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想不想改?敢不敢改?

2010-12-26 15:09闵良臣
民主与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公民老师

■闵良臣

教育改革:想不想改?敢不敢改?

■闵良臣

人民大会堂。全国两会。3月7日上午10点左右,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被属下称作“很温和”的浙江省吕祖善省长被教育话题“惹火”了。

“我看高考制度已到了要解决的时候了,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时还天真烂漫,一到小学就变得‘老气横秋’,一上小学就开始竞争。”

“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高考制度。”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图书馆馆长范谊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他按着桌子探着头:“我可以这么说,应试教育不改,其余改了也白改。”

“我看最大的担心还是社会公平教育,权力下放之后会不会有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接过话。

刘希平还未能充分地表达,吕祖善又按下了面前的麦:“你讲到这里,我反过来有两个想法。我现在怀疑的是我们现行的考试方法究竟是选拔了人才还是埋没了人才;第二个,难道只有政府才公正,交给大学交给校长就不一定公正了?我看这个担心有点‘杞人忧天’。”(新闻见3月8日《南方都市报》)

上面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浙江小组的一个“截取图”,被媒体记录了下来。

教育能不能不听“上面”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有关中国的教育问题,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都要拿出来“说事”,今年自不例外。

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与本省代表讨论时直言不讳:“现在我们招生只要成绩好的就录进来,这样只惟分数,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这样的标准已经误了我们几代人了。”还说,“用一个标准衡量过的人,就像机器生产出来的零件,一模一样,但这样一把尺子就把偏才、怪才都给弄掉了,所以现在产生不了钱钟书这样的人。”甚至面对浙江教育厅厅长:“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改革。我现在就问你你想不想改?你们有没有紧迫性?若有我就去请示。”

可以说,这些话虽不敢说耳熟能详,但不少人大约都听到过,然而,人微言轻,一些普通人“说”了多年,并不起什么作用。现在由身居高位的省长,又是在全国两会上这样讨论,而且还被媒体刊登了出来,估计应该起些作用。

那么这种“国情”又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同样是全国人大代表的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是这样跟他们省长说的:“我们现在什么都动不了啊,什么都听上面的,高校不是办学主体,活力不足,没有积极性。”

这话很可能正说到了中国教育的“痛处”。中国的教育改革怎么改?我看就先从这位大学的官员提到的弊端改起。先前不少人总是在每年国家对教育应该投入多少银子上兜圈子。其实,尽管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不可或缺,甚至是越多越好,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教育规律。

如何办学、如何治校、如何培养人才,其实与“上面”无关。“校长治校”,“教授治校”,早已被国外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办学理念,然而,我们所有的学校却都只能“听上面的”。这大概就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瓶胫”,如果不能有效突破,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只会成为一句空话。

这种“唯上是听”的一大弊端就是高校缺乏独立自主的选拔录取人才的方式,致使整个教育只为高考制度运转。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了,特别是在小学,喊得最响。可一到中学,尤其是一到高中,一遭遇高考,什么“素质教育”都会败下阵来。一个个学生,还有他们的家长,为了高考,为了分数,就什么也不要了。全国一代代的青年学生都被这种高考制度压得喘不过气来。那些高考试卷的出题者,那些教科书的编纂者,那些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到大学的“教育大纲”的制订者,就不想着革除我们教育制度以及高考制度中一个又一个的弊端?就不想着如何提高学生们的素质?比如早就有学者呼吁,我们现在更应该强调的是“人”的教育,是“公民”的教育,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一批又一批都是没有“公民意识”的人才,而依靠这样的“人才”又如何去建设和谐社会?又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就算全国十几亿人中的成年人都是经过这样高考而读了大学的大学生,也还是不能说我们的社会就成了现代化的社会,我们的国民就真的有了高素质,有了“公民意识”。

教育如何从娃娃抓起

今年年初,我接到一家网站赠寄来一本书,书名为《从理念到程序——我亲历的美国大选》,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书中文章大都是国家派到美国考察或叫观摩总统大选的地方官员或学者回来后发表的“观后感”。书中不少文章都写得有声有色,甚至可以说对中国人民尤其是对国内其他官员简直堪称有启蒙意义。不过,我这里还是只讲从书中提到的一件小事,看人家社会的公民教育是如何从娃娃抓起的。

我要举的这个事例,出自《我眼中的美国选举与民主——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观察报告》这篇文章,作者系上海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研究员。文章有一节题为《细微之处的公民教育》:作者在剑桥投票站观察选举的过程中,发现门口有八九个大约三四岁的幼儿在东张西望,并没有走入投票站,这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经观察,原来这些小孩子是在幼儿园老师带领下来参观投票站的。只见老师为孩子们轻声地讲解着这是什么地方,大人们在做什么。

这很令作者感叹:“看着幼儿们清澈的眼神和似懂非懂的神情,我既非常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又为美国无处不在的公民教育而感慨万千,这大概就是美国孩子为什么从小就知道选举的原因吧。”接下来就更有意思了。当老师告诉孩子们这些人是从中国来的客人后,小家伙们立即七嘴八舌说开了,而且提到他们中间就有一个叫鲍勃的孩子“也是中国娃娃”,可以想象当时孩子们觉得是多么好玩。再接下来,当作者一行提出要和孩子合影时,只见“老师俯下身去轻声地询问孩子们,是否愿意和中国客人一起照张相?”这时,孩子们开心地大叫OK,但也有个孩子轻轻地说了声NO,“于是老师就将他挡在自己的身后与我们合影。”

这是一件小事吗?也许要算,可也可以说不是。请看作者紧接着写了什么:“所有这一切都在震撼我的心灵,我相信,刚才老师的言行举止必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刻印象,尊重个人权利与自由的观念就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之中。”

那么,这种“细节”也存在我们对幼儿的教育中了吗?好像没有。不仅没有,说出来还真有点“丢人”:那还是在去年教师节前,一些幼儿的家长就在互联网上议论开了,而议论的“主题”竟是那些做家长的该如何对幼儿园老师进行“表示”……

一说起来,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史,而且自古“尊师重教”,甚至有“天地君亲师”一说。老师为学生“授业解惑”,学生打内心感激老师,这都是天经地义、太正常不过的事了。然而,当我们看到人家幼儿园的老师是那样地进行公民教育,而我们这里却还在向孩子的家长要“表示”,不知心中会作何感想?“从娃娃抓起”,以小见大,可知我们的教育改革确是一项全面的社会工程,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郑州晚报社)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公民老师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新高考 新机遇 新挑战——对福建省推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高考新政改变了什么
2017高考拉开帷幕 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50年前的高考变革
老师,节日快乐!
十二公民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