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类书籍在历代史籍目录中的流变

2011-01-04 07:57许舒颖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列女闺秀艺文志

许舒颖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女教类书籍在历代史籍目录中的流变

许舒颖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从目录学的角度对史上女教类书籍在分类上的流变和书目的流变进行了简要阐述,分析了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在普遍意义上面向广大女子的女教专书被收在儒家类典籍中,主要是为“三从四德”服务的。清末以后,女子教育才逐渐在教育制度方面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女教书籍;目录;流变

《礼记》中的《内则》一篇可视作中国最早的女教经典名篇,对后世的女教书具有理论上的奠基作用,但却不具备普遍意义上面向广大女子的性质。西汉刘向所著的《列女传》是中国女子教育史上的第一部妇女专史,但并不是单纯以教育女子为目的的专书。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女教书当属东汉班昭的《女诫》,她立足于当时社会上不重女教的偏颇风气,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将过去“男尊女卑”的主张、“三从四德”的原则,整理成为系统论著,开女子教育之先河。

一、分类的流变

遍顾历代史志目录,最旱的女教类书籍是《隋书·经籍志》,其在历代史志目录中的分类见表1。

表1 女教类书籍在历代史志目录中的分类

从分类而言,女教类书籍遍布经、史、子,以史部杂传记类和子部儒家类居多。《新唐书·艺文志》将其全部归在史部,除一部在仪注类外,其余全归到杂传记类;《宋史·艺文志》与其极为相似,除一部入子部杂家类,其余一并录入史部传记类;史部仪注类自宋起,不再著录女教类书籍。从数量而言,《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最多。

另外,还可以明显地看出,《新唐书》以及宋、明两代的史志目录中,儒家类不曾收录女教类书籍。《新唐书·艺文志》杂传记类称:“凡女训十七家,二十四部,三百八十三卷。”《宋史·艺文志》也将其一并归入史部传记类。

《宋史》的归类在一定程度上有承唐的倾向。与前代相比,《新唐书·艺文志》女教书地位有所提高,全部移至第二位史部,这主要得益于统治阶层的重视。唐太宗李世民在建邦立业的过程中得益于长孙皇后的配合与襄助,她谨防外戚专权,统领后宫以防起火。唐太宗从其身上看到了女子教育与大唐国长治久安的密切关系。他希望通过女子教育,使天下妇人都如长孙皇后,故对女教大加推崇。在宫廷中,以长孙皇后为榜样,由其主持后宫的女子教育,出现了重视女子文化知识教育与德行并重的局面。徐惠、上官婉儿,甚至女皇武则天都是重视女子教育的受益者。

二、书目的流变

关于女教书的具体书目各代也有不同,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妇人书仪》《内训》

史部《妇人书仪》以及子部《内训》自宋以后便不再著录。至明代时虽出现了以《内训》为名的书籍,但已是同名不同书。表2是对史部《妇人书仪》以及子部《内训》的流变所作的整理。

表2 《妇人书仪》《内训》的流变

通过表2不难看出,三书所录《妇人书仪》均为八卷本,可能因为遗失的原因,自宋始不再著录。与《隋书·经籍志》相比,两唐书明确指出为唐瑾所作。《内训》在隋唐两代三书中,先后归属于杂家类、儒家类、杂传记类,同样自宋始不再著录。所收录《内训》均为20卷,可看出在流传过程中保存较完整。此外,两唐书也明确指出作者为辛德源 ,王劭。

明时又出现了以《内训》为名的书籍。《明史·艺文志》小学类、《四库全书》儒家类中都有收录。但作者却不同,一为高皇后,一为明仁孝文皇后。其实二者是同本书,《内训》实为明仁孝文皇后所著,她承高皇后遗愿,广求古贤妇贞女始成此书,以作宫闱教本。全书“所以取法者,则必守我高皇后之教也”[1]207-208,故在明时托名高皇后所著。

明时重新出现以《内训》为名的书籍并由皇后亲自编写,与当时特殊的现状有密切关系。明成祖是通过“靖难之役”上台的,当权后又严刑酷罚。仁孝文皇后想要通过辅佐明成祖来治愈“靖难之役”给人民留下的心理创伤,但又不便犯颜直谏,故借作《内训》以旁敲侧击,启发成祖。《内训·御制序》云:“夫人之所以克圣者,莫严于养其德性以修其身,故首之以德性,次之以修身。修身莫切于谨言行,故次之以慎言谨行。推而至于勤励节俭,而又次之以警戒。”[1]207寥寥数语,揭示了《内训》的主旨—— 德性与修身。这本书后来成为贵族女子教育的重要教材。

2.宋代前后的《列女传》

历代史志目录中,女教类书籍的大宗都在史部杂传记类。在具体分配方面,以宋为分界线。宋以前以《列女传》这类书籍居多,这主要缘于刘向的《列女传》。全书“分汇七篇,义近乎子;缀《颂》述《雅》,学通乎《诗》;而比事属辞 ,实为史家之籍……自范蔚宗东汉书中,始载《列女》,后史因之 ,遂为定则。”[2]829“因其 (刘向)志尚 ,率尔而作 ,不在正史。”[3]王氏在《古列女传·序》中言“凡以列女名书者,皆祖之刘氏”。但“自东汉以后,诸史误以罗列之列,为殉烈之烈”[2]829。“节烈之烈为列女传,则贞节之与殉烈,已自有殊;若孝女义妇,更不相入,而闺秀才妇,道姑仙女,永无入传之例矣。”[2]829至宋时,由于程朱理学的出现,这一变化更加明显。理学家们大力鼓吹贞节,使得社会上尚贞节烈女之风盛行,修正史的史家也会为有的节烈女子专门立传。据董家遵在《历代节妇烈女的统计》中所记,自元以上,有传的节烈女子,以《宋史》为最多,共有55人。后代也多受其影响,使得传记类中以《列女传》为名的这类书籍日益减少。《宋史》便是最为明显的例子,其传记类中只有一部刘向的《古列女传》。还有的则变“列女”为“烈女”,《明史·艺文志》传记类中的杨俊民《烈女集》五卷,便是有关贞节烈女的。

3.儒家类与女教专书

“后世史家所谓列女,则节烈之谓,而刘向所叙,乃罗列之谓也。”[2]829而且闺秀才妇,孝女义妇等均不收录,所以《列女传》这类书籍从本质上而言,并不具备普遍性。普遍意义上面向广大女子的女教专书仍在儒家类,这是通过具体书的比较得出的一个结论。

廖免骄《醒闺编》中写到“夫妇为人伦之首,闺门乃王化之原。古圣王施政家邦,未有不先及于妇人者。妇人化,而天下无不化矣。”“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4]其所主张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女教观,对女子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此,女子教育类书籍大都翻来覆去地阐述这一道理,要求女子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符合封建礼教的规定。所以,专门的女教教材大都归在儒家类,如班昭的《女诫》、蓝鼎元的《女学》、章学诚的《妇学》等,虽然有时可能会有变化,但总体趋势还是比较稳定的。

4.清代目录中的闺秀文学

清代的目录在分类上较前代更加明了,《列女传》类书籍一律归入史部,专门的女教书则并入子部儒家类,其余部类则不再收录女教书。另外,清代还出现了闺秀对《列女传》作注的现象。如《清史稿·艺文志》传记类中的《列女传补注》八卷(闺秀王照圆撰)、《列女传校注》八卷(闺秀梁端撰)、《列女传集注》八卷(闺秀萧道管撰)。由这一缩影可以看出清代的闺秀文学较繁荣,女子教育中才德观念有所变化。虽然“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当时仍有一定的影响,但亦有反对之声。清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清的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加强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相应地要求封建家长也要加强对家人的管束和教化,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家庭教育及女性教育的发展。清世祖亲自编纂《内则衍义》,在其中对开馆教学的明贾氏大加赞赏。康熙皇帝也给予女才人更多潜在的精神支持,康熙年间左都御史揆叙曾奉敕编选《历朝闺雅》,可以看做对女性才能、创作的提倡。另一方面是因为受明末传教士思想的影响,民主觉醒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一时期的女性,使得她们的才华逐渐显露。此外,王细芝在《清代闺秀文学繁荣之缘由》中认为,清代闺秀文学繁荣与士人择偶心理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文人士大夫们心目中的佳人最好还能妙解文章、工词赋,其择偶标准逐渐向才貌双全转移。因此造成了“妇学而至清代,可谓盛极,才媛淑女,骈萼连珠,自古妇女作家之众,无有逾于此时者矣”[5]的局面。虽然出现了这种变化,但女教书的重点还是对女子进行“三纲五常”的教育,如提倡女子应知文墨的《五种遗规》《女学》都将妇德放在第一位,以此来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

三、结 语

女教类书籍自刘向《列女传》、班昭《女诫》始,其后历代多仿其而著。其遍及目录的经、史、子部,在具体分类、数量等方面,各代稍有差异。其中虽然不乏提倡女子文化教育的,但其根本主旨-——“三从四德”—— 却始终未受动摇。统治阶级以此来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至清末,由于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教会女学的日渐发展,以及西方教育制度对人们的启示,要求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6]此后,女子教育才逐渐在教育制度方面取得了法定的地位,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缩影。

[1] 仁孝文皇后.内训[M]∥宫南庄.蒙养书集成: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2] 章学诚.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M]∥文史通义校注: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魏征.经籍志[M]∥隋书: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73:982.

[4] 魏征.经籍志[M]∥隋书: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73:999.

[5] 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M].上海:上海书店,1990:374.

[6] 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

Evolution of Female Education Books in Ancient Historical Directory

XU Shuy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The evolution of female education 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bliography is described briefly and the causesof thischange are analyzed.The female education books for themajority of women are put in the Confucian part to serve the“three rulesmust be obeyed and the four feminine virtues”.It’s about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at the female education have the legal status at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female education books;directory;evolution

K 203

A

1008-9225(2011)05-0105-03

2011-03-26

许舒颖(1989-),女,山西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晓鸥】

猜你喜欢
列女闺秀艺文志
刘向《列女图》与汉魏六朝列女图像*
历记古代女子善恶的奇书:《列女传》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闺秀》
黄花闺秀,蕙质兰心——茶人曹锦旺说黄花茶
如何做一位活在诗里梅边的现代闺秀
明清时期定海地区列女的行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从新旧《唐书列女传》看唐代女性的处境
清代闺秀赠妾诗词的情感诉求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