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曹植诗歌功业思想的形象分析

2010-11-16 14:46于海安
电影评介 2010年10期
关键词:功业侠士诗赋

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曹植的文学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不仅表现在他对诗赋形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还表现在对诗赋内容的锐意革新。其诗赋内容虽驳杂,却有着一种固定的指向。这便是功业思想。曹植的诗赋大多数是趋向于这种固定的指向。在表达这种指向时,曹植往往在诗赋中以某种形象来阐释其情怀。其中,最为常见的有自我形象、侠士形象等。那么,让我们沿着“功业”这条线索,去追寻曹植的人生踪迹,走进这位诗人的艺术世界,一窥究竟。

一、曹植功业思想产生的原因

曹植出生的那年,曹操因袁绍的推荐出任东郡太守,迁家至鄄城。一出生就在颠沛流离之中的曹植自此与征战接下不解之缘,后多次随父出征。所到之处,莫不是百姓流离失所,兵燹横生。这给幼年的曹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闲居赋》有“复民生之无常”的句子。身为贵介公子,能有此体恤民生之心,可谓难得。再如《述行赋》“观秦政之骊坟,哀黔首之罹毒,酷始皇之为君”,直接表达了爱民之情,表现出对暴君暴政的厌弃以及渴望清平明君的由衷之情。再说他的“侠士”思想。曹植头脑中的“侠”的概念,大概最早来源于战场上纵横驰骋的将军。试想,他自幼随父征战,虽未杀敌以立军功,但疆场之上雄武的将军的高大威猛的形象让他将自己未来的目标定位在建功立业之上。

再者,饱读诗书的曹植肯定也受到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以及太史公《史记》等书籍中侠文化的影响,将战场之上的将军与书本里面的除暴安良的侠士相结合,从而确立了他的人生追求目标,即以侠士之安民的精神用将军纵横天下的方式来扬名立万,名垂青史。“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白马篇》就给我们勾勒描绘了一位骑马纵横驰骋的少年英雄形象。或者可以这样说,这其实是曹植自身的理想化身罢了。他幻想终有一天能够“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并表达出即使捐躯国难,也要视死如归的英雄豪侠气概。这种“侠士”思想大概就是曹植作为一位不成功的政治家向往建功立业的原始动力吧。

二、曹植诗赋中表现功业思想的形象分析

曹植诗赋的功业思想不仅在诗赋中流露出这种念头,更多的还是通过塑造形象的方法加以表现。曹植诗赋中往往用“自我”和“侠士”两种形象来抒情表意。除此之外,还较多地用“借言他人之志言己之志”的手法来展现其功业思想。下面试分析之。

(一)自我形象

在曹植的一些诗赋当中,将自我作为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赋予某种理想,当然这些理想大多为功业理想。像《薤露行》、《杂诗》(仆夫早严驾)。有些则分辨不清楚作者意向究竟指向哪里。比方说《洛神赋》,作者究竟以“洛神”喻指何人,我们暂且不论。现具体分析其作为自我形象是如何体现功业思想的。曹植给我们展示的是:“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表面上看,作者写了一位有着潇湘女神一般美貌的女子。但从洛神是作者自况也就是自我这一层看,《洛神赋》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推广和介绍,他以美好的洛神暗喻自己,从而启发君王,希冀君王能够像卞和一样发现尚未显现于天下的璞玉。《洛神赋》自序曰:“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从以上序言可以看出,作者从京城归国,必定有所感慨方能发出如此之声。想必作者面见君王欲“请缨”,可惜事不遂愿。于是,过济洛川乃有感作此赋。作者以为以己之才不能安邦定国,建功立业,希望有人像宋玉向楚王言神女一样像君王推荐自己。在这里,他表示了“神女”(自己)不能够得到楚怀王(文帝)宠幸(重用)的遗憾,“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怅盘桓而不能去”等句很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感受。

“自我”形象有时还寓于作者对时事的感慨之中,以反映时代和社会悲剧的作品来构建渴望建功立业的自我,以用世之心凸显自我的存在和价值。但是,这种自我往往是隐形的,往往是作者思想的流露,并不直接。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早期的作品《送应氏二首》。让我们先看《送应氏二首》: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其一)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其二)

这两首诗都是送别应瑒所作。第一首曹植站在应瑒的视角上,模拟应氏的行路路线,“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他看到的是一片萧瑟的社会图景:“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结尾将社会参乱之景与个人遭遇相联系,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第二首开头几句突出时光易逝,天下的宴席终究是要散去的。紧接着叙述了送别的情景和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以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等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愿望,表明应瑒不仅是生活的同伴,而且是具有共同理想抱负的朋友。“起高翔”,用比喻的手法隐藏了作者的功业理想。作者盼望有一天二人都能有所树立。

(二)侠士形象

曹植的诗文表现出侠士气概,以《白马篇》、《鰕鳝篇》为例。《白马篇》展示了少年英雄的事迹,重点褒扬了他的精神。首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仅仅八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少年的豪气冲天;“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这四句,突出的是游侠儿的高超武艺,让人感触保家卫国要有强大武力做后盾:“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让我们对他油然生出一份敬意,他是那么的勇敢无私,公而忘私,传达出他对保家卫国事业的渴望与憧憬。今人赵幼文先生的《曹植集校注》有这样一段话:“曹睿时代,鲜卑强盛 ……而匈奴部族散居于长城之内,也予魏国以威胁……曹植鉴于当前客观形势于国家安危具有不利,因而叙述幽并游侠少年忠勇为国,捐躯赴身的英雄形象,借以书写自己为国展力的宏愿。”“侠士”思想,功业愿望,由此可见一斑。而《鰕鳝篇》通过对世俗小人惟利是谋的抨击,以“鸿鹄”与“燕雀”对比,从而突出诗人追求功业的愿望和卓然独立的人格。“鰕鳝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 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作者以“鸿鹄”自比,以“燕雀”比喻势利小人,奚落它们“不知江海流”,“安识鸿鹄游” ,与作者心中的理想不相符合,是作者所要唾弃的。“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 有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亦有想要功成名就,以五岳之高大彰显丘陵之低小的想法,实则有建功立业,扬名万代之意。更突出表现诗人立功心切愿望急迫的诗句“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 ,以抚剑壮士自称,手掣利剑,意气凌云,宛若出征得胜回朝的将军。诗人妙笔自然天成,自成机杼,字里行间尽是豪迈冲天的雄心壮志。

曹植以侠士思想,逐渐养成放纵不拘的习性,于是终有“司马门”事件,导致失去父亲宠爱。然而其功业思想并未因行为放纵不拘而有所松懈,“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一直都是他思想里最为闪光的人生追求。这在以上诗作中可见一二。

[1]鲁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4]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高玉林.浅谈曹植诗赋的艺术成就[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7]黄节《曹子建诗注》.

猜你喜欢
功业侠士诗赋
从《诗经·大雅》看周德的建立
“诗赋不必寓教训”与“文学的自觉”关系讨论
熊亨瀚:用忠诚血写信仰的诗赋
从白居易诗歌中的“麒麟阁”看白居易的思想倾向
试论《琅琊榜》中所蕴含的侠士文化
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数学题
游滕王阁
试论“迷惘的一代”与“建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