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创新社会管理纪实

2011-01-11 10:31于水孟凡明
决策与信息 2011年6期
关键词:全市民生群众

文/于水 孟凡明

长春市创新社会管理纪实

文/于水 孟凡明

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直是长春谋划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如何结合当地实际,走出一条长春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

至上而下形成社会建设和管理合力

近年来,长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管理。长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统筹,把加强社会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在常委会、常务会和工作会上集中研究部署;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市长崔杰多次深入基层单位调查研究、集思广益……一次次座谈交流,一条条真知灼见,使长春社会管理创新的脉络逐渐清晰。

政法委、公安局、民政局、民生办等市直48个部门,紧紧抓住分管战线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分工中有合作,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形成了全市推进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合力。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屯组(居委会)、党员中心户五级网络,在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基本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覆盖全市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

全市各级干部对做好群众工作、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认识普遍增强,有关部门和基层党委政府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不断完善、全市民生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等,都直接促进了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组织化、常态化、制度化。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国家和省里的肯定。

以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支撑。近年来,长春市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在促进社会和谐上不断做好文章,形成了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全市大力实施简政放权,梳理行政审批事项,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为重大项目搭建绿色通道,吸引了大批投资者落户长春,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约3400亿元,是“十五”末期1675亿元的约2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约560亿元,是“十五”末期184.8亿元的约3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约5700亿元,是“十五”末期1712亿元的3倍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万亿,是“十五”时期2105.5亿元的4.5倍。以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三大支柱优势产业的确立形成为标志,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左右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落位,一批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市整体经济规模跃升。

全市全力推进工业、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城建、民生等五大类150个重大项目建设。仅2010年,就组织4次大规模招商活动,集中力量引进大的战略投资者,先后引进了兵装、中航、国电、国药、北药等22家央企和荷兰帝斯曼等53家外资大企业。

以社会管理创新推进民生改善

民生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创新,更离不开有效的载体。在长春民生改善过程中,强化载体作用成为社会管理工作的一大亮点。近年来,长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党的群众工作机制,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评价作为第一标准,每年出台一个民生行动计划,每年为群众办100件左右民生实事,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增收、就业、社保、救助、交通、治安等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大走访”、“大接访”、“局长接待日”、创建“三满意”机关、“万人评议机关”、“万户特困户结对救助”等活动载体,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的积极作用。目前,全市已建立15个区级党组织服务民生指导中心、159个服务民生工作总站;全市有103个部门直接参与“大走访”活动,共走访基层单位1.2万个、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4.3万户、群众49.5万户,为基层、企业、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6万个;结对救助困难户2.6万户,经过近3年的持续帮扶,已有1.2万困难户脱贫。

同时,全市加快基层组织自治步伐,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创新为民服务手段,开辟了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全市1679个村和381个社区党组织通过民主选举完成换届,推动了基层政务和财务公开,还权于民;基层党员干部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民情日记、服务民生QQ群、区委书记“民生110”热线等渠道,收集群众意见和诉求1.6万件,形成了把社会管理融入群众工作的新路子;成立民生局、建设民生大厦、建立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网站和电子保姆等为民服务平台,提高了管理服务民生的动态化水平。

基层干部深入群众开展走访活动

今年2月长春市农业委员会首次举办局长接待日活动

以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积极推进化解矛盾和治安防控相结合,长春市在机制和体系上做文章,建立了社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主动掌握矛盾化解和治安防控主动权。

全市逐步完善了治安防控体系,以监视探头为主的“天网”工程基本覆盖了全市主要街路和重点区域,市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到94.6%;市直各部门和基层单位不断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形成了责任同负、任务同担、工作同向的信访工作体系;建立了以调委会为基础、司法所为主导、以法律服务所和法律援助相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双阳区首创的“三式联调、四级联动”综治民调工作模式、德惠市的杨八郎村钟声变掌声现象等,得到国家和省高度评价。干群关系日益融洽,社会风气逐步好转。长春,已经建立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机制和体系。

打造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金钥匙”

为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长春市将打造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金钥匙”,全力破解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规范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发扬传统优势和推动改革创新、坚持党的领导和调动社会力量等关系问题,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增强工作合力;加大工作投入,提供有力保障。

全市将建立社会利益均衡机制,完善社会矛盾快速反应处理体系。高度重视群众信访工作、市长公开电话、“读报、读网”、“局长接待日”等各种渠道掌握的群众诉求,能解决的抓紧解决,并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来防止反弹和反复。建立顺畅的问题发现、反应和解决机制,主动发现、认真解决、履行责任,全面提高各项能力。

全市将发挥政府所有部门的作用,围绕社会建设,提高施政能力、提高施政效率。街道、社区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像经济建设一样,放手让老百姓、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投身社会建设。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全市将提高各级干部的施政能力,更多地学会在国家法律制度下、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解决社会问题,运用协商手段、沟通渠道和领导艺术与民众打交道,学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来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全市民生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