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精彩——中国电影华表奖晚会与奥斯卡颁奖典礼比较

2010-11-16 14:46江梅云
电影评介 2010年10期
关键词:开奖颁奖典礼奥斯卡

电视颁奖晚会作为综艺节目的一个重要形式,能够自由汇集众多的大牌明星和各种娱乐表演形式,常常成为高收视和高收益的节目。在“眼球经济”盛行的今天,如此众多的“璀璨明星”共聚一堂,不吸引人真是很难。

近几年来,随电视文艺的迅猛发展,我国各类的电视颁奖晚会层出不穷,从舞台设计到节目的流程,气氛的营造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如果将中外的电视颁奖晚会做个比较,仍会发觉二者有着极大的不同。本文以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和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为例来分析两者不一样的精彩。

颁奖晚会,顾名思义,首先是颁奖和晚会的结合体,是以颁奖为主要内容,又是颁奖所在行业、同业人士的一次节目联欢,一般涉及电影、电视剧、音乐、戏剧、新闻等不同的行业,这些特性决定了电视颁奖晚会是一种可视性和娱乐性都非常强的节目类型。[1]其次,兼有新闻发布的功能,这是颁奖晚会区别于其他电视晚会的一个非常明显之处。既是颁奖,必是某个行业内的精英或是佼佼者,使得晚会本身天然地具有新闻价值性,从各种颁奖礼红地毯上蜂拥而至的媒体对着众多明显热情的捕捉就可见一斑。但是,不同的颁奖晚会存在不同的特点,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晚会和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目制作意识:注重宣传与注重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来重视意识形态的国家,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起着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功能,就连颁奖晚会亦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有人戏称,颁奖晚会“中国味”十足,就是一大群人在同一个主题引导下载歌载舞,欢乐升平,歌功颂德,这在西方国家是很难想象的,但对我们而言却是顺理成章的。[2]华表奖是中国电影界的最高奖,是中国电影政府奖,体现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热情鼓励了和大力支持,所以该颁奖礼将宣传教育发挥到了极致。第十三届华表奖颁奖礼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以“献礼共和国60周年华诞,见证中国电影最新成就”为宗旨,将其演绎成中国电影人集中向祖国的一场汇报。晚会中,从主持人到开奖人、领奖人的发言,充斥着为祖国贺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见证祖国电影事业辉煌历程,祖国统一等拔高思想高度的字眼。

奥斯卡金像奖是学院奖,由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因其主题的单纯明确,即“为电影而电影”,使得奥斯卡颁奖晚会整体风格完整统一。无论嘉宾的个人发言,还是所有的节目演出,都离不开“电影”这个大主题。晚会贯彻始终的是“颁奖”,注重“颁奖”这一行为本身,关注获奖者个人,包括对他们获奖感受的捕捉,对他们获奖作品的介绍、回顾,以及他们在获奖时的真实感受,以此突出颁奖晚会的特点。与此不同的是,在我们的颁奖舞台上,我们却常常看到:一排获奖演职人员站在台上,摄像机甚至来不及给每个人一个近景让观众看清楚他们是谁,颁奖就结束了。

二、节目表现内容:颁奖与演出脱节与始终以“颁奖”为核心

颁奖晚会与其他类型的文艺晚会的真正区别是它天然地具有其他文艺晚会所不具备的巨大新闻性,但我国的电视颁奖晚会却偏偏放弃了这一特性,采取了本末倒置的做法。[3]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在细节的处理上有了些许变化,不过也是新词唱旧曲,我们仍能看到走过场式的颁奖与文艺演出的“貌合神离”的生硬拼贴的制作模式在今天的颁奖晚会存在。我们的晚会开场必是表演节目,不是民族味道浓厚的群舞,就是歌伴舞。在本届华表奖的颁奖中,开场即是大型的群舞,这也是传统的中国晚会形式之一。[4]而在后续的颁奖过程中不时穿插多个文艺演出,包括歌曲独唱,如韦唯表演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山歌好比春江水》,舞蹈《红色娘子军》、老艺术家讲述电影故事等,笔者数了数,从开场到颁奖结束一共有10个演出节目。

既然是电视晚会,不可避免有一定的文艺节目,即便是国外的颁奖晚会也不是完全避免文艺节目的参与,否则,这也是违背电视节目娱乐性的规律的。但是,我们要明确的是,文艺表演不再是晚会的主体,只是调节气氛的工具,一种作料,适度就好。千篇一律、照搬照套这一模式到所有的晚会中,使得人们对颁奖行为的关注很容易被许多节目冲淡,久而久之,观众就会对这类型节目失去兴趣,人们通过网络就可以获知获奖结果而没必要看电视,这对节目的生存是很危险的。

既然晚会的名义是“颁奖”,那么对获奖者加以关注是再合理不过了。相比之下,奥斯卡颁奖典礼在这个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可以说是为颁奖而颁奖,不做与颁奖无关的事情,围绕电影做精心的设计。[5]在本届奥斯卡典礼上,为最佳化妆奖开奖的嘉宾Ben Stiller扮成电影《阿凡达》中的人物形象,让现场的气氛又活了一把,也让人看到了节目导演们的匠心独运。奥斯卡晚会上节目数量不多,但每一个都以再现电影为中心,没有一个走题的节目,[6]Nil Patric Harris开场的个人歌舞秀,巧妙地在歌词中将影片中的人物,情节糅在一起作介绍,同时还介绍了晚会的两位主持人并引出他们,使得节目流程自然顺畅;又如奥斯卡典礼重视对影片的展示,提名时展示时间长,细致地选取影片中的精华,多个片段组合在一起,而不是简单地一扫而过。而我们的晚会中的文艺演出多而滥,每届晚会都是那几首歌,不禁令人对中国电视编导们的智慧失望。

三、节目整体风格:严肃有余和活泼不足与幽默轻松和机智刺激

不仅是电视晚会节目,其他的电视节目与外国相比之下,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刻板印象: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而外国的则幽默轻松,机智刺激,不过有时不免尺度过大,充斥着性、辱骂等不雅。从最根本上来说,是双方的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重,讲究礼仪,以中庸、谦逊、含蓄为美,而美国是一个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各种思想、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在此碰撞,他们对各自文化的包容性强,形成了自由、开放的特点。节目风格上的这两种差异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奖项的设置上:注重荣誉集体化与追求最佳的刺激

华表奖的奖项称“优秀”而非“最佳”,是因为作为政府的华表奖,要展现的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进度,类型、题材、风格都要兼顾,并倡导主流、核心价值观,最终目的是宏观表彰,这也就难怪华表奖的覆盖面那么大,如“优秀故事片奖”有10部影片集体获得,而“优秀导演”、“优秀男演员”、“优秀女演员”也都开出了“双黄蛋”,这从可看性和刺激性上就打了折扣;而奥斯卡金像奖设置了24项奖项,每项均设“最佳”,而且提名的候选均有5名,大大增强了角逐的竞争性,虽然一部影片可能重复获奖,但保证每个奖项只有一名获奖人。

(二)气氛的营造上:力度不足和方式单一与热情火爆和魅力四射

气氛的营造主要靠主持人、开奖人以及现场的嘉宾互动。主持人是节目的“穿针引线”者,对节目的气氛、节奏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本届华表奖主持人共有四位,两男两女(经纬、濮存希、成龙、徐若瑄),这也符合中国晚会主持人“平衡搭配”传统。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在主持人的安排上,导演们充分考虑到了晚会的宗旨,选取香港的成龙和台湾的徐若瑄做嘉宾主持让我们看到两岸三地的交流促进。可惜的是,嘉宾主持人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新意,不见幽默、时尚的气息。如前分析,民族间的个性的各种差异,我们的主持人很端庄,但缺少点幽默,有时更像节目的报幕员,而非能动性的主持人,放不开手脚一样。经纬和濮存昕两人站在布满鲜花的主持台上时,语言是很到位,但是就像报幕员或是朗诵一样,无法给观众呈现多样性;若是在台上现场采访获奖者,只有语言上的表现,欠缺更多的肢体语言,比较单调。而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一大特色是主持人的个人魅力:轻松、欢快、机智、刺激。主持人以特别的方式出场,热情潇洒,让现场笑声不断,惊喜不断。本届奥斯卡的两大男主持Steve Martin和Alec Baldwin,两人的配合幽默而不过分,有张有弛,有疾有缓,恰到好处。

开奖嘉宾的选择也很重要,华表奖的开奖嘉宾最少2名,甚至多达4名。但是台上提供的立式麦克风只有两个,这就造成开奖嘉宾多时,需要一个一个凑到麦克风上讲话,节目的节奏就不那么流畅,而且嘉宾们之间的配合很生硬,甚至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些跟提名的奖项的关系也不大,跟晚会脱节很严重。相比之下,奥斯卡典礼上,最多2名开奖嘉宾,相互的配合以及与台下的互动及时,对提名的选项的介绍也很到位。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中国的颁奖晚会上,台下的嘉宾们正襟危坐,表情并不那么投入,就像“开大会”一样提不起兴趣来。获奖者除个别外,千人一面的获奖感言,感谢XXX,表示心情激动,会再接再厉,给人敷衍之感。反观奥斯卡现场,欢呼声、掌声、尖叫声随时可闻,热情火爆的场面,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很容易被感染;获奖感言虽也有感谢致词,但更多的是对作品的回味、介绍,更多更深刻的是个人感受,很真实,很个性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喜庆的现场,我们的嘉宾们表现得都客气,端庄,给人一种距离之感,鲜有奥斯卡影星们那种互相调侃嬉笑的诙谐场面,这也是影响现场气氛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三)评奖揭晓的悬念:预知性与神秘感

受奖项设置的影响,华表奖的许多奖项开奖时的悬念很小。例如,优秀新人奖,是优秀新人编剧奖、优秀新人男演员、优秀新人女演员奖这几项集体开奖,集体颁奖,[7]采取了一种“阳光普照”的处理方式,刺激性大打折扣。而这一点,恰恰是奥斯卡每年的着力渲染之处,特别是运用各种拍摄手法,跟踪捕捉开奖前各候选人紧张而期待的表情,并在舞台的屏幕上进行平行对比,开奖那一刹那,获奖者的喜悦,落选人的失落,好友的祝贺……各人的反应都极为真实,给节目平添许多的紧张刺激,观看过程中,我们总会在不自觉中与现场人物共惊喜,同疯狂,从而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感,而中国的颁奖晚会则始终像一个授奖大会。

(四)舞台的设计:大气的排场与低调的奢华

也许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人一向爱表达宏大的主题背景,讲究宏观的视觉冲击力,反映在晚会中就是讲究排场,大气磅礴,紧跟时代,往往使得严肃的主题冲淡了晚会本就不够欢乐的气氛,也失去了应有的艺术氛围。而奥斯卡晚会则从细微处着手,注重细节,只求做得精致,足够吸引。

为突出华丽、高贵的风格,本届华表奖现场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色调,舞台光芒四射,绚丽多彩,还总少不了白用不腻的鲜花陪衬,同时将影响区域延伸到舞台之外,构筑“共和国60周年环形银幕画廊”,但设计上缺乏纵深感和层次,一面大屏幕也略显呆板,台下的观众席的摆位也是中规中矩,讲究排场,却造成了距离感;

而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编导们注重舞台空间的多层次,融入光影和动感这两大电影制作中的基本元素,营造出身临其境、变幻莫测的氛围。最大的亮点是由无数白色、铂金、黄玉和青铜色的施华洛世奇水晶片串成的幕帘,整个设计传承经典,彰显现代,营造出如烟的色调。主舞台上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三个圆形旋转式的平台,各自带有LED液晶显示屏以播放视频作品,始终不离“电影”主题。台下嘉宾席的摆位区域分割看似无规则,却营造了一种有序中透着活泼的别有洞天的气息。

看奥斯卡颁奖典礼,我们看到的是围绕颁奖所做的一系列形式上的精妙设计,感受到的是热情火爆和魅力四射;而我们对华表奖的颁奖晚会的最深印象可能是对中国电影历史的温馨回顾和对老艺术家们的敬意所流露出的煽情。从二者的异同中,由于国情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一样的颁奖典礼,不同的国家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和风格,我们不能也无法达到奥斯卡颁奖典礼那样的效果。形式上的突破固然重要,但是把握不好这个度,反而显示出内容和新意上的苍白无力。我们的颁奖晚会也不是一无是处,它亦有可取之处,有喜爱它的观众群,但我们能否在此基础上做得更精致一些,娱乐性、艺术性都更高一些,更符合当今受众的心理需求?

注释

[1]参见张菁:《中外电视颁奖晚会观念之比较》,《中国电视》1999年第4期。

[2]参见吴秋雅:《颁奖?晚会?——析颁奖典礼中的中西差异》,《中国电视》1999年第4期。

[3]参见江逐浪:《究竟谁是主角——中外电视颁奖晚会比较》,《中国电视》1999年第3期。

[4]参见土豆视频: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盛典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wLIXev4GtA/

[5]参见土豆视频: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part2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xV1Y4WD80k/

[6]参见土豆视频: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part1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Ie548widuU/

[7]参见江逐浪:《究竟谁是主角——中外电视颁奖晚会比较》,《中国电视》1999年第3期。

视频及参考文献

[1]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晚会视频。

[2]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视频。

[3]朱咏华: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差异之我见——以美国新闻杂志<60分钟>为例》,《文艺生活》2009年第4期。

[4]郑萌萌:《中外电视旅游节目的比较》,《电视研究》2003年第7期。

[5]陆晔 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6]张菁:《中外电视颁奖晚会观念之比较》,《中国电视》1999年第4期。

[7]江逐浪:《究竟谁是主角——中外电视颁奖晚会比较》,《中国电视》1999年第3期。

[8]戴代红:《拿来主义与电视晚会——观中外影视颁奖晚会所感》,《中国电视》1999年第3期。

[9]吴秋雅:《颁奖?晚会?——析颁奖典礼的中西差异》,《中国电视》199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开奖颁奖典礼奥斯卡
恐龙之夜颁奖典礼
《少年的你》获得奥斯卡提名
避孕颁奖典礼即将开始,请前排就座
颁奖典礼
成龙:奥斯卡来找我,不是我找奥斯卡
动物奥斯卡
第十四届华表奖 颁奖典礼众星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