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阅读现状调查及其指导

2010-11-19 08:08
中小学电教 2010年5期
关键词:内容大学生过程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江苏徐州 221009)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传统的印刷书籍在知识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网络阅读应运而生。网络阅读也称“网上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1]与传统的印刷文本阅读相比较,网络阅读具有阅读过程的互动性、阅读环境的开放性、阅读内容的丰富性等优势,因而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但与此同时,它也对大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内容、思维方式以及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在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阅读现状的基础上,发掘影响大学生网络效果的各种因素,以期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网络阅读,准确把握网络阅读的功能定位,不断提升网络阅读素养,健康科学地进行网络阅读。

一、大学生网络阅读现状调查

(一)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问卷内容紧紧围绕“大学生有着怎样的网络阅读习惯和阅读动机?”、“大学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是如何进行的?”、“网络阅读资源能否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大学生对网络阅读方式的总体评价?”等问题设计,以选择题为主,以主观题为辅。

本研究选取的调查对象是徐州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医学院这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2份,问卷采取匿名式作答。以此为基本数据源,又通过召开大学生小型座谈会、网络小组讨论和个别走访三种方式调查,这就避免了研究过程中的概念化分析,从而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基本情况。

(二)大学生网络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

1.大学生上网的时间

表1反映了大学生上网的时间,与以往调查不同的是几年前大学生对网络阅读感觉还不太习惯,而今天上网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他们一般都有三四年以上的上网经历。在调查的392名大学生中,每天上网的时间多集中在每天一小时左右和两到三小时,它们合起来比例占到了72%。可见网络在大学生获取阅读资源的方式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和地点

2.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动因

表2列出了大学生网络阅览的主要动因,共11个题目,允许学生多项选择。从总体上看,按大学生上网动因的强度大小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放松心情→增长见识→网友聊天→收发邮件→游戏娱乐→熟悉电脑→寻求刺激→消磨时光→阅读故事→求职应聘→毫无目的。处在最强层面上的是“增长见识”和“放松心情”,其比例占到80%以上。紧跟其后的是“收发邮件”和“网友聊天”两个选项,比例也都在50%以上。处于第三层面的是“游戏娱乐”、“寻求刺激”和“阅读故事”,大约占学生的20%到40%之间。相比之下,在网络上“阅读故事”和“求职应聘”的学生显得少了些。另外,还有5%和2%的学生是为了“消磨时光”或者“毫无目的”而来的,他们完全是信马游缰地凭兴趣浏览。

表2 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动因

3.大学生网络阅读过程

问题一:网络阅读前您是否具备明确的网络阅读目的?这个问题是调查大学生在网络阅读前的心理准备和心理预期。学生回答显示:几乎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选择了很少和从来没有,只有不到1/3的大学生回答了经常和偶尔会具备明确的网络阅读目的。

问题二:在阅读网页的过程中您有没有犹豫过,有没有失去过中心?这个问题是调查大学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阅读行为。学生回答显示:几乎2/3的学生表示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出现过犹豫,不知道下步如何走,甚至迷失在网络阅读中,找不到返回的路线。只有不到1/3的大学生在调查中表示会很少或者从来不会出现犹豫和迷失现象。

问题三:网络阅读过程中您是否会控制自己的阅读行为?这个问题是调查大学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所采取的元认知策略。学生回答显示:只有不到40%的大学生能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控制自己的网络阅读行为,而大部分(近60%)的大学生表示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阅读行为,只是随波逐流,盲目的将网络阅读行为进行下去,并不能取得良好的网络阅读效果。

问题四:网络阅读过程中您能否集中注意力?这个问题是调查大学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学生回答显示:有9%大学生选择了能经常集中注意力,有43%大学生选择偶尔能集中注意力,有35%大学生认为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很少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另有13%的大学生认为在网络阅读过程中从来不能集中注意力。

问题五:网络阅读过程中您是否会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是调查大学生网络阅读过程中对网络阅读内容的思考和理解程度。其中表示对网络阅读内容经常思考的大学生有9%,表示偶尔对阅读内容进行思考的学生有37%,表示对网络阅读内容很少进行深思考的大学生有43%,表示对网络阅读内容从来不思考的学生有11%。

问题六、七:您是否会参与网上的讨论?网络阅读后您是否在网上发表评论?这个问题是调查大学生在网络阅读过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学生回答显示:26%和36%的大学生表示很少参与网络阅读的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评论,只有37%和40%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在网络阅读活动中参与网络阅读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评论,表示会经常参与网络阅读讨论和发表评论的大学生只占总人数的22%和20%,更有大学生表示从来不参与网络阅读中的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评论。

问题八:网络阅读过程中您对阅读内容是否感到满意?这个问题是调查大学生对网络阅读内容的满意度。学生回答显示:认为网络阅读内容经常能够满足自己阅读需求,对阅读内容感到满意的大学生有17%,表示对网络阅读内容不能和很少满意的大学生分别为32%和14%。只有37%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对网络阅读内容表示满意。

表3 大学生网络阅读过程

二、大学生网络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阅读虽然具备许多传统印刷媒介阅读无法替代的优势,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重重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网络阅读易缺乏阅读心理图式的整合

调查表明,有许多大学生在网络阅读活动中都会持一种简单消费者倾向,对阅读信息的内容缺乏品读的耐性,仅仅是浮光掠影似的从标题到标题的扫描和片段内容的浏览,最终导致大学生面对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文件内容不需要或来不及通过思维想象来完善脑海的某个形象和补充完整未知信息。网络阅读水平也只是简单停留在休闲娱乐和浏览信息等知觉层面上,并没有进入或较多地进入到对阅读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和记忆层面,网络阅读心理卷入水平也要明显低于印刷文本阅读[2],培养的也只是碎片化、跳跃式的简单思维,以至于有所思索但却缺乏推敲和系统论证而变成一种“泡沫思维”,更不可能进行知识的再创造,限制了大学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形成整合在读文字内容独有的心理图式的能力,不利于大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思考与加工创新,影响了大学生网络阅读质量的提高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网络阅读易使大学生迷失方向

网络阅读中文本节点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每一节点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存在多个并行选择,不同的路径设置指向不同的信息目标。大学生在进入信息网络时,突然面对四通八达、彼此相通的网络信息节点时,就会滋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应该如何到达目的地的困惑与无措。在阅读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沿着路径链接随机从一个页面跳转到下一个页面,而页面上所呈现的不同视觉刺激,极易弱化大学生的阅读目的,使大学生偏离学习或搜索主题[3]。同时在检索和阅读超文本信息时用户经常要在多层交互链接的各个非线性节点之间频繁跳转,多次的跳转容易使大学生丧失自己在网络中的方向感而出现迷路,还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阅读意图发生混乱,不能发现真正需要的资料,最终越陷越深迷失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大学生网络阅读思维深度转型困难

网络阅读的对象往往是依托于网络环境下的实时在线文本或下载后的离线文本,因此通过电子显屏阅读是获得网络研读所需信息的重要途径。而大学生一旦从印刷文本转变到通过电子屏幕的上下移动和页面的跳转来获取知识信息,就容易缺少由阅读印刷文本所能感受到的亲切感、时间感及语境感,也无法在机器嗡嗡的噪声中体验到知识文化的底蕴和氛围,在心理上就容易产生对这种屏幕阅读的抵触和隔阂,阅读活动中就表现为难以在计算机屏幕前长时间阅读及对阅读深度的排斥等现象。同时网络阅读所属的多层次超链接文本的扩展性、延伸性和跳跃性,恰恰鼓励了大学生快速阅读、跳跃式阅读,破坏了大学生阅读印刷文本时所能得到的逻辑思维训练,使得大学生网络阅读只是一种感官的平面化,缺少了信息的思维空间维度展现,剥夺了大学生阅读心理的完整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就表现为浏览、泛读代替了品读与精读,最终导致大学生心态浮躁、想象浅薄和思维的惰性,这些都从深层次表明大学生网络阅读向理性思维深度转型的匾乏。

(四)网络阅读易淡化大学生阅读满足感

网络阅读中内容的呈现方式包含了太多电脑软硬件的加工处理,如色彩场景的拼贴、图文信息的闪动以及信息节点间的无限链接等,很容易形成与阅读主题无关信息的干扰因素。在网络阅读活动中大学生既要搜寻所需信息,学习与保持各种主题信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又要抑制这些有趣但与主题无关信息的干扰[4],再加上操作电脑时的身体运动以及机器噪声等,不仅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跟踪失败和身心疲劳,而且给大学生心理带来很大的认知负荷,最终导致大学生面对网络信息资源,花费大量的阅读时间,却难以集中精力欣赏正在阅读的内容,限制了阅读过程中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挥,形成了下网一无所获的挫败感,夺取了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心理满足感。

网络阅读中黄、赌、毒、暴力等信息垃圾,对思维活跃、兴趣广、追求新奇刺激而又缺乏分辨和自控能力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诱惑力,严重毒害大学生身心健康。此外,网络阅读中机器的噪声,阅读主体情感的缺失,阅读新词汇造成的尴尬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大学生网络阅读的指导策略

面对大学生网络阅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高校图书馆及信息管理部门应该依托先进的网络阅读平台和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阅读道德和技能的指导[5],使其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正确引导和控制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开展大学生网络阅读信息道德教育,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监管和控制

如果把今天大学生所面对的这个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比做“潘多拉的盒子”,恐不为过。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加之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自由、开放的特性,不可能将大学生同网络这个“魔盒”相隔离。他们终究有一天要亲手打开这个对他们充满诱惑的“盒子”,这是一种时代发展必然[6]。作为教育信息部门和学校,无论是从道德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社会责任的视域,都有责任在大学生触及这个“魔盒”之前,详尽告知他们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以及打开这个“盒子”后面临的问题,教会他们如何辨别和选择,保证他们暴露在这些病毒和魔幻面前时,无论是在阅读行为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形成强大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教育信息部门和学校图书馆要依靠技术手段,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加强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大学生上网情况的检查与控制,积极巡视和阻止不规范操作,及时处理大学生上网的违规行为,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网络阅读环境。

(二)组织丰富的网络阅读活动,深化大学生网络阅读素养

对大学生网络阅读素养的培养需要组织丰富的阅读实践活动,在阅读活动中来不断深化大学生对阅读素养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在网络阅读活动中,不能把他们的思维套进电脑屏幕的框框里,不要让网络中虚拟世界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真实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对大学生网络阅读素养的培养,要树立“大网络阅读生活观”,将学生的网络阅读和他们的生活结合,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前提下,拓展阅读学习的外延,利用国内外便利的网络阅读资源,组织专题性、综合性的网络阅读活动,实现大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网络阅读技能,提高网络阅读素养,为大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学校图书馆和教育信息部门还可以通过文献检索课、讲座培训、网络交流研讨等形式,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阅读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阅读文明意识,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阅读氛围,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能力和阅读道德,减少上网的盲目性,深化大学生网络阅读素养。

(三)培养大学生网络阅读能力,摸索科学有效的网络阅读技巧

健全的网络阅读能力,能够帮助读者在网络环境下快速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信息内容,降低网络阅读中读者因信息过量产生的茫然与挫败感,为读者进行终生学习提供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大学生网络阅读不仅要具备选择文献的能力、掌握阅读方法的能力、理解文献内容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基本的阅读能力,还必须具备成熟稳定的网络阅读能力[7]。网络阅读能力除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外,可系统概括为高效检索信息的能力、熟练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序存储信息的能力、整合创新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遵守信息伦理道德的能力。在网络阅读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阅读方法与技巧的系统观念,有意识地摸索和总结出适合自己科学有效的网络阅读方法和技巧,并且能够根据读物内容的性质、阅读目的、主观条件,动态地、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网络阅读方法技巧的优化组合。

(四)加强对适宜有序的大学生网络阅读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面对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和相关教育部门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健康有益的,融科学性、引导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信息服务[8],更要关注大学生网上阅读需求,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建设适宜有序的网络阅读资源,为大学生创设多维网状框架结构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对网络阅读资源的需求。同时高校图书馆和相关教育部门还可以通过对大学生阅读内容的整理分类和阅读过程的导读工作,比如通过打造阅读专题网站、资源推荐、信息导航等作为大学生网络阅读的辅助工具,来协助修正大学生网络阅读动机,明确网络阅读目标,提高阅读内容的可读性,防止大学生“阅读迷航”现象的发生。

总之,网络所带动的阅读革命及认知革命方兴未艾,虽然网络阅读具备一些传统阅读无法替代的优势,但也要正视它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新的而复杂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阅读心理和行为的探讨,培养大学生网络环境下健全的网络阅读能力、健康的网络阅读心理和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不仅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阅读对大学生的作用,并且有助于克服其负面影响,最终推动大学生网络阅读向前发展,形成新生态的网络阅读环境和服务于大学生自由开放的网络阅读文化。

[1]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04,(3):91-93.

[2]刘儒德.网上阅读与纸面阅读行为的对比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04,(5):28-31.

[3]黄鸣奋.超阅读:数码时代的文本变革[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4]张智君.超文本阅读中的迷路问题及其心理学研究[J].心理学动态,2001,(2).

[5]王文平.大学生网络阅读与高校图书馆的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2).

[6]檀传宝主编.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7] 罗燕.网络阅读探析[J].情报探索,2007,(3):89-90.

[8]林小勇.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网络阅读的指导[J].图书馆学研究,2008,(1):90-93.

猜你喜欢
内容大学生过程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主要内容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