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成功因素探析

2010-11-16 14:46邱倩雯,蔡之国
电影评介 2010年10期
关键词:非诚勿扰主持人文化

征婚交友节目在中国荧屏出现并非新事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征婚交友节目似乎进入了瓶颈期,原先风起云涌的征婚交友节目风光不再。不过,江苏卫视的新派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横空出世,成为2010年最为火爆的电视节目。

《非诚勿扰》虚拟了约会前的准备过程,采用“女选男”后再“男选女”的模式。既具有关注年轻人交友需求的服务性,又具有社会话题的争议性、刺激性、娱乐性,因而一跃而成为当下综艺节目的王牌,稳稳占据收视率的头把交椅。应该说,《非诚勿扰》的火爆与社会文化的凸显、差异化的设计、创新性的编排以及戏剧化的演绎等密不可分。

一、社会文化的凸显

优秀的电视节目应该植根于社会现实,用鲜活的语言典型、真实地将社会文化或者社会意识表达出来,从而引发受众的共鸣。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或显或隐地存在于社会中,而《非诚勿扰》抓住80后甚或90后的年轻人率真、张扬的特征并予以充分挖掘,通过小小的新派交友舞台展现出80后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婚恋价值观,折射、凸显出多样甚或对立的文化人生。

婚恋观凝聚于社会的文化结构之中,是社会文化特色或者社会意识的一种表达。正值婚恋年龄的80后甚或90后,是在社会改革开放与文化转型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婚恋观既区别于60后的沉默,又相异于70后的羞羞答答,而整体上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意识,具有率真、张扬、敢说敢做、“言为心声”等特征。在《非诚勿扰》中,既有物质女的物质渴望,又有情感女的爱情渴求,还有对花样美男的直接表达……三个女人一台戏,二十四个女人和四五个男性就成为社会文化的直接缩影。于是,《非诚勿扰》中嘉宾大胆直接、语言犀利、个性突出,几乎每期都有惊人的话题或者出位的话语出现,而“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笑”、“我的手只给男朋友握,其他人要20万”等等,更是成为议论的焦点。

可以说,《非诚勿扰》将生活中真实的婚恋观借助80后甚或90后一代人的特点进行了聚焦,折射甚或凸显出时代的婚恋观甚或社会文化。虽然主持人孟非一再在节目中说:“作为国内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要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但不可否认的是,传媒甚或社会竭力倡导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渐渐远去,而一直潜隐于民间的社会文化开始泛起,并终于通过敢说敢做的80后表达了出来。较传统主流文化而言,民间文化更贴近社会的本质,是世俗社会生活的文化或者经验的总结。在社会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物质化的当下,让80后甚或90后说一些冠冕堂皇的道德与价值,已经变得虚伪,而《非诚勿扰》用近乎原生态地记录将道德家的一块遮羞布完全揭开了,展现出生活的原貌,虽然这些生活真实有些残忍,比如《非诚勿扰》中杭州母子对“农村女”的排斥,温州男对“门当户对”的要求,物质女对物质赤裸裸地追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几乎完全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只不过《非诚勿扰》借助传媒的力量将之聚焦、放大了而已。这种原生态的记录契合了受众的收视期待,甚或受众也加入到转型期社会文化的讨论中,才使得节目收视一路攀升,成为收视冠军的。

二、差异化的设计

“差异化”原本是市场营销中区别于“同质化”的一个概念,它是商品竞争的利器。电视节目作为媒介生产的产品,它同样应该与同一产品具有差异化,应该通过差异化尽可能满足受众的收视需要与收视期待,实现电视产品的价值。《非诚勿扰》能够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收视冠军,与差异化的设计密不可分。

《非诚勿扰》与众多电视节目特别是婚恋类电视节目相比,最大的差异化在于先期挑选嘉宾上。如何挑选出具有故事性、话题性以及善于表达、敢于表达的嘉宾是节目组一直致力的主要内容。节目中的女嘉宾年龄跨度大,职业更是五花八门,有老师、私营店主、外企经理、职业模特、服务员等,种类繁多,覆盖面广,甚至还出现母女、双胞胎姐妹等等齐上阵的情况。而每期的4-5位男嘉宾中,也遵循差异化的原则,比如形象、职业、收入、感情经历等等。差异化的选择,使得《非诚勿扰》节目在有限的时间内具有更多可看的内容。实际上,由于嘉宾的年龄、职业、学历等存在层次差异,必然导致审美角度的差异性,甚或出现场上嘉宾与嘉宾、嘉宾与主持人辩论的场景,这也使得每期的节目话题不断出现,具有可看性或者争议性,更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事实上,经过电视剪辑的《非诚勿扰》与录播的时的场景相比,后者精彩程度远远超过前者。

差异化的设计还表现为对节目主持人的选择与把握。虽然《非诚勿扰》属于娱乐类电视节目,但却选择了以主持新闻类节目而闻名的孟非,这和另一个争议节目《我们约会吧》的主持人何炅颇为不同。江苏卫视频道副总监王培杰表示,当时为《非诚勿扰》选择主持人时,为了让节目更加厚重,更考虑到这个主持人要熟知人情世故,很自然想到民生新闻主持人孟非。新闻主播主持大娱乐节目,他的角度和深度都不一样。只有这样气质的主持人,才能够让这个节目的气质更胜于其他交友节目。江苏卫视选择孟非,正是跳出了娱乐节目主持人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俗套,赋予节目理性、沉稳的气质。另一位主持人乐嘉主业是企业培训,擅长心理分析,可以给嘉宾一些建议和提示。这些建议实际上暗含了一定节目深度,即帮助嘉宾和观众抛开世俗的表象,挖掘内心最真实的东西。两位主持人一个站于场上,一个坐于场边,两人一搭一唱,相互呼应,改变了传统节目中主持人都站在台上的旧模式。此外,两位主持人孟非和乐嘉同为的“光头”形象也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和观赏性,让观众为之一笑。

霍尔和沃内尔在《通俗艺术》一文中指出,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的明显差异——价值观的差异。不过,这种差异不一定就是高贵与低贱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关于不同类型的满足[1]。我们也可将这种文化的差异理解为价值观的不同。节目在引导主流价值观、基本满足普通受众的审美需求时,也体现出了一些非主流的观点,而这种观点的体现,更多的是想引起大众的思考,继而引发对当代80后年轻人的生态聚焦。

三、创新化的编排

若干年前,冯小刚的一部电影《非诚勿扰》赢得了观众的口碑。现在,江苏卫视再次以“非诚勿扰”为活动名称,既是借电影《非诚勿扰》之余温达到宣传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点明了活动的风格——真诚,赋予了节目很好的价值定位。作为一档以电视媒体为平台的活动,《非诚勿扰》非常重视节目的编排,并在三个方面表现出节目的创新性:一是节目结构的设计,二是主持人的设计,三是现场音乐的设计。

首先,节目采用平列式的节目结构,每位男嘉宾的从出场到离开即构成一个板块。这样的设计使得节目流程清晰、节奏明快,方便中途收看节目的观众能很快地投入节目。五个板块平列组成一期节目,在每一个板块内部采用渐进式的结构方式,高潮迭起。如此设计如同联体别墅一般,若干扇门在整体上组成一个大别墅,每一扇门后又别有一番洞天。

其次,《非诚勿扰》主持人的设计体现了节目编排的内在创新。主持人是节目的线索,贯穿于每个平列的板块。通过主持人,我们看到了节目编导在控制力上对节目的要求。曾有评价说,《非诚勿扰》是一个非常女权的节目,因为台上的24位女嘉宾掌握着男嘉宾的“生死大权”,亮灯和灭灯往往因为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但笔者以为,虽然节目看上去掌握在女嘉宾的一念之间,但其核心还是被男性力量把握着。两个光头男主持一明一暗地控制着节目的流程和节奏,不失时机地分析场上人物的心理,影响男女嘉宾的选择。例如某期节目中,9号女嘉宾对场上的2号男嘉宾亮灯的主要原因是希望男嘉宾能为其一个患病学长捐款;这时,两位主持人都比较激动地表明观点,认为参加节目的嘉宾的终极目的是来寻找男女朋友的,而不是为了别的理由可以亮灯。如此,在两位主持人堪称罕见的激烈言辞下,女嘉宾放弃了亮灯。由此可见,节目中的两个男性力量对整个节目而言,处于一种领导和核心的地位,时刻把握着节目的进程和价值观的引导,对背离节目初衷的行为坚决阻止,力求把一个“俗”节目,做出高品位。

第三,现场音乐的恰当运用烘托了现场的气氛,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现场音乐的设计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情节音乐,即针对每个相对固定的环节设置的音乐;另一种是情绪音乐,即根据现场节目进展及时进行的配乐。情节音乐的运用比较固定和简单,无非是男女嘉宾出场,两位女嘉宾选中上台及回席,配对成功或失败等六种情况。这些音乐在节目开始录制前就可以准备好,只要音乐能贴近现场气氛即可。例如男嘉宾出场时选择节奏感极强的《Can you feel it》,展现出一种魅力四射的感觉;失败退场时的《可惜不是你》,光是听歌词“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就可以完美诠释退场时的遗憾心情。由于《非诚勿扰》的所有音乐和音效都是现场同步收音,并非其他综艺节目那样后期再配,所以,能恰如其分地表达现场气氛变化的情绪音乐更体现出节目的编排特色。某期节目中,两位母女选手在台上发生争执,一曲《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悠然飘出,让大家会心一笑,也巧妙化解了现场尴尬。又如一位男嘉宾到现场向作为24位女嘉宾之一的前女友道歉时,一首萧敬腾的《原谅我》响起表达了男嘉宾的心声,包括主持人孟非在内的很多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道歉成功后,又是一首《我比想象中更爱你》,更是让现场观众在几分钟内经历了从大悲到大喜的全过程。

四、戏剧化的演绎

有人说,看《非诚勿扰》既像是看连续剧,又像是在系列剧。整个节目充满了戏剧化的演绎。每个男嘉宾的出场到离场即构成一个板块,每个板块程式化设计明显,节目流程清楚。但是,在这种简单的过程中,又充满了悬念与冲突。节目安排的游戏规则合理准确又充满趣味,这使得整个节目过程中出现很多戏剧性的变数,让整个节目颇有情节剧的味道,每三五分钟都有一个小高潮,每十多分钟就有一个中高潮,到了尾声必定有个大高潮,这种节奏把控能力,确实让观众连广告时段都舍不得离开。

这样一种悬念迭起的节目形态,如同好莱坞电影的“三幕”结构的设计,“在对故事的直接设置、解释、解决的总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悬念设置与解答,一步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从叙事学角度来看,悬念是叙事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指的是在叙事过程中悬而未决的因素,这些因素能引起观众的期待心理,调动观众的收看情绪和兴趣。对于《非诚勿扰》来说,它摈弃了完全告知的方式,而是引导观众和嘉宾、主持人一起探寻结果。具体表现为节目中嘉宾间多次不断的提问,把观众逐步引向最终答案。笔者认为,某些女嘉宾在碰上已基本符合其意的男嘉宾时仍犹犹豫豫,有部分原因是下一位男嘉宾对其产生了悬念的吸引,或许下一位才是她的“真命天子”。这种心理符合人们对未来不可知因素探求的需要。也正是这种悬念和节目情节融合的方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而悬念又在节目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得以解答,于是观众获得了完整的体验。

除了悬念之外,冲突也是节目中必不可少的“戏剧要素”。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是一切戏剧构成的基本元素,在节目中直接表现为冲突话语。所谓冲突话语,是指交际过程中,一方的话语与另一方的话语发生冲突,或就某人某事双方持有不同意见,继而发生话语冲突。对于《非诚勿扰》这样一个带有谈话性质的相亲节目,嘉宾的观点和意见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而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冲突能够紧紧地扣住观众的心弦,起到引发观众兴趣、共鸣和思考的效果。所以在《非诚勿扰》中,冲突必定大量地表现为嘉宾间的语言冲突。例如在5月15日的一期中,5号男嘉宾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择偶标准,被主持人孟非称作“像是在选择公司的副总”,女嘉宾则认为是“大男子主义”的表现;男嘉宾后又表示目前正在制定未来的家庭计划,语罢,激起了在座女嘉宾的“围攻”,10号女嘉宾提出问题“你这么多的要求,你又能给女孩子带来什么?”,更有女嘉宾提出“你的家庭计划应该是在婚后和你的另一半商量着来制定这个计划,而不是单方面个人的意愿。”这样一种语言的交锋和对抗在节目中并不少见,它体现了不同人生态度、价值观的碰撞,也正是由于这些冲突的存在,节目才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

五、结语

“小舞台涵盖大世界。”主持人乐嘉曾说,“(《非诚勿扰》)实际上每一个人的呈现都是对社会的缩影,实际上它是一个人生舞台。这个节目如果有朝一日可以做到伟大的地方,就是它是一个人性的舞台,人们可以在这个上面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看法,来引发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这个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3]对80后年轻人婚恋观的关注和探讨支撑起了《非诚勿扰》的舞台,创新的节目策划以及悬念的营造、差异化的设计又使节目具有了娱乐化的色彩。有专家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坐在电视机前的时间就会更多。那么,当一档娱乐节目能被人们上升为社会现象、思潮进行探讨和批判时,恐怕已是成功了吧!

[1][英]约翰•斯道雷著 杨竹山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第85页。

[2]陈刚:《Discovery解密——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3]《解读<非诚勿扰>》,《扬州晚报》2010年5月2日,A13版。

猜你喜欢
非诚勿扰主持人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谁远谁近?
《非诚勿扰》创办人周莉被查
浅析我国相亲类节目现状
中国告诫日本“非诚勿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