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要注重创新教育观念与价值观引导

2010-12-21 05:19田建国
河南教育·高教 2010年11期
关键词:理论课价值能力

田建国

为什么要创新教育观念?为什么知识能力发展要与价值观引导结合起来?理由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社会转型、经济转型要求我们对当代教育的使命和功能有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认识。

“钱学森之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国没有一所大学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我们并不缺少优秀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问题是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要去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而是习惯用一种标准去评价学生,用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学生当然只会记忆不会思考,只能接受不能质疑,只有知识没有能力,这样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反躬自省:为什么中国还没有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为什么最能代表我国科技水准的自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连续四年一等奖空缺?我们总是以古代四大发明为豪,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飞机、电灯、电话、电脑,从原创意义讲,没有一样是中国人发明的。现在世界通行的说法是,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技术,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我国大部分企业是卖产品、卖苦力,赚取微薄的劳务费。

上述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创新人才。有人说,中国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不全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时代问题。也有人讲,创造性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人的个性、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包括个人成才价值导向、教育价值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这些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动力。

第二,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要求我们创新教育观念。

高校的办学质量高不高,培养的人才合不合格,不是以高校自己的评价为准,而主要在于社会的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

一项对万名大学毕业生和3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问题是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相对而言,更多的问题是关于思想品质的:一是自我中心主义,唯我独尊,不善于与人协作共事;二是心态浮躁,不愿意到生产销售第一线,只想在办公室搞管理或在实验室搞科研;三是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动不动就想跳槽,只认收入,不顾企业对自己培养付出的心血;四是缺乏意志力,工作中遇到难题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知难而退,回避矛盾,把难题扔给别人。有的外企人事主管讲,现在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无法适应国际化企业的要求,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管理人才本土化战略。同时,人们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大不满是,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学的和社会用的是两回事。

第三,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要求我们对创新人才培养观念重新思考。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五个缺陷。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缺陷。简单地把教学当做知识传授,没有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二是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缺陷。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所必需的课程平台和思维方式。三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尺度存在缺陷。评定奖学金、推荐研究生的主要标准还是考试成绩。四是学校的办学条件存在缺陷。实验室、教学基地等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五是教师队伍素质存在缺陷。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了解社会实际,教学与社会的创新实践严重脱节。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必须对创新人才培养观念进行深度思考: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思考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思考;不仅要重视学生做什么人,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做人。同时,还要把握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重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健康人格塑造,重视创造个性发展,重视创新能力训练。

价值取向是教育的灵魂,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从来就没有不体现价值取向的教育,也从来没有不体现价值取向的人才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把知识能力发展与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重新审视教育创新的关键问题:教育的本质、目标、使命和组织形式。

首先,教育本质要“认祖归宗”。

传统教育本质重视人的智力开发,智育第一,重智轻德。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德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目前大多学校教育重智轻德,重“育分”轻育人,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行为背离了教育核心价值,是教育功能本末倒置、教育观念急功近利的表现。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回答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要成人,就要立德,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从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到理想信念养成层层递进,做到有机衔接。

现在学生出问题大都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将来学生到社会上能不能成才,固然有能力够不够的原因,但相当一部分是思想品德好不好的问题。现代社会学生多学点知识、少学点知识,多读本书、少读本书,对其成才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如果人生观发生偏差,价值理念出现错位,将毁其一生。教育本质要“认祖归宗”,要回归教育自身,要回归基础教育,不能仅关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更应关注基本态度、基本素养;不能仅关注认知基础,更应关注非认知因素的培养;不能仅关注硬基础,更要关注软基础。

其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代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以社会为本,后者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具有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功能。实现人本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割裂对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只能落脚到人的个体发展上。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现代教育必须充分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在于自我发展、自我选择、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社会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双重价值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前者是前提、基础、本质,后者是人的价值的提升和拓展。现代教育不仅要强调自我价值,更要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的自由发展或者个性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千篇一律,没有千人一面,没有万人一格。任何关于人的发展问题都要具体到个性上来,一旦具体到个体,人的发展必然是丰富多彩的。重视个性、发展个性,就是发展创造性。与众不同不一定是创造,不与众不同一定不是创造。重视个体、发展个性就是发展丰富性,发展多样性,发展创造性。生机勃勃的社会必定是个性充分发展,潜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充分激发的社会,体现在现代教育目标中,就是三句话:一是每个学生自由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每个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每个学生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力。学生是权利主体,要把学生看做是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把思想教育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其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是行为主体,要把学生看做是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学生是生命主体,要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生命主体,把知识传授与健康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生是个性主体,要把学生看成是自主发展的个性主体,把个性发展与引导学生成才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以个性为主体建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突出人的个性发展,这是教育的本原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最高境界。现代教育目标要求我们要包容多样性,正视差异性,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再次,教育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传统教育使命是传授给学生知识,现代教育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社会中,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受到时代质疑,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难以与时俱进。现代教育既要给人以知识,更要给人以能力。现代教育应当赋予学生三个层次的东西:第一层次,给予知识,这是最低层次;第二层次,给予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第三层次,给予视野,这是最高层次。其实视野也是方法,是高层次的思维方法。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效有用的知识越多越好。书本知识、课堂知识不是有效有用的,只有内化为自身能力,才是有效有用的。学生毕业后工作出色,不是知识学得好,而是道德、素质、能力培养得好。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正确价值观引导。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讲,首先就是解决好价值观教育。解决为什么创业的问题,培养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心和创业意识,都要受到价值观的支配。创业意识就是追求卓越,将自身优势、能力以及资源发挥到极致。阿里巴巴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杭州企业,但其战略定位、资本运作、创业团队的国际化烙印无处不在,它在创业中结合了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全世界的大市场,是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的典范。

解决怎样创业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的心理品格。创业的精神品格是一种自立自强、敢于挑战的心理价值取向。

解决什么是创业教育问题。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积极人生观、主动学习观、创造价值观,这也是价值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创业教育的价值,“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创业教育的成果,也不是“学生创办公司”。需要强调的是,在培养创业价值观的同时,也要树立现代知识观:知识既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既是事实概念系统的描述,更是掌握知识的方法;知识既是实现改造世界的相对真理,更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正确价值导向下,把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转变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据实践要求构建知识体系。要让学生、家长、教师甚至整个社会都意识到:书本知识是知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更重要的知识;上课读书是学业,实践训练也是重要的学业;获得奖学金的是好学生,被企业认可受到重用的也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好的是好学生,创业成功的也是好学生。

最后,教育组织形式应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

传统教育组织形式是以学科、课堂为基础体系,现代教育组织形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激发其主体创造力。问题是知识的先导,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科学价值观的主渠道。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创新教育组织形式,积极探索“问题解析式”的教学模式,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支撑,从学生需求出发,敢于直面困惑,善于回答疑惑,系统解答疑问,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理论教育中,一个好问题比一个好结论更重要。问题中蕴涵着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从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和解决问题。问题中蕴涵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广阔空间,可以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点,集各学科智慧,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强调问题取向理论教学,关键是要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80后”“90后”学生个性之突出、信息之灵敏、求知欲之旺盛,是我们所不及的,特别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都比我们强得多。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认为,面对思想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教师不应当仅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还应是新视角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维的探索者。

根据创新教育组织形式观念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施互动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要在学生中发现、征集问题,在凝练提升中建立问题体系,在互动反馈中不断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观点与观点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因此,我们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组织形式,在建设团队中构建新型学习组织,在互动参与中增强共识。这种双向认同、价值认识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也要反馈在情感上,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展现理论体系的真理力量,展现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力量。情通理顺,入情入理,理论教育才能入耳、入脑、入心。

(作者系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赵 东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价值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