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体,媒体发展的新时代比赛项目

2010-11-16 14:46陈贝贝
电影评介 2010年10期
关键词:语体主持人语言

传媒行业总是走在这个时代的前列,而高速的新旧更替让每个台前幕后的从业者总是在不断地寻求自身主动变化的方法。面对镜头的主持人们几乎人人都掌握着十八般武艺,并且茫无头绪地拼凑着可以不轻易就引起观众审美疲劳的个性特点。无奈“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文化传播与受众需求中寻找平衡点,在信息快捷和传媒道德中寻找平衡点,在喜闻乐见与避免俗套中寻找平衡点,在这些寻找中,答案总在变化。

我们首先来明确,什么应该是当前的主持人们的核心竞争力?个人形象当然毋庸置疑,至少要让人感受到亲切;学富五车虽然不见得是必备条件,但至少在自己主持的这个方面是个专家。而除此之外,想要做到人无我有,独一无二,仍然要从日常工作中,面对镜头的一言一行入手。

作为主持人,语言是用以沟通与表达的基本工具,个性化的主持人一定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语言往往成为观众青睐某档节目的关键。但这并非信手拈来全凭灵感,而是来自于很多与主持人的经历、学历、成长环境等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为了培养一个个性化的主持人而复制某位成功者的成长环境,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语言表达并不是毫无规律,只是一直以来我们没有将观察的眼光聚焦于此。以系统的方式来看待研究这类现象,不论从主持人人才的培养角度,还是从提升整体节目质量角度,都会拓展一片新的天空。

一、何为语体

从大范围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交流场景下,人们所说的话为了能够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会形成一些使用的基本规范。这在语言学中,被称为“言语体系”,简称“语体”。语体是社会中的个体们在日复一日的行进过程里,用自然语言的优胜劣汰方式形成的——这是一个和研究学者的归纳总结完全不同的形成方式,在语体形成和完善过程里,只要好用就留下,不好用的语言表达因其效果不佳,用的人少,自然也就被淘汰了。

在中国这样一个重文轻语的文化历史大国里,更多的人们认同出彩到位的口头语言必须参照厚重书本里精致繁复的辞藻,诸多的语言学、语用学书籍都从文法入手来研究修辞、研究语言结构,而那些来自过于日常的生活里,甚至于带些方言语调的表达,不应该登堂入室的得到肯定。当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许多的语言现象根本来不及被记录在册,就已经短暂消逝,用文体的方式来记录,显然无法跟上这个用简单符号组成信息的时代快捷的脚步。

当别人记住我们的独特的说话风格时,他们并不会在脑海里类似于翻书一样打开一堆文字;真正成为回忆依据的,是我们在说话时候给他留下的整体画面。这个画面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瞬间的。不论整体或是片段,都能从一方面反应我们的真实语体。而在这种最能还原当时当刻真相的形式中,文体显然是先天不足的。

如果说文体是用文本的形式在记录文化与思想的变迁,那么语体就是要用动态的语言的形式来记录这一切。

二、语体研究有区别于文体研究

法国作家沙尔巴依的《语言与生命》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们所使用的自然言语体系既不是服务性的工具,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更不是独立的技能。”[1]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既不能试图用已有的逻辑规律去判断即将发生的语言现象,也不能脱离产生这个语言现象的社会生活环境来分析研究它。他通过多个语系的语言研究发现,用事后归纳总结的对待文字的方式来研究言语体系,将只能记录已经发生的语体的事实,而无法得到下一阶段语体发展的规律。

语体与人们已经形成的既定逻辑关系并不大,而关乎人们在言语使用过程中的生命活动,也就是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情感运动。言语的自由赋予了人们按照自身意愿来描摹感受的权力,而这一切可以完全脱离文本的限制,抛开一切逻辑因果的规律,追求实际生活中对于情感表达的需要。

或许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更为贴切:文字是写下来就死亡的,而语言要说出来才鲜活。

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主持人丢开了既定的节目稿,根据节目的流程要求,自己组织语言;根据现场的具体氛围,重新演绎节目大纲。而在一些享有盛名的节目的播出后集结出版物中,对于当时的节目内容往往只有语言内容这部分,既没有对于表情动作的描述,也没有对语言的行进参量,诸如语速、力度等等的描述。我们不但无法从书中读到主持人现场处理对话与采访时的机敏或者个性,更无法真正认同从这些纪录而得出的一些电视研究的结论。这样的研究方式至多只能得到一些已经过去的电视文本,和真正的对于节目中主持人应该说什么话,无法起到一点作用。

三、语体的表现手段

或许有人会质疑:主持人作为传媒的核心人物,要对节目质量、舆论导向乃至社会文明负责,不能够完全按照自身的情感需要来说话,是否仍然能用语体的角度观察与分析他们的工作用语。其实很显然,那些成功的主持人们,一定是在其中找到了最佳平衡点。一个被记录下的句子,本身可以有两种表现的类型:一是用最普通的口吻来表述尽量客观的现实,二是尽量展现主观想法。在这些具备个性特色的主持人身上,不可被替代的主观想法和他们本人的形象一起凸显出来,被受众牢牢记住。而那些只会陈述普通逻辑下语句的主持人,很快将被人遗忘。进一步来分析的时候我们看到,始终表达着人们的态度和情感的自然语言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愿望才能流畅而出的,“言语体系因此变成一种战斗的武器——它将思想施加于他人。”[2]因为语体代表了这种积极的驱动力,所以当主持人充分使用了语体的表现手段后,他将能更好的用隐蔽的手段来控制所主持的节目——这其实是主持人在完成一期节目过程中的最核心任务。

“个人的言语体系不断的尝试表达主观思想,结果,这种习惯用法便成了专门用于表达的手段。这就是为什么一种语言的系统可以不停地自我制作、自我销毁,因为智慧和感觉同时产生作用,却是在以不同的方式产生作用。所以,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同一个词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具有纯粹的智慧意义,或者具有主观意义和情感意义。它们之间的对立可以让我们捕捉到这样一种差异,即存在于事物的客观界定与来自于主观思考的价值之间的差异。”[3]我们从主持人的表达中,看到的是她感受到了生活之后用属于自我的方式展现出来的语言,观众因此而感到了主持人对生活的态度、个人所体验到的情感,当这一切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后,观众就将之归纳为主持人的“个人魅力”。这种个人魅力成就了主持人节目的特色和收视率保障。

电视媒体的信息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相互竞争。当单一方式传递信息的方式被媒体时代多渠道同步信息传递的潮流所覆盖,在眼球经济的时代里,能牢牢吸引住受众的,一定不仅仅是信息本身,而更应着眼于传递的方式。受众在纷繁自来的信息中能够一眼就将此识别牢记,一定是因为这个传递方式与众不同的外在形式。只有发动起全身的表现手段,才能做到最大化的去传递信息,立体的传递需要传递的媒体信息。受众经常会评价自己喜欢的主持人说“只要是xx主持的节目我都爱看。”这句看似体现崇拜的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于拥有长久生命力的主持人来说,千锤百炼的功夫实际上应该下在语体的打造上。

在今天和今天以后的岁月中,传媒还将不断的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活。语体来自于最自然的日常生活,在快速流逝的语句中,一些精妙恰当的表达像夜空中的烟火一样转瞬即逝,它们描摹着人们对生活的最真实感受,也反过来推动着人们去感受生活。

孩子们往往会对课堂里老师的反复叮嘱无法牢记,却对电视节目里主持人的某句话语念念不忘,那或许就证明了人们更乐于在自然语言构成的语体中进行思维的创造。语体没有规律,只有语体的表现手段有一定的规律;语体不能被复制,尽管用同样的手段来进行重复,仍然不能获得同样的效果。“语言没有给言说主体提供任何适宜于思想形式的表达方式。你需要观察伴随的语调、动作、面部表情。” 声音通过听觉被捕捉,与此同时视觉也要一刻不停,语体就是这样要求着主持人的全方位信息展示和观众的全身心信息捕捉。电视媒体所提供的表现空间,也刚好符合语体表现的基本要求。

用动态的记录动态的,让语体从电视媒体的幕后走到台前,在明日的舞台上,我们必将找到新的规则,让电视的时空继续精彩。

[1]【法】沙尔•巴依《语言与生命》P5。

[2]【法】沙尔•巴依《语言与生命》P10

[3]【法】沙尔•巴依《语言与生命》P9

参考文献

[1]【法】沙尔•巴依《语言与生命》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2]吴郁 著《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语体主持人语言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