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矿产资源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升级路径选择

2011-01-22 00:49谢雄标
中国矿业 2011年11期
关键词:矿产资源资源经济

谢雄标,严 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矿产资源产业是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其科学发展对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有重大意义。同时,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基地,西部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全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安全。而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粗放式发展,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恶化,且陷入“资源诅咒”窘境。因此,西部矿产资源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西部矿产资源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期望为制定西部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思路。

1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其土地面积540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十分可观。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掌握的资料,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发现的172种矿产在西部均有发现,在全国探明储量的156种矿产资源中,西部有138种,主要以能源、有色金属、重化工非金属矿产资源为主,具有开发优势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 锰、铬、钒、钛、铜、铅、锌、镍、钴、锡、汞、锑、稀土、磷、硫、铁、钾盐、铝土矿、重晶石、石棉、芒硝等20余种。西部全部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66%,45种主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同类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66.50%,其中有26种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50%。西部人均矿产资源价值达到17.24万元/人,远远高于东部的1.85万元/人,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说明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西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西部地区已建成从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到化工非金属以及建材等多种矿产品的生产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品生产基地。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惠的国家政策,西部矿产资源产业发展迅速。矿产资源产业工业增加值从1993年785.47亿元到2007年7136.83 亿元,14年间增长了9倍(图1),发展速度快,总体规模大,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1 西部地区1992~2007年主要年份矿产资源产业工业增加值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4~2008。

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增长幅度最大,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增长幅度次之,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幅度最小,见图2。另外,西部矿产资源产业中除了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增长较快以外,其他增长较快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表明西部矿产资源产业中矿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整体结构在优化。在加工业中,石油加工炼焦业发展较慢,这与石油化工产业主要向沿海一带布局有关。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不断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大批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就业人数的增长,见表1。

图2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主要子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4~2008。

表12009年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工业增加值和平均人数

工业增加值/亿元平均人数/万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730801195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80612339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9791139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1697873非金属矿采选业175311057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1928173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4606457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2393541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37637161金属制品业29052186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499782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0 。

2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粗放发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较低

西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在长达几十年的中央企业垄断经营下,由于定位于为发达地区原材料供应基地,造成了西部矿业工业化发展水平低、技术落后、矿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特别是西部资源开发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较低。如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回采率普遍偏低,一般只有30%~50%,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国内60年代水平。大部分矿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尾矿综合利用、矿物原料的深加工和资源的二次利用较差,基本上处于销售原料的矿业经济初级阶段。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方面也比较落后,据统计,在目前西部1500万t钢的生产能力中,处于落后水平的占20%以上,处于国内一般水平的约占30%,这很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因为西部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处于资源产业链的最低端,所产产品多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低档产品、粗加工产品,缺乏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名优产品、高档产品、深加工产品。这样的被动局面,导致一方面西部地区耗费了大量资源,价值的流失,另一方面矿业技术水平和装备得不到改善,趋于老化,更新速度慢,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不断扩张,造成资源巨大浪费,生态环境保护困难,从而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不能有效促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目前西部地区已经建成为国家的能源和矿产基地中,矿业行业中主要以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为重点,但加工工业比重很小,所以西部形成了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矿产资源产业结构。这种结构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并无实质性改变,凸显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结构变化的缓慢,见表2。西部地区资源发展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且矿业生产结构配套程度低,没有形成产业地区集中发展趋势。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结构呈现出自给性重复的不合理现象,如:大型企业数量和产出比重偏低的现状未能与能源、原材料工业要求的企业规模结构相适应;采掘业与后续冶炼加工业之间不够匹配;矿业生产结构呈倒置状态等。加上西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机制的相对缺失,这种趋同的产业结构,导致地区间、微观主体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加剧,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效益差,成为了地区资源开发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阻碍。

表2 主要矿产资源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4、1998、2001、2004、2008、2010。

2.3 环境破坏严重

西部地区本身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地区处在全国第一和第二级阶梯上,平均海拔1000m以上,西南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干旱少雨、人类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然而,在西部矿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矿产资源产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一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我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了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60多万km2中的80%。在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400多km2中西部地区占了大部分。二是占用土地,使土地资源没有有效利用。在西部矿业发展中矿业废弃物占用土地尤为严重,排放的废渣累计约58亿t,占全国废渣贮存量的89%。三是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严重污染环境,导致土壤污染,土地退化、沙化、盐渍化。四是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受短期利益的驱使,许多矿区存在滥采滥挖现象,地下被采空,地下水位下降,常导致地表沉降、滑坡、塌陷、地裂缝、河道堵塞等地质灾害[2]。

3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显然西部矿产资源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严重,对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没有发挥应有的贡献,必须要转型升级。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西部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目标,是在保障国家经济建设资源安全供应的基础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西部矿产资源产业必须建立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循环经济为纽带、与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共生发展的生态工业园和产业集群,在维持和扩大生产能力的同时,通过产业组织变化和价值创新,提高产业效率,实现产业功能转型,是西部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实现这种模式的具体路径如下:

1)构建产业创新系统,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产业技术进步是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基础,西部矿产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产业技术的创新与进步。然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市场机制不健全、科教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盈利水平与东中部企业比较有明显的差距。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很弱小,而且地方政府并未认识到科技创新重要性,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影响政府科技投入[3]。因此,西部矿产资源产业创新系统构建要从两方面着力:

一方面,企业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为此,西部矿产资源型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围绕生产中的相关环节效率提升,切实开展相关科技活动。在企业从事科技活动过程中,要善于合作,采取联合研发合作模式。即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合作研究,双方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新原理、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联合攻关;也可以专家交流互访为形式,通过双方专家对有关技术的广泛交流,在某些研究领域产生重大突破[4]。另一方面,政府是产业创新系统的推动者。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需要多方的物资资本、人力资本、信息资源及相应的合作机制、合适的合作形式,这些除了制定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企业行为外,可以利用政府在资源、信息和信用方面的优势,发挥相应作用。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的一种组织形式,在政府的推动下,目前在矿产资源产业形成了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被列为国家首批试点联盟,来推动相关产业技术的升级和产业转型。

2)产业链向精细加工环节延伸,提升产业价值链

西部矿产资源产业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现在存在资源消耗严重、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产品单一、产业链短、国际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区域存在“资源诅咒”现象,这些不利于西部矿产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善这种局面,必须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价值链,使矿产资源产业有更好的效益,有更多的技术投入,同时对地方经济产生更多的贡献。

具体的做法,就是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依托初级产品的优势,延长产业链,特别增加精细加工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如内蒙古包头市的稀土资源非常丰富,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75%以上,过去低价出口稀土矿,导致稀土资源外流、地方经济也得不到发展,1992年,包头市建立了稀土高新区来发展稀土产业。2009年末,包头稀土高新区已经聚集了68家稀土企业,形成了6大产业集群,稀土矿产品比重大幅下降,深加工产品大幅增长,在“十五”期末,稀土矿产品比重由56.5%下降为29.7%,稀土深加工产品比重由16.1%提高为33.7%。“十五”期期间,累计完成稀土工业总产值143.7亿元,稀土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经济优势。

3)建立循环经济的资源型产业集群

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内分工格局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然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这种发展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是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的一种发展模式,是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在资源环境保护要求下的生产组织形式必然选择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西部地区在矿产资源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做法,就是建立依托核心企业,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加入产业链,以生态工业园为载体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其中,有四个要点要注意:首先要依托大的核心企业,产业才能规模化,才有吸引力。其次,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之间要建立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要在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密切合作,保障各方的受益,所形成的产业链才能稳定。再次,产业链各企业要在集群内外建立知识网络,不断创新,为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最后,要从生态工业角度,做好园区规划。

[1] 邹光富,毛英.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J].地球科学进展,2004,(S1):444-448.

[2] 孔祥智,胡迎春.西部地区矿产业发展的优势、重点和对策[J]. 理论研究,2003(4):5-9.

[3] 王犁.政府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再检验——基于东、中、西部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22(4):86-90.

[4] 谢雄标,严良.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国际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8(2):53-57.

猜你喜欢
矿产资源资源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8)》
矿业权出让转让及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审计主要内容和方法
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使用法将作重大修改——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使用法典(草案)》解析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