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互动发展

2011-01-18 02:49郭广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北京市区域经济

郭广生

编者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已经是大学不能回避的历史使命。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阵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智力支持、技术动力、决策参考和共同文化基础。在此形势下,各大学如何发挥各自优势,服务各自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并最终与其区域经济形成互动性发展,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将是国内外许多大学面临的课题。2010年10月15日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了“全球环境下的大学区域经济服务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为主题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论坛旨在汇聚国内外大学的管理者、学者、专家,共享大学在全球环境下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方面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探讨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服务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本刊刊发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三篇文章,以飨读者。

近年来,发展区域经济已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被视为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强区域竞争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已成为许多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努力方向和手段,“知识”和“创新”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政府、企业、大学……在这个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在许多重要的合作活动中,大学起着“核心资源”[1]的作用。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1.高等教育与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在国外主要研究中,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最早分析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引入了“技术资源”这一因素,研究在技术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出与投入的劳动力及资本的关系。后来的卢卡斯模型(Lucas Models)把“知识”和“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提高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美国学者鲍莫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非均衡增长理论”(Unbalanced Growth Theory)。通过该理论,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一般首先出现在一个或几个经济基础、技术实力较好且拥有地缘优势的地区。在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地区聚集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功能改变和提升区域劳动力质量是决定该区域是否成为核心区域的重要手段。而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三螺旋理论”(Triple Helix Theory)则利用生物学中有关DNA三螺旋结构的原理来解释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产业、高等教育间的依存关系,提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构建政府—产业—大学三螺旋相互作用的创新系统模式。[3]

2.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

19世纪中期英国兴起的“城市学院运动”,使得这些城市学院由原来效仿牛津、剑桥等高水平大学,转向服务于地方发展,拓展了大学与区域之间的互动合作。城市学院开始由重视人文教育向重视技术教育转变,适应和满足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区域发展中寻求新的定位,成为当时英国大学发展的内在需求。特别是1988年英国《教育改革法》的提出,英国政府向大学的经费投入由合同制代替了拨款制,迫使英国大学兼顾寻求外部资金援助,区域性资金来源就自然得到了英国大学的高度重视。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大学要成为服务本州全体人民的机构”,是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雏形。威斯康星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学的第三种职能—服务社会,大学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当时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3.区域创新体系与高校的关系

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缩写为RISS)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产生于“国家创新体系”之后,美国硅谷的崛起和世界范围内产业集聚确立的区域竞争优势,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到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被提及。200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高校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正确认识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有助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同时也有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为制定正确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教育发展政策提供依据。2009年,北京地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每10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达到6,800人,相当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80%,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逐年增强。同时,地方财政性经费的保障程度不断加强,2008年北京市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383.31亿元,占全市GDP(国内生产总值)10,488亿元的3.65%,比上年增加0.15个百分点。此外,北京“211工程”院校有26所,占全国的23%;“985工程 ”院校有8所,占全国的21%;国家重点学科212个,占全国高校的23%;率先在国内设立了首都教育、首都经济、先进制造等10大学科群,搭建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平台;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广泛开展合作,成果惠及科技民生。可以说,首都高等教育已经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具备和集聚了服务、辐射功能。

地方高校与首都区域发展战略的互动

1.首都区域发展战略与地方高校使命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首都的经济发展策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增强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文件精神,立足于“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在首都创新战略的统领下,紧紧围绕北京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围绕首都积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战略部署,今后5年,加快培养适应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软件、集成电路、信息网络、传感网与物联网、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使首都高校成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军。

目前,北京地区即将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阶段,后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同时,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需求。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服务好区域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相适应,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文化支撑。

2.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机遇

以北京地区为例,2002年北京市共评选出18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包括11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和69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在2007年新增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工作中,市属高校的3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中有10个晋升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北京市面向中央在京高校实施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建设计划”,鼓励中央在京高校与市属院校联合,通过联合研究项目带动市属院校提升整体科研实力和服务北京的能力。在共建项目中,大多数项目针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尤其在支持首都信息化建设、提高首都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奥运等方面成为项目单位研究的主要目标,成果转化项目占到总项目金额的20%以上。2005年底,北京在国内率先建立了10大学科群,很好地整合了北京地区高校资源,完善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特别是实现了部属高校带动市属高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升了市属高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由此可见,市属高校在促进北京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教研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撑。但是,从教育管理部门政策导向的层面也可以看出,部属高校始终是在影响、带动、扶持着市属高校,后者的综合实力还相对较弱。如何利用现有的发展基础,深入发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实现由“被动”变“主动”,这是市属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发展机遇。

3.借助三大职能服务地方经济

从广义内涵来讲,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密切相关。

北京工业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经过“211工程”建设,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办学实力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在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较健全的学科专业体系,一批重点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校现有45个本科专业、1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9个工程硕士授权培养领域、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建校50年来,学校已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培养了10万余名学生,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学校已经成为北京市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基地。

融入北京是学校科技创新的重头戏。在科技工作中,学校始终坚持紧密围绕北京市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大力开展应用型、工程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把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在学校纵向科研经费中,承担北京市有关部门课题的到校经费约占50%;在横向科研经费中,来自北京市企事业单位的研究经费比例超过了70%。同时,学校的科研人员也积极瞄准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及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寻找与北京市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服务三农、国防科研生产任务、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不断巩固和扩大已有成果,服务区域民生。学校结合“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整合优势科技资源,设立了“环境环保”“交通工程”“新材料制备与加工”等服务北京的10大科技创新平台,强有力地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同时,学校还加强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开展面向北京市经济社会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战略综合研究,构建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基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

地方高校以“知识”“创新”“服务”融入首都区域发展

1.以“人才培养”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高素质人才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北京工业大学一直为北京市源源不断地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一线人才。多年来,学校以“服务北京,为首都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坚持“知行结合、重在创新的实践教学”的办学特色,践行“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激励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核心,加强专业结构优化和课程教材建设,认真落实“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双语教学”等项目建设,促进全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2003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2个、品牌专业9个;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两门、“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两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9门,32种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40种教材选题入选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5门。

当然,“人才培养”所涵盖的不仅仅是“知识传播”。近年来,学校在“实践教学一条线”教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不断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具有“宽厚、复合、工程、创新”特征的优秀人才。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获批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实施学校。学校从2002年起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2009年又设立了“博士创新计划”,通过提高研究生奖学金标准、建设研究生工程实训基地、加强国际联合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努力营造创新环境,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以“科研创新”作为区域创新的支撑动力

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高校应提高科技支撑和科技辐射能力,加强科技、人才优势与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结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北京工业大学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科研经费总量大幅增长。根据教育部统计口径,学校2009年的到校科研经费为5.1亿元。“十五”期间到校科研经费累計达10.9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4.6倍,实现了学校科研总体规模的快速、稳定增长。第二,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8项、“863计划”项目44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3项。第三,各类科技奖励数量、层次同步提高。自2002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省部级奖励120多项。在学术论文方面,自1996年以来,教师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论文8,175篇,被SCI/SCIE收录1,609篇,被EI收录2,957篇,被ISTP收录1,537篇。在高影响因子论文方面,自2001年以来,发表影响因子在2.0以上的论文143篇。知识产权方面,截至2008年底,学校拥有的有效专利量为640件,在全国高校排名第9位。1992年~2007年,学校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434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位。2009年,学校作为北京市唯一一所高校单位入选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第四,建设了一批科研基地。目前学校拥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精密超精密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产学研中心—激光技术中心,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两个教育部工程中心—数字社区工程中心和汽车结构部件工程中心,此外还有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两个北京市高校工程中心。

3.以“服务社会”作为融入区域环境的切入点

作为地方高校,应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如区域“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发展社会需求大且有优势的特色学科体系,围绕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科研攻坚,主动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使学校的科研工作适应和服务于区域创新体系。基于以上认识,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学校还非常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广,不但追求开花结果,而且还要做到成熟“落地”。为此,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精心挑选,周密筹备,参加各类成果推介活动,如北京市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全国发明展览会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自2005年以来,学校在“服务三农,规划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中完成北京市级、区县级、乡镇级等各类村庄规划50余项,在编20余项,为指导村庄未来的经济发展、规范村庄各类项目的建设、改善村庄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在服务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交通规划、环境治理、信息服务、奥运文化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科研成果,如“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战略”“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鸟巢”大型钢桁架柱柱脚—混凝土承台组合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奥运交通规划等。

2009年底,学校明确提出了《北京工业大学服务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今后学校将更加直接地面向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业,加强针对性强、面向实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为发展北京现代产业,建设和谐的首善之区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实践表明,哪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大,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就足、产业结构的层次就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就快。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责是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知识”“创新”“服务”职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承担起繁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连莲、许明:《近年来英国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2] 刘宇、张平:《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高等教育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模型的构建》,《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

[3] 叶茂林,肖念:《中國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27-28页。

[4] 孙剑萍:《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评价》,《商业时代》2009年第27期。

[5]王艳廷、金浩、高素英:《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场间耦合作用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6] 唐志丹、沈烈志、马晓琳:《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教育与经济》2010年第3期。

(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北京市区域经济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经济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