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要有人民性

2010-12-26 03:34张祖涛
中华魂 2010年7期
关键词:东方朔全剧历史剧

文/张祖涛

历史剧之中不乏精品之作,春节前后,央视频道重新热播的历史电视剧《东方朔》,收视率之高自不待言,该剧中体现出的人民性更是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东方朔》全剧围绕西汉王朝的汉武帝登大宝,固皇位,削藩王,强国本,御匈奴,达到鼎盛来展开故事。可贵的是该剧并没有把西汉强盛的功劳主要记在汉武帝的头上,而是比较客观地把功劳记在老百姓,记在“民”的头上。例如,面对窦姓外戚宰相勾结藩王发动武装叛乱的危急关头,不是汉武帝自己如何大气磅礴,力挽狂澜;而是以“景大侠”为首的京城百姓,众志成城,舍生忘死,驰援皇城与卫青率领的御林军内外夹攻,才平定了叛乱。又如,东方朔被贬出京城,在黄河故道开仓赈灾,率领灾民筑堤抗洪;汉武帝听信佞臣舅舅恶人先告状,亲自去找东方朔算账,其结果是反被洪水所困,面临绝境。在几近绝望的时候,又是老百姓不计前嫌,顾全大局,抢扎木排,救出了汉武帝一行。看了《东方朔》,欣赏了环环相扣的历史故事之后,观众得出的结论是:所谓真龙天子,君权神授,纯属扯蛋;用古人的话说是“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为贵,君为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是那一个时代的人民创造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东方朔》叙述的又是一个东方智者帮助汉武帝巩固中央政权,强中国,御匈奴的故事。该剧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并没有像某些历史剧一样,把主人公东方朔塑造成为半人半仙的人物。他的所谓未卜先知,神机妙算,其实不过是稍微聪明一点。他在朝廷宫闱一场接着一场的勾心斗角中,身居漩涡,处变不惊,精心竭力忠心耿耿为汉武帝出谋划策。而他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谋划成功,不过是他善于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遇事多考虑几个为什么而已。他的智慧是“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的智慧。其中,最特出的故事是他坚持唯物论,坚持调查研究,揭露假神仙用孔明灯制造紫微星祥瑞的闹剧。该剧中也几度表现他的失算,如设计营救景大侠的失败等等,但这样反而让人感到鲜活人物的亲切可信,并没有影响全剧对群众智慧的歌颂。东方朔和汉武帝相比较,前者作为群众智慧的代表,当然胜过了作为孤家寡人的后者。这就是所谓的“卑贱者最聪明”吧。《东方朔》中的汉武帝,不像陈宝国出演的“汉武大帝”和陈道明出演的“康熙大帝”,运筹帷幄,天资英明。当然,他也有点小聪明,比如,金吾子向他献“推恩令”的削藩大计时,他就用一句“正合我意”说明自己的“英明”。东方朔最后在最困难最危急的形势下,能最终骗过汉武帝等并如愿惩治奸佞,使我们想起毛主席老人家当年的一句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总而言之,《东方朔》在历史剧体现人民性方面的成功实践,值得我们重视。历史剧就应当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引下进行创作。现在有些历史剧中,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不见了,最高统治者的历史局限性不见了,甚至有些“讲坛”中把历史变成了帝王的家谱,自觉不自觉地在宣扬着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倾向不是也很值得注意吗?

猜你喜欢
东方朔全剧历史剧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看见校园霸凌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东方朔割肉
树为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