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啃老族”

2011-01-16 08:21王毅
人民周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赵军王浩小文

◎王毅

就业难,收入差距大,物价涨,房价高……这些民生问题是导致部分人啃老的重要原因。当年轻人的困难成了全家人的困难,当白发不得不与黑发共同承担生活压力时,对民生建设的进展与困境,值得我们更加关注。

就业难,没钱无奈去啃老

“这点工资,应付平时衣食住行方面的花销都已很难,哪还有余力帮助家里?”谈起自己的生活状况,文嘉叹了口气。半年多下来,她不仅没留下一点积蓄,还从父母那里拿了2000多元。每当看到父母无奈而又焦虑的神情,文嘉的心情十分沉重。

进入社会不足一年,不知不觉中,小文已经成了“啃老族”。

2010年7月,在江苏一所大学读书的文嘉毕业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小文读书期间就盼着自己早一点工作,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但是,毕业后小文回到老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再加上频频跳槽换工作,收入总是不尽人意。

最初,文嘉曾尝试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均未能通过;之后,她托关系进入当地一家私营企业,但干了不长时间,小文觉得工资太低、没有发展前途,就辞了这份工作。在随后半年多里,小文又先后换了四五家企业,一直处于漂泊不定的状态,工资在1200元上下。

小文打心眼儿里不想啃老,但现实的就业压力让她别无选择。“找工作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立足社会,只得请父母帮忙。”

小文说,自己一直在很努力地找工作,但像她这种一般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又没有多少人脉资源,很难进入大企业、大单位,只能去一些私营企业干活,“私营企业在待遇、福利、发展前途等方面,很难和大单位相比,收入也不高,让人很灰心。”

实际上,除了让人灰心,啃老还容易消磨意志。一旦陷入啃老,就容易形成依赖惯性,对将来的生活更加不利。

房价高,不啃老买不起房

就业难会导致啃老,如果再加上生活压力,更容易加剧啃老。在大城市,高房价已经成为催生“啃老族”的重要原因。

2007年硕士毕业后,王浩如愿进入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月均收入可达6000元。即便在生活成本较高的北京,这样的收入也不能算很低。几年下来,小王的银行存款也有七八万元,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但当去年王浩准备结婚买房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原来,小王计划买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总价约140万元。可看看自己银行卡的存款,连首付都不够,小王只得向父母求援。听到儿子要买房,老俩口没有丝毫犹豫,一下就将省吃俭用存下来的30万元给了他。

如愿买了新房,可王浩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其实我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去买房结婚,但房价太高了。没办法,只能向二老求救,暂时当一个‘啃老族’吧,等以后有钱了再好好孝敬父母。”小王说,一套房子就把一家的积蓄耗光了,真是无奈。

在北京等大城市,王浩的经历让很多人有同感。高房价的重压之下,能不啃老而完全靠自己买房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一位朋友告诉记者,2003年的时候,能找一份月工资4000元的工作就很满意了,因为当时觉得攒几年钱,买房子肯定没问题,但现在呢,找一份月薪上万元的工作,都别指望在40岁以前买上新房。显然,不是“房奴啃老”,而是“房价啃老”。正是严重超出收入水平的畸高房价,迫使一些年轻人不得不向父母求助。

没门路,离开父母更无望

当崭新的解放牌大货车开到镇上的时候,41岁的赵军不禁流出了热泪。

40多万元的车款,不仅花光了父亲积蓄,全家还四处借了十几万元,而赵军仅仅付了个零头。

买车是想通过长途货运,改变目前生活的困境。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赵军心里没底。为了买车,他思量了很久。最让他愧疚的,还是自己的父亲。

赵军的经历,有太多的苦辣酸甜。

上世纪80年代末,国企改革的大潮尚未波及这座北方小城,18岁的赵军高中毕业后,通过招工考试,来到县机械厂上班。正当他对未来生活无限憧憬的时候,国企改革大潮涌起,赵军下岗了。从那之后,他开过餐馆、修过汽车、当过出租车司机……生活从来就没轻松过。一晃,20多年过去了,赵军还在社会边缘挣扎。

由于收入一直不高,赵军的儿子出生后,一直由父母带着。去年,12岁的儿子开始念初中,家庭负担更加沉重。看着长途运输比较挣钱,赵军盯上了这条门路。

买车花光了父亲的钱,揽活也离不开父亲的帮忙。父亲早年当兵,转业后在镇上的民政部门工作,已经退休多年。为了儿子,父亲又拿起多年未用的电话本,挨个给当年的战友打电话,“转业后,有的战友曾在政府部门任职,有的下海经商,如今虽然都离开了‘一线’,但社会关系还在,也许能有些用。”

赵军告诉记者,这20年,不是自己不想努力,可是,哪里才有自己的舞台?找工作?政府机关、央企、事业单位……这些“铁饭碗”,想都不敢想;自己创业?眼下一无技术,二无本钱,三无门路,根本看不到希望。这些年,自己硬撑了下来。如今已经年逾不惑,可生活上还离不开父母,这怎么不叫人愧疚!

现实中,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需要通过家庭、亲戚等调动、支配和利用社会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人都是“啃老族”。

被啃老,养老问题难解决

29岁的证券分析师佟宝祺住在北京朝阳公园附近的一个高档社区里。

证券行业收入高,小佟年纪轻轻就赚足了买“豪宅”的资金?当然不是!买房子,都是父亲出的钱。

8年前,佟宝祺大学一毕业,家里就给出资买了房:当时的房价比现在便宜好几倍。如今,房价一涨再涨,佟宝祺全家都很踏实。

小佟老家在河北农村,父亲是村里最早的“菜贩子”之一,20年前就开始往北京贩菜,行情好时,一个冬天能挣几十万元。他说:作为父母,总以能给子女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自豪,如果自己还算过得去的话,有几个老人不愿意给子女帮助?

房价高、就业难……在生活压力面前,很多老人是情愿被“啃”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生为儿为女,无怨无悔”,是多数父母坚守的信条。

佟宝祺说,父母终有老的一天,“作为80后,我们同样也知道父母的艰辛,今生一定会好好照顾自己的父母。”

佟宝祺有个好父亲,自己也有个好工作;他有“啃老”的条件,也有“养老”的能力。可是,对更多的年轻“啃老”群体来说,如何为父母养老,已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猜你喜欢
赵军王浩小文
隔离的松风
抓住整体巧妙代入
天门石
鲤鱼跳龙门
七步之才
喜龙号飞船
变脸的妈妈
事半功倍
七分审题三分做
Investigation of human motion effects on 60GHz indoor office propagation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