水火之中、高山树林之上、奔波了千万里路、衣服也是崭新无尘如初,这样的打扮,这样虚假无聊的电视剧。既充满了低级趣味也违背了生活真实性。

其实,从电视剧题目就可以看出,编导的立意本是好的。希望通过一系列错位爱情来探讨复杂的人生问题。引发人们对幸福内涵的深层思考,但可能过于想表现故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不幸陷入了虚假的陷阱。

当然,作为电影、电视剧这类文艺作品,是允许虚构的,允许浪漫主义的想象的,百花齐放嘛,就是应该提倡不同风格的文艺作品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但是我们不要离开所表现的内容的性质一味地浪漫,一味地虚假。过于虚假就是在愚弄观众。不尊重艺术规律的艺术作品是不会有生命力。

[1]张凤铸.中国电视文艺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85页。

猜你喜欢
李萍天亮编导
Tunable wide-angle multi-band mid-infrared linear-to-linear polarization converter based on a graphene metasurface∗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SLA:ErroranalysisofthelearnersinvocationalcollegeundertheBlendedLearningModel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Threshold Selection Method Based on Reciprocal Gray Entropy and Artificial Bee Colony Opt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