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2011-02-10 06:12特邀主持人孟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维茨主义

特邀主持人 孟捷

[主持人语]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70年代以来,鲍特基维茨和新李嘉图主义的观点对西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一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这些影响对于20世纪7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学术界的“复兴”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先后得到斯威齐、米克、多布等多位著名马克思主义者的不同程度的支持,鲍特基维茨和新李嘉图主义的观点逐渐成为西方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的“正统”,抑制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健康发展。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对这种“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指出了后者的一系列理论错误,譬如:把一般均衡论引入马克思经济学,甚至将马克思经济学看做一般均衡分析的特定形态;把价值和价格看做纯粹是由物量(即生产的技术条件和实际工资)所决定,等等。作为对鲍特基维茨和新李嘉图主义的反动,一些新的学派产生了,并在争论中得到发展,如“新解释”、“单一体系”、“历时单一体系”等。这些新的学派从诞生伊始就是国际性现象。来自不同国度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有在加强国际间对话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轨迹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国际化有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期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结束。在这一时期,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第二国际理论家)频繁地展开各种对话和争论。由于德国工人运动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强大影响,德语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交流使用的主要语言。第二个阶段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由于英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全球性语言,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以“讲英语”为主。英语世界以外的国家,如拥有发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统的日本,也在70年代以后积极地向英语世界推介自己的学派和理论。相对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化进程较为缓慢,在许多方面显得自闭和落后。近年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WAPE)的多次成功举办,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国际化进程才得以提速。

不过,也许正是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使中国学者免于鲍特基维茨和新李嘉图主义观点的支配,反而对其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颇具特色的批判性研究。本专题发表的论文,就体现了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持续努力。冯金华等人在《负剩余价值和正利润可以同时存在吗?》一文中对新李嘉图主义者斯蒂德曼的一个著名观点展开了批判。他们指出,斯蒂德曼认为负的剩余价值可以和正的利润相并存,是以将自然时间混同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的。这个批判呼应了其他学者的见解,即认为只要给定了物量数据就可以直接求出价值或价格的新李嘉图主义观点是错误的。孟捷的《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及其相关争论评述》则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及其相关争论的批判性评述。“新解释”自提出以来,各种争论绵延至今。尽管该理论自身有其局限性,但围绕该理论的争论开启了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脱离鲍特基维茨和新李嘉图主义“正统”的进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逐步脱离鲍特基维茨和新李嘉图主义“正统”的桎梏的历史。这一历史至今尚未画上句号。我们热切地期待中国学者在相关问题上继续展开深入的研究,及时了解和消化来自域外的各种流派的观点,进一步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维茨主义
新写意主义
基于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模型分析研究
基于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模型分析研究
近光灯主义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花式“虐”铅笔头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创业维艰》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的琴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