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中药内服治疗颈源性失眠96例

2011-02-10 20:13刘喜梅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1期
关键词:颈源安神椎动脉

刘喜梅

(山西长治钢铁集团总医院,046031)

由颈椎病引起的失眠称“颈源性失眠”。笔者从1994年开始运用针刺加中药治疗颈源性失眠患者96例,取得满意疗效。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患者为本院门诊或住院病例,其中男40例,女56例;年龄18~55岁,平均 32岁;病程最短14天,最长8年。有外伤史5例,其余均无明显外伤。伴单纯头晕38例,伴单纯颈肩臂痛、上肢麻木者 37例,两者均有2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棘突下及椎旁或左或右的压痛。

治疗方法

1.针刺疗法:取穴:①主穴:风池、风府、相应病变颈椎节段有压痛的夹脊穴。辅穴:百会、四神聪、大椎、肩井、外关、足三里、三阴交。②操作方法:患者先取坐位,按常规消毒后,使用32号毫针。风池穴:针尖微向鼻尖斜刺,进针0.8~1.0寸。风府穴:向下颌缓慢刺入0.5~0.8寸。颈夹脊穴:向脊椎方向成75°刺入 0.5~0.8寸。针刺得气后,施小幅度、高频率的捻转,帮助患者侧卧放松后(注意颈部针刺部位勿接触枕头等物品,以免影响针刺深度),用32号毫针任选2个辅穴针刺,交替选用。主穴及辅穴均留针30 min,间隔10 min行针1次,每天1次。③疗程:12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评定疗效。

2.中药治疗:第一疗程治疗时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调理气机,行气活血。根据不同的脉症分为6型:①心阴亏损:失眠伴见心悸多梦、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心阴,养心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②心肾不交:失眠伴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宜滋肾水,降心火,交通心肾。方选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化裁。③心脾两虚:失眠伴见面色少华,身体倦怠,气短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八珍散加炒酸枣仁、夜交藤。④胆气虚怯:失眠伴见寐而易惊,头晕目眩,善太息,舌质胖淡,脉细弱而缓。治宜温胆益气宁神。方选肝胆两益汤。⑤肝经郁热:失眠伴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泻火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⑥痰热扰心:失眠伴见心烦不安,胸闷多痰,恶心易呕,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安神。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1]。配合针灸治疗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治疗结果

痊愈:停止治疗后每日睡眠在7 h以上,伴随症状消失,计50例,占52.08%;显效:每天睡眠在5 h以上,无伴随症状,偶有反复,计40例,占41.67%;好转:每天睡眠在5 h以上,无伴随症状,但经常反复,计5例,占5.21%;无效:每日睡眠时间未延长,症状未改善,计1例,占 1.04%;总有效率为98.96%。

典型病例

患者,男,46岁。因失眠伴颈肩困痛、手指麻木5年,加重1周,于2009年10月上旬来诊。述5年来颈项酸痛,辗转难眠,寐则易醒,醒后不易再寐,易激惹,烦躁易怒,曾赴多家医院诊治,行颈椎X线片、MRI检查及颅脑CT检查。颈椎正侧位片示C3~5椎体后缘增生。颅脑CT未发现异常。确诊有颈椎病,经服药及按摩颈肩症状改善,但失眠症状未能好转,近1周失眠加重,曾一夜未睡,烦躁,影响正常工作,非常痛苦,遂于今日前来要求针灸治疗。查体:颈椎生理弯曲存在,颈肌紧张,C3~5棘突下压痛(+)、C3~5椎旁压痛(+)。遂按上法针刺,同时予柴胡 、枳壳 、桔梗、牛膝、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内服,治疗3次后睡眠已获明显改善,1个疗程结束后上述症状全部消失。经脉证合参,属心脾两虚、肝经郁热,嘱服中药健脾养血、清热安神配合治疗。随访半年,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情绪稳定,夜眠佳,未复发。

讨论

失眠又称不寐,有“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之称。中医认为,本症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脏腑虚损致营卫气血运行失常,气血瘀滞,阴阳失调,日久化火扰心而出现烦躁。从经络上讲针刺能调节相应脏腑气血的功能,提高脑血流量,而且疗效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针灸的同时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来调理气机,行气活血安神,以消除烦躁症状,配合治疗。从现代医学分析,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本报道主要选择颈源性失眠。有研究表明,颈椎病导致睡眠差的因素有:①该病引起的疼痛和麻木(包括头颈部、肩背及肢体等部位);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③颈椎病的反复发作和持续时间长[2]。病变部分压迫或刺激颈交感神经节椎动脉时,导致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反射性地使大脑中枢的兴奋性增高或影响到自主神经次高级中枢下丘脑的功能而导致失眠。此外,由于颈部肌肉痉挛、僵硬,导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使颈部血管、神经等软组织受到牵拉或挤压,血管痉挛,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大脑的供血,中枢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失眠[3]。病人因夜间失眠,白天则表现为心情烦躁、易于冲动、头晕头沉、脾胃不佳、神经过敏、精神疲劳等症状。长期失眠可引发记忆力减退,皮肤发绀、发凉、干燥、多汗、毛发脱落等,不但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而且严重威胁着患者健康。穴位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内径及血流量的影响可能与调节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有关,同时还能止痛、镇痛,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肌张力和缓解血管、肌肉痉挛[4]。同时应保持正确的睡姿,选择合适的枕头,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

[1]中医研究院.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7-79.

[2]赵明毅,陈长力.颈椎病与失眠关系的探讨.颈腰痛杂志,2000,21(2):157.

[3]潘之清.实用脊椎病学.山东: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340-342.

[4]黄聪阳.针刺颈夹脊穴对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的研究.中医药学刊,2004,22(5):848.

猜你喜欢
颈源安神椎动脉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分清安眠药与安神药
温肾安神方联合针刺治疗小儿遗尿症34例
养血安神汤治疗失眠30例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