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脉络视角下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2011-01-24 01:03王晓鸣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脉络文化产业

汪 洋, 王晓鸣, 杨 俊

(华中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1 文化产业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共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的活动的集合[1],其发展主要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市场为配置方式,以文化政策为导向。文化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被并称为当今世界上两大“最挣钱的产业部门”和朝阳产业。至2008年,美国文化产业每年的产值约为300亿美元,占据全美经济7%左右[2];日本娱乐业年收入达35万亿日元,超过其七成工业的年产值[3]。与此同时,全球文化贸易不断扩大,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额从1994年的380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00亿美元,将近翻番。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和民间都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占GDP的2.5%[4]。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文化部明确提出在五年内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产业振兴提上最高议事日程。

从城市经济学角度看,城市产业的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们以不同强度出现于某些增长点或极上,然后通过特定渠道向外扩散,以此对城市经济产生影响[5]。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倾向于经济活动的聚集,区域开发和发展会首先形成极化状态,即所说的产业集群。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集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标志[6],它是在一定区域产业空间内(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由众多互相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根据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协作而建立起来的产业组织[7],此种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小城镇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广大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8]。

2 文化产业集群对其空间布局的影响

文化产业集群具有较为强烈的地理空间聚集特征[9]。在产业集群发展中,会形成大量因空间聚集和分工协作而形成的文化产业企业群体,区域成为集群的空间载体和平台依托。文化产业企业群的生存要素包括文化资源、文化市场和文化政策等。文化资源是前人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历史积淀的结果,与物质性资源相比,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独占性和地域性的特点。由于文化具有很强的本地性,学习模仿的成本比较高,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基于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而产生的,其分布与文化资源的分布相对一致。文化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决定了文化产业布局的规模和方向,也就决定了文化产业的经济范围和分工水平。同时,由于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的企业对文化政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受到文化企业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品的能力。

文化资源、文化市场和文化政策是城市发展长期积累形成的,它与城市历史、文化、地理、经济和制度等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特定城市的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必须符合特定城市自身的发展脉络。城市成长遵循着“循环和积累的因果原则”[10],即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最早形成的某一主导产业的繁荣,会派生出新的产业,新的产业又派生出更新的产业,在积累和反复派生新的产业置换老产业的过程中发展的。这种循环与积累决定了城市的资源、市场和政策与整个城市的发展脉络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对文化产业布局时,应以延续城市的发展脉络进行布置。

3 城市发展脉络与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关联研究

我国的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它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基本一致,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11]。

1949年以前为农业文化期。这一时期,城市面积较小,以农业和初级的商贸业为主,没有发达的产业和便捷的交通,是城市发展较原始时期。1949~1978年为初始城市化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城市化起步、发展、过度发展、调整、严重停滞的过程,城市经济和文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空间上城市边界缓慢扩大。1978~1992年为城市化加速时期,改革开放促使城市迅速扩张,并沿着城市交通线快速形成工业产业,城市建设得到极大发展。1992~2006年为城市化高潮期,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大批工业企业形成规模,交通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也达到历史高峰,城区内形成大量现代化的商务机构和商贸区,空间上形成“摊大饼”式的扩张方式。2006~2015年为城市经济转型期。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多数城市形成了“退二进三”调整态势,工业企业纷纷选择“退城近郊”,这也为第三产业腾出土地发展空间。2015年之后的第六阶段为城市经济繁荣期。在经历了产业调整的阵痛,城市将实现由工业向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转变,城市产业结构将发生根本转变,城市服务业聚集区和基础设施形成蓬勃发展态势。

城市文化产业的演变进程与城市发展脉络相类似,亦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多重的内在规律,其空间布局应遵循点→线(或轴)→节点→面的规律。(1)中心形成:发展伊始,在城市内会形成一至两个文化的核心区,无论从效益、品牌或地理区位上看,它都是整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2)轴线传播:从核心出发,通常沿着城市交通要道,会形成若干文化发展轴,这些轴线不仅承担着城市经济和交通的功能,更是文化传播及其产业形成的重要通道;(3)节点建立:随着文化的传播,一部分文化发展的节点聚集于文化轴线附近,它是整个城市文化聚集的一个点或者片段,受到文化发展核心区的显著影响;(4)区域拓展:另一部分文化发展节点则受到城市特殊的文化资源、市场条件和政策而形成,独立于轴线以外发展,整合一些分布较广的文化资源,如旅游资源,形成若干个面积较大的文化发展片区或者板块。

现阶段,中国多数城市处于第五阶段,即城市经济转型时期,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可利用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在空间和产业结构上填补工业搬迁留下的空白。图1为城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图1 城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4 案例研究

南昌市青云谱区地处赣抚平原腹地,位于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区的南部,有“英雄城南大门”之称,因境内的“青云谱道院”而得名,区内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传统文化资源方面,明末清初大画家八大山人、与郑和齐名的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和东京审判大法官梅汝璈都曾居住于此;工业文化资源方面,它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工业基地,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轮式拖拉机、第一辆摩托车和第一枚海防导弹都诞生与此;生态文化方面,青云谱区自古就有“城南胜地,人世蓬岛”之美誉,区内水系发达,生态环境秀美。青云谱拥有悠久灿烂的文物遗址、人文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照上述分析,南昌市青云谱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脉络大体可分为6个阶段,其阶段划分与特征分析如表1所示。

由于青云谱区地处南昌市南部,因此,青云谱区城市脉络演变呈现从北到南逐层推进的发展态势,具体考虑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时,一方面要遵循城市发展脉络的自身规律,另一方面要与城市现有的文化资源分布相结合。

在文化中心形成方面,在南昌市青云谱区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中,八大山人梅湖景区不仅具有旅游休闲、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和商业服务等多种功能,在品牌、区位和效益方面都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地位,应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在文化轴线传播方面,井冈山大道和滨湖大道两条交通要道,一端与核心区相连,另一端与北部主城相连,不仅承担连接城与区的交通功能,更富有现代商贸休闲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的多重属性,发挥文化产业发展轴线的作用。而在文化节点建立方面,根据区内已有的创意设计产业和博览会展的集聚特征、职业教育方面的优势和新建社区现代服务功能的趋势,规划布局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多个节点,同时,在区域拓展方面,对那些空间上分布不均且较为广泛的文化资源,包括了大片水域、工业遗产、民俗文化、文化产品交易区等,将其归入板块的发展范畴。从而,青云谱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从点→线→节点→面的布局特征。南昌市青云谱区文化产业布局意向图如图2所示。

表1 南昌市青云谱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分析表

综上,南昌青云谱区城市文化产业总体形成了“一心、两轴、三片、四园”的产业布置格局,南昌青云谱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如图3。

图2 南昌市青云谱区城市文化产业布局

图3 南昌青云谱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5 结 语

现代文化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也逐渐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城市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针对文化产业布局的集群化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城市发展脉络以指导以文化产业整体布局,对延续城市的发展脉络,顺利实现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指出,本文提出的发展脉络与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关联性规划方法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应用类似方法在湖北省堰河生态村茶文化产业规划建设项目中加以应用,取得了很好效果[12]。

[1] GB/T 4754-2002,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S].

[2] 童 姝. 美编剧罢工:利润分成的博弈[J]. 中国文化报, 2008, (8):1-2.

[3] 顾 江, 昝胜锋. 亚洲国家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 2009, (6):38-41.

[4] 佚 名.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高于GDP增速[J]. 新闻知识, 2010, (7):14.

[5] 中国社会科学院. 城市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6] 黄南珊, 刘保昌. 湖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前瞻性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 28 (5):74-79.

[7] 顾 江. 文化产业规划案例精析[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8] 李 明, 王晓鸣. 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灰色关联度耦合模型[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10, 27(2): 53-57.

[9] 周尚意, 姜苗苗, 吴莉萍. 北京城区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127-133.

[10] 栾贵勤. 区域经济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1] 马彦琳, 刘建平. 现代城市管理学(第2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12] Wang Xiaoming, Li Ming, Yang Jun. Study 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Based on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C]//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s, Beijing,2009:20-22.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脉络文化产业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空间布局图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