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学看电影《杜拉拉升职记》的片名翻译

2010-11-16 14:46郭鹏
电影评介 2010年10期
关键词:适应性译者交际

在全球经济还未完全复苏的状态下,由徐静蕾执导的职场励志片《杜拉拉升职记》(以下简称《杜》)备受各界关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杜》片讲述了都市白领杜拉拉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民营企业小职员,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人事总监故事。因此,主人公杜拉拉在职场上顽强拼搏以及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不懈努力的形象深入人心。国际化程度的加快,在文化上的独特表现就是有更多的外国电影涌入中国,更多的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中国影片要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好的译名也是不可忽略的。片名就如同一部电影的名片。观众常常从片名就可以了解影片的类型。可以说,片名在吸引观众眼球,拉动票房收入上功不可没。电影出品后,人们对《拉》片的英译名各执一端,持褒贬不一的态度。同名小说的英译名是 A story of Lala’s promotion, 然而电影版的译名却未与原著保持一致,而是使用了 Go Lala Go.同名小说的英译名完全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而电影版的译名却未与其中文名在字词上保持一致。笔者认为,电影版的译名是在译者凝练了影片的精髓后,重新给予影片的译名。与小说版的译名相比,更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探讨该片名的成功之处。

一、生态翻译学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就是将翻译放置于生态学视角的领域内进行思考、探索。胡庚申在其《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该理论。它是“一种生态学翻译的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 研 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1]持生态翻译学观点的学者会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2]也即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到译者的适应选择和翻译生态环境。胡庚申认为“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本能,是翻译过程的实质。译者不仅要适应生态环境,而且要以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适应。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而选择的法则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2]

鉴于生态翻译学具有可信的哲学依据(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全新的基本理念,翻译实质,过程,原则和方法,以及译评标准,因此,可以说它的理论框架已趋向成熟,将其应用与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是可取的。这样既可以从新的视角审视当前电影片名的翻译,将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又可以为今后的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一个参照物。

二、翻译的生态环境

根据胡庚申教授的解读,翻译的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2]细想一下,《杜拉拉升职记》能够在当下热播,吸引观众的眼前,靠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拍摄技巧,强大的演员阵容,华丽的演出服饰和开拍杀青时的宣传造势,靠的还是生活在职场压力下的年轻一族对精神食粮的渴望。改编于同名小说的这部电影向人们展示的也是一个中国的职场环境,白领在工作上的努力态度和在工作及爱情间权衡的做法。由此可见,英文原文产生于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想要表达的就是不管对工作还是爱情,每个人都要认真地对待并且要勇于追求。

三、片名的“三维”适应性转换

胡庚申指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就是侧重“三维”间的转换。[1]也即就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做到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关注文化的传达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2]在了解了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之后,译者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原语和译语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再此之前,译者还应该注意到英文片名的语言特点。不难发现,与中国电影片名相比较,英文片名更加晦涩难懂。观众并不能很直接、迅速、有效地从英文标题联想到影片的内容。例如:以数字命名的影片Seven(《七宗罪》)。如果将这个单一的英文字母直译为“七”很难唤起观众的认知意思。如果直译为“七”,热衷于罪案、惊险的观众则可能会错过这部电影。《杜》片的英译名中只出现了两个单词。一个是片名的主人公“Lala”; 另一个就是具有动感的“Go”。译者选择使用Lala而非全名的拼音Du Lala作为主人公人名也是符合英语国家的人名使用习惯的。在书写习惯上,英语国家习惯将名置于姓前。在称呼上,常常直呼对方的名。同时,中文拼音Lala在读法上也较全陈拼音Du Lala 简易。细想一下,Lala更能让英语观众接受,熟记。具有动感的Go在翻译中使用了两次,分别放在Lala前面和后面。Go这个词不仅明确表达了向前进的意思,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模糊的美感。如果采用直译法,机械地将其翻译为“A story of Lala’s promotion”,则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一个女孩的升职经历,确没有达到传播影片精神的目的。从句式上看,它采用了影片Go Ruola Go(罗拉快跑)标题的句式结构,易于让外国人联想到这是一部励志片。如此解读后,我们就不会困惑于看似并不对等的英文翻译,而应该为“Go Lala GO”的译文喝彩。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2]由于原语和译语隶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由文化因素导致的误译比比皆是。例如:以人名命名的影片Cleopatra《埃及艳后》。埃及艳后是后人对克丽欧佩托拉的尊称。如果采纳音译法则会让那些缺乏史实知识的读者感到费解,不知道她是何人。但以她的封号命名,则可以提高观众的认知意识和观看兴趣。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当考虑影片片名后隐藏的文化背景或文化内涵。当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译者应该秉着公平的态度对待本国及外国的文化传统。这样,才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杜》片在中文和英文译名上传达的文化内涵具有相同的高度。中英文同时传达了要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理念。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2]语言是一门艺术。中英两种语言由于属于不同的语系,自亘古以来,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翻译的出现,即语言之间的转换,主要是为了能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当代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指出“交际翻译首先忠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即要求源语服从目标语言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 当信息内容和效果发生矛盾时,交际翻译重效果而不重内容。”[3]《杜》片的英译名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转换为交际维的转换作了铺垫。显然,在句式及语言层面上的调整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交际功能。因为英译名富有动感,两个Go 具有丰富的呼吁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一致。

四、结语

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出恰当的译文[2]。通过以上分析,《杜》片的英译名满足了“三维”的选择转换,完整地体现了影片需要传达蕴意,同时又不乏艺术气息,是一个成功的片名翻译案例。笔者希望,更多的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也能考虑到翻译的生态的环境,做到“三维”的适度转换,使更多的中国电影带给世界观众美的享受。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猜你喜欢
适应性译者交际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情景交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