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2011-02-06 06:25魏林林郑盛惠王曙辉焦建凯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6期
关键词:扳法侧卧位根型

魏林林 郑盛惠 王曙辉 焦建凯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广东深圳518034)

为验证侧卧位颈椎定点扳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确切疗效,笔者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客观评价其治疗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20例,按文献[1]标准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PEMSR软件按1∶1对照产生的随机数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共脱落5例,最终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7例。治疗组男性31 例,女性 27 例;年龄 18~74 岁,平均(39.03±18.67)岁;病程1个月至21年,平均(38.98±9.12)个月。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24例;年龄20~71岁,平均(37.45±12.57)岁;病程 2 个月至 24 年,平均(36.57±7.66)个月。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另设正常组30例,均为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体检结论为健康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牵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1)牵引:持续牵引30min,首次牵引质量宜轻,以后逐渐增大,一般为5~15kg左右,以患者能耐受为度。(2)推拿手法治疗:首先患者取坐位,先用推法施于颈、肩部天柱、肩井、大椎等处,接着用按法施于脑户、大杼、肩井、肩中俞,再用法施于上述部位,进行法治疗的同时,配合头向前后左右的被动运动;其次患者取仰卧位,用法施于患侧上臂及前臂至腕部;最后患者取坐位,拿肩井、合谷结束。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侧卧位颈椎定点扳法,即患者侧卧,患侧(以扳动方向为准)向上,上方腿屈髋屈膝,下方腿伸直。要求患者放松,肩部自然趋向前下,患者头部自然枕放在医者对侧手上,医者另一手大拇指定点(按压欲扳动节段棘突上方)固定病位,然后轻抬患者头颈部,进一步放松颈部肌肉。然后向上、向后旋转患者颈部到有阻力位置后,上下调整角度,随即作一有控制的稍为增大幅度的扳动,顶椎棘突上方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听到“咯啦”声即为复位成功。对照组进行坐位颈椎扳法,即患者坐位,颈前曲15~30°,再侧屈到最大幅度。医者站于后侧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患椎棘突旁,另一手托住其下颏向同侧方向慢慢旋转(要注意旋转时头不能仰起),当旋转到有阻力时,随即用力作一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与此同时,顶按棘突的拇指要协同使劲向对侧推动,此时常可听到“嗒塔”响声,同时拇指下有棘突跳动感即为复位成功。以上两组治疗每日1次,治疗5次后改为隔日1次,共治疗10次。

1.3 评价方法 (1)疗效标准:参照文献[1]制定:痊愈为原有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为原有症状明显减轻,仍有轻微颈项痛、手麻等症状;有效为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缓解,颈、肩、肢体功能改善;无效为症状、体征没有改善,同治疗前。(2)疼痛积分评定:从 Mcgill量表[2]的疼痛评估指数(PRI)感觉分、PRI情绪分、PRI总分、直观模拟量表(VAS)(cm)、现在疼痛程度(PPI)5个方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差值。(3)肌电图检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组进行肌电图检测,应用意大利百胜公司生产的ESAOTE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M、F波,根据公式计算出F波传导速度(FWCV)。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χ2检验及 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差值比较 见表2。结果表明治疗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差值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差值比较 (分,±s)

组 别 n PRI感觉分 PRI情绪分 PRI总分 VAS(cm) PPI治疗组 58 4.03±1.12△△ 3.21±0.63△ 7.24±0.99△△ 5.74±1.01△△ 1.71±0.58△对照组 57 3.14±1.06△△ 2.91±0.89△ 6.05±0.63△△ 3.10±0.98△△ 1.47±0.52△

2.3 各组FWCV值比较 见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FWCV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FWCV极显著增快(P<0.01);对照组FWCV显著增快(P<0.05 或 0.0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组均可使FWCV增快,而治疗组尤为明显。

表 3 各组 FWCV 测定值比较 (m/s,±s)

表 3 各组 FWCV 测定值比较 (m/s,±s)

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正中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正常组项 目 部位C7-腕尺神经63.01±5.6263.92±6.26(n=30) C7-肘治疗组 C7-腕 51.89±4.27*61.88±5.21△▲ 53.78±4.28* 62.92±5.47△▲(n=58) C7-肘 52.17±5.03*64.37±4.53△▲ 54.11±5.15* 64.01±4.11△▲对照组 C7-腕 51.42±4.02*57.02±3.24△△ 52.56±3.84* 57.68±4.41△△(n=57) C7-肘 52.96±4.93*57.79±4.10△△ 52.86±4.67* 63.51±5.11△65.18±4.43 64.96±5.28

3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系因颈椎退行性变导致脊神经根受压而引起的以颈肩肢疼痛、麻木为突出表现的病症,为颈椎病的常见类型[3]。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生机理多与神经压迫、椎体失稳、神经刺激、应力改变、体液因子刺激等因素有关[4]。保守疗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牵引被公认为基本治疗方法,可调整颈部脊柱平衡,松弛颈部肌肉,增大椎间孔,增宽椎间隙,从而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5]。推拿理筋放松手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肌或血管痉挛,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

旋转手法具有调整小关节紊乱,分解小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嵌顿,扩大狭窄的椎间孔,恢复颈椎正常生物力学平衡的作用[6]。定位旋转扳法是一种难度较高的治疗手法,一旦手法不当,则容易造成医源性损伤,因此要求推拿医师在应用此法时,除了对颈椎的解剖结构清楚了解,还要对此法纯熟掌握,方能达到较好的治疗目的。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在应用此法时,一定要先使肌肉放松,颈部疼痛缓解,解除或缓解拮抗,并采取正确的体位,使用“寸力”、“巧力”,方能取得成功。而传统的坐位旋转定位扳法对于颈椎曲度改变较大,颈部肌群僵硬、痉挛的患者在最初治疗阶段使用时不易成功,这与患者症状较重、颈部肌群紧张、不易与操作医师配合有关;随着患者症状的缓解、颈部肌肉的松弛,使用坐位扳法较易成功。可见坐位扳法受到颈部肌肉状态及患者配合程度的限制,只有合理、适时地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侧卧位定点扳法则克服了自身重力的影响,能使颈、肩部肌群充分放松,颈椎自然向健侧偏歪,并略向前倾,使患颈椎间隙增宽、椎间孔增大。同时患者不易产生紧张情绪;医生操作时由于双手均很自由,可以精确确定患椎位置,选择扳动角度,从而用扳法容易成功。

Mcgill量表是国际通用的衡量疼痛程度的量表,信度高、效度好、简便易行、指标定量,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临床疼痛测定工具[2]。本研究采用Mcgill量表的PRI感觉分、PRI情绪分、PRI总分、VAS、PPI等 5 个方面,作为疼痛的观察、判断指标,评定、对比、量化治疗效果,分级定量分析,克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应用肌电图检查对神经根病损进行诊断已为临床所认可[7]。而F波传导速度测定对颈椎病所致神经根损害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机理可能为颈椎病时,神经根、脊髓(前角细胞,甚至传导束)受到增生的骨赘刺激、嵌压、破坏,产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当周围神经受到电刺激,冲动沿运动神经纤维,逆向传入前角,再从前角发出冲动传向肌肉,冲动在经过前根或前角时,由于其病理改变而影响冲动的传导,致F波潜伏期延迟,传导速度减慢[8]。

本研究表明,侧卧位颈椎定位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传统坐位颈椎扳法,能较快缓解症状,值得进一步研究。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Melzack R.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stionnaire [J].Pain,1987,30(2):191-197.

[3] 周建伟,蒋振亚,叶锐彬,等.针灸推拿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8):538.

[4] 施杞.要重视对颈椎病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1):1.

[5] 张洪来,靳瑞.电针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11):637.

[6] 孙树椿,汤金根,张军.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1995,15(2):58-60.

[7] 卢泽培,林继中.F波测定对神经根病损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86,1(4):6-9.

[8] 于贤成,邹枢生,韩丽,等.F波测定对颈椎病所致神经根损害诊断的研究[J].中华理疗杂志,1989,12(1):16.

猜你喜欢
扳法侧卧位根型
侧卧位和俯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研究
颈部扳法所致关节弹响在治疗颈椎病中的临床意义研究
菊花枕改善血压失眠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头高侧卧位护理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中的应用效果
机械通气患者大于80°侧卧位的通气效果观察
腰椎扳法的研究进展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