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潘天寿绘画的艺术特色

2010-11-16 14:46许珂,安娜
电影评介 2010年10期
关键词:潘天寿气势用笔

潘天寿先生,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早年经常署名阿寿、懒道人、心阿兰若住持等别号;晚年常署名颐者、雷婆头峰寿者。1897年3月14日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北乡冠庄村。他的作品深入继承了我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历代文人画家的精华,功力沉厚;同时,他又具有强烈独特的艺术表现个性,突破陈法,脱尽窠臼,创造出了沉雄奇崛、仓古高华的画面效果。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以线为主的中国画表现特点,造型概括简约,风骨遒劲。他的用笔精练而果断,霸悍而有控制,如垩壁漏痕,拗铁折钗,具有雄健﹑刚直﹑凝练﹑老辣﹑生色的特点。他善用浓墨作泼墨法,加上使用焦墨,画面显得苍茫厚重,枯湿浓淡中均显笔力。用色古艳脱俗,不以自然色相为囿。他深入研究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规律,尚气势,重整体,追求不平凡的画面表现。他作画极有魄力,而章法结构又极为严谨,沉静周密,惨淡经营,就如老将用兵,高瞻远瞩,出奇制胜,能在奇险之中造成巨大的力量感和独特的结构美。

在用毛笔书画的同时,潘天寿先生还常作指墨画,那特有的沉郁古拙之意,绝非毛笔之画所能代替的。指墨技法的创始人是清代高其佩,而在潘天寿先生的作品中却达到了更为完美的境地,他的不少画作都是指墨完成的。下面我们就分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下潘天寿的艺术特点。

一、立意

立意是画家的创作意图赋予诗情画意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即客观对象与主观情感互相融洽,通过想象﹑提炼﹑升华﹑创造出富有理想的典型艺术形象的构思活动。古人有“意高则高,意雅则雅,意俗则俗,意奇则奇”的说法,立意确实能反映一个画家的思想境界和气质,是绘画创作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同时要把一位画家的立意问题搞清楚是不容易的,这里只能对潘天寿绘画的立意作初步的探讨。

潘天寿绘画立意的第一个特点,是“会心四远,着意新奇”,即从高处﹑大处﹑远处﹑深处和最新奇处构思,经营在画内,着意于画外。努力创造一种雄奇壮阔,蓬勃生动的境界。如他的《小龙湫一角》: 他不画湫中飞瀑,而取湫下一角来表现整体,以小见大,表现了他立意新奇的特点。一个不大的绘画对象却被他在画面中布置得严整有序,动静相济,色彩绚丽,营造出了一种水流花放,春意灿烂的境界。小龙湫一角已如此不寻常,因此引人入胜,引起人们对“全龙”的神奇遐想和向往。

他立意的第二个特点是融诗意于画景,善于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如《欲雪》《雨霁》《雁荡山花》等。融诗意与画境,引人入胜,引发感想。

第三个特点,是以花鸟山水互相组合,创造一种新奇的形象。他说:“古人作山水时,却少搭配山花野卉为点缀,因咫尺千里之远景,不易配用近景之花卉故。……予近年来,多作近景山水,杂以山花野卉,乱草丛湟,使山水画之布置,有异于古人旧样,亦合个人偏好耳”(《随笔》)把山水造境高远空阔、花鸟造型清楚突出的特点有机的互相结合起来,既丰富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也扩大了花鸟画的发展前景,对我国山水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第四个特点,是“造险”“破险”。如《睡猫》,《江州夜泊》.这些立意,特点是先往奇绝处构思,从险绝中求奇特,然后从迫塞中求空灵,从大实中求大虚,化险为夷,创造一种奇特的意境,给人以新鲜感.

第五个特点,是立足,表现时代精神。如《国寿无疆》《华光旦旦》等.取材新颖景色崇高,气概豪迈,骨力劲健,确实使人感到不平凡,这种雄壮的画风,是画家的精神表现,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二、构图

构图是画家把通过立意孕育在头脑中的艺术形象以物质手段传达出来,有机的组织在可视的有限的画面上,使其成为可供观赏的完整的绘画形象。

绘画的构图特点与取景的方法角度有密切的联系。大多数中国画家的作品当中,山水、花鸟基本上是分家的,是独立的画种,而在潘天寿的画上,山水花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相辅相成的。

潘天寿绘画构图的第一个特点是新奇壮观,以奇配奇,不落平常。他的画不论画幅大小,都从高处、远处、大处和最新处立意。他的构图与他的立意是分不开的。如他在《之江远眺》中把一丛竹林放在构图近处,加以具体描绘,而把要表现的主体——之江,却放在远处不着一笔,留出空白,由两岸数摸淡赭来烘托出日光映照的江面。加上江中用浓墨画成的点点白帆,黑白对比鲜明,增加了之江的壮阔气氛。

潘天寿绘画构图的第二个特点是重在布虚。他对花鸟画中的虚实处理深有研究,认为布虚是布置中的关键。他说:“空白搞不好,实处也搞不好;空白搞的好,实处就能好”。比如他的指墨《双鱼》,画面除两条鱼和一处穷款处,再不着一笔,但从鱼的活泼动态上,使人感到它是活动在江河中,这样,大片的空白在人们的感觉中就变成水了,而且空白一多,黑白对比强烈,主体就更加突出,画面也显得更明朗、清晰。这种虚实处理方法,在他的绘画创作中是用的比较多的。他还把虚实关系极化,重在大虚大实的处理。

潘天寿绘画构图的第三个特点是以三点三线为基础来处理虚实关系。布线的原则对于潘天寿是很明确的:一是要与对象的形体相适应;二是要有疏密聚散;三是要尽量注意不互相平行,即要造成不等边三角形。这在《雁荡山花》一画上看得最清楚。那些山花野草的枝叶的穿插,多么符合实际情况,又多么符合形式美的规律。

潘天寿绘画构图的第四个特点是重在四边四角的布置。他说“画事之布置,须注意四边,更须注意四角”,“使与画外之画相关联,气势相承”(《随笔》)。这样能使有限的画面空间表现更多的东西,如他常常画“一角”,“一截”,却能给人有“无限”之感。同时,这种布置法打破了一般注重画幅中间部位布置的常套,给人造成一种新鲜的形式美感。

潘天寿绘画构图的第五个特点是讲究开合,在不平衡中求气势。他说:“气要盛,势要旺,力求在画面上造成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以达到中国画特有的生动性”。潘天寿在其主要创作中予以灵活地运用。其大致表现有以下诸点:1、一幅大布局只能有一个大气势;2、先以不平衡取势,往往布以水流,以加强运动感和气势;3、将画眼布置在合处的边角上,以重点突出的方法来造气势;4、注意灵活平衡,用虚写物象或题款钤印的方法作适当的平衡。如他的《雨霁》一类大作,都是按这种方法布置的所以气势极大,令人惊心动魄。

潘天寿绘画构图的第六个特点是充分发挥题款、印章在构图中的作用,并使它们有机的融合在画面的结构中。他说:“款志,印章,亦既画材也”,“画之四边四角与题款尤有相互之关系,不可不加细心注意”。他的题款、铃印并无一定位置,变化复杂,皆视画面的结构而定。题款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章法错落多变,达到增一字不行,少一字不可的境界。

纵观潘天寿构图方面的许多特点可以看出,他是十分注意继承和发扬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的结构美气势美,善于出奇制胜,使构图出现新奇的变化。

三、用笔

我国绘画用线、点造型的特点,决定了用笔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潘天寿用笔强调气势、骨力,经常用“折钗股”、“屋漏痕”来比喻用笔的方中有圆,柔中有刚。从他对用笔的形式美的主导要求来说,他偏爱线条的刚健、厚重,古朴、凝练、生涩、老辣、稚拙。

讲究骨气美,是他用笔的第一个特点。潘天寿用笔的骨气美,是通过力、刚、势三方面的因素体现出来的。《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说明力与骨是互相有内在联系的,而刚与力、骨又是有联系的,刚硬有力才有骨;用笔有骨力往往有气势,骨力强往往气沉势强。潘天寿的绘画气势磅礴,骨力雄健,都离不开他用笔的骨力和气势的特点。

讲究灵变美,是他用笔的第二个特点。他用笔灵活有力主要在他的用笔技巧,功力与表现对象抒发感情有机结合起来,以用笔的灵变创造有生命的艺术形象。

潘天寿用笔的功力多来自他的书法的功力。他说:“我国绘画用线的好坏与书法用线的好坏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他的线条造型,以粗,重、硬、直、转为基本特点。以顺逆笔互用,腕、肘做相向反侧转动,使直而硬的线条产生浑厚、凝练、老练、稚拙等艺术效果。

四、用墨、用色

潘天寿用墨用色的特点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主张以清楚、明朗为要。他用墨粗放泼辣,喜用焦、浓、泼、破、积之墨,使其浑厚华滋苍郁淋漓,层次多变。潘天寿的画空白多,所以他用色讲究统一中的对比,多用透明色,使色不碍墨,墨不碍色。通常以花青,褐色为主适当掺以朱色,力求曲雅古厚,清新明快。

综上所述,潘天寿的绘画成就是很高的,他的绘画风格和成就之所以得到高度的肯定,主要在于他的绘画艺术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他既能努力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绘画特有的气派和特点,又能积极地按照时代的要求创新,这是我们所以要称他为一位承前启后的大画家的原因所在,他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时代画家。

[1]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杨成寅,林文霞.《潘天寿——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潘嘉来.《中国书画鉴识系列:鉴识潘天寿》.福建美术出版社.1996

[4]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5]卢忻.《大笔淋漓——潘天寿传》.杭州出版社2004

[6]潘天寿著,徐建融导读.《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潘天寿气势用笔
找不同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我眼中潘天寿的画
潘天寿在历史中,在眼前
既有惊喜,又有气势 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报道
纪念潘天寿诞辰120 周年
让句子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