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林区平榛主要有害生物及防治技术

2011-02-12 23:32肖德华牟兆军
中国林副特产 2011年3期
关键词:加格达奇大兴安岭病菌

肖德华,牟兆军

(1.加格达奇林业局,黑龙江 加格达奇 165000;2.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

大兴安岭林区的平榛,在自然地理分布上属于其分布的北边缘,其生态生物学特性与其主分布区略有不同。平榛为直立灌木,高1~3m,常丛生,种子含油51.6%、淀粉6.65%,是大兴安岭林区重要的野生经济植物。课题组多年来主要对其有害生物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1 平榛主要病害

虽然平榛病害较多,但经课题组多年来调查、研究认为,大兴安岭林区平榛病害主要有两大类:杆心部病害——杆心白腐病、根部病害——根朽病。

1.1 平榛白腐(Spongipellis litschaueri Lohw)

该病菌在平榛分布区发生最为普遍,是危害平榛最严重的真菌之一,也是大兴安岭地区平榛歉收的主要原因。因此,摸清其病变规律,力图解决杆心白腐是平榛人工培育技术的关键。课题组于2005、2006年,在加格达奇、松岭、新林、韩家园、呼玛等地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研究表明:该菌引起的腐朽,不仅可使主杆纵向蔓延至全杆,以至顶端,甚至蔓延至侧枝,并形成枯萎;同时腐朽又可波及到杆边,造成主杆偏干现象。病菌常通过枝条断口、火烧伤处、死节、天牛等害虫虫道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机械损伤处入侵。腐朽初期木质稍呈暗色,逐渐在木质变色处形成白色小斑点,纤维质条逐渐增加,最后形成小窝,严重者呈小孔状海绵体,称为杆心混合杂斑腐朽。此病发生与林木起源、地位级 、龄级、林木组成等关系十分密切。

经调查表明,实生林木(平均年龄15~20年)腐朽率仅为20.1%,而萌生林木(树龄10~15年)腐朽率为43.7%,多代萌生林木(5~10年)腐朽率高达78.9%。地位级越低,腐朽率越高,树龄越高腐朽率越高,混交林腐朽率低于纯林。腐朽率陡坡平榛林高于斜坡平榛林、斜坡平榛林高于缓坡平榛林;加格达奇平榛林腐朽率低于松岭平榛林、松岭平榛林低于韩家园与呼玛平榛林。

防治措施:因为病菌一旦侵入,首先危害的是髓心组织和输导组织。目前最好的防治方法是清除患病林木,搞好林内卫生,加强保护管理措施,严禁乱采乱伐,选育抗病树种。

1.2 平榛根朽病

患根朽病的平榛叶易早红,秋梢生长弱小,根部逐渐腐烂,引起平榛衰老,甚至枯死。根朽病由蜜环菌引起,这种真菌常常在腐朽的枯枝上、腐败的叶片上、残体上潜伏。病菌孢子借风传播,当落到柞平榛老年的枯根上以及烂皮上时,即发芽向根部侵伸,在根皮内外产生黑色菌落,一遇适当气候,即繁殖成蜜环菌(榛蘑)。平榛根朽病病原菌为甲蜜环菌体(Armillarila melleaVahlexfr Qudl)寄生所致,近年来根朽病有加重趋势。

根腐病危害幼苗,发病初期,仅仅是个别支根和须根感病,并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感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地上部分因养分供不应求,在中午前后光照强、蒸发量大时,植株上部叶片才出现萎蔫,但夜间又能恢复。病情严重时,萎蔫状况夜间也不能再恢复。此时,根皮变褐,并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该病常与沤根症状相似,属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过冬,一般多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病,7月进入发病盛期,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很大。苗床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是引发此病的主要环境条件。育苗地土壤粘性大、易板结、通气不良致使根系生长发育受阻,也易发病。另外,根部受到地下害虫、线虫的危害后,伤口多,有利病菌的侵入。防治方法:

1.2.1 加强林地卫生,对腐朽的根渣、树桩及时清除,在改培中幼龄林时对保留木尽量避免造成机械损伤,并及时清除杂草,及时采收菌体,消灭传染源。

1.2.2 种子、插穗消毒。播种前,种子可用种子重量0.3%的退菌特或种子重量0.1%的粉锈宁拌种,或用80%的402抗菌剂乳油2000倍液浸种5h;插穗基部也可用同样浓度药液浸1h后扦插。

1.2.3 苗床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1.5g撒于地表翻入土中,或用 75%五氯硝基苯 3g均有良效,且可兼治猝倒病、立枯病。

1.2.4 药剂防治。发病时,可用40%根腐宁1000倍液喷雾或浇灌病株;或80%的402乳油1500倍液灌根。

1.2.5 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的危害。

2 平榛主要虫害

大兴安岭林区平榛虫害较轻,主要成灾的为种实害虫——榛实象(Curcuria arakawaiMats et Kono),属鞘翅目象甲科。

2.1 生物学特性

2.1.1 成虫 体长略呈纺锤形或长卵圆形,体躯约7~9mm,体面密生细毛,羽化出土初期为棕褐色,以后变为灰褐色。前翅背板细毛,从中央倒向两侧。头管细长,前端稍向下弯曲。触角膝状。足的髓节膨大呈锤状。

2.1.2 卵 椭圆形,乳白色,长约1.5mm。

2.1.3 幼虫 乳白色或黄褐色,老龄幼虫体长10~12mm,无足。

2.1.4 蛹 裸蛹。

主要为幼虫危害,幼虫孵化后,由果内蛀食深处,当幼虫发育到2龄左右,橡实开始成熟落地,幼虫连续在果内危害。

2.2 防治措施

干部注射内吸型杀虫剂;收集早落橡实烧掉(早落大多为虫害);用25%的乐果乳剂350~500倍液,温度20~25℃,浸种48h可杀死橡实象幼虫;在危害期进行化学药剂防治。

3 平榛鼠害

经课题组用夹捕法调查,危害平榛造林地幼苗的鼠类为棕背平,危害苗木率可达85%以上。在重灾段,50盘鼠夹可捕7只鼠。

经对比调查发现,平榛对鼠类有较好的适口性,营造的平榛园中平榛被害率可高达80%。而同时营造的兴安落叶松危害率2.5%,白桦被害率为1.9%。

防治方法:用杀鼠醚,穴投法毒杀。春秋两季必须进行化学防治,否则造林苗木受害严重。

[1] 郑万钧.中国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 王忠.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 范大茵,陈永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4] 唐守正.多元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5] 王立纯.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法[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

[6] 孙明学.大兴安岭森林植物[M].哈尔滨:大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加格达奇大兴安岭病菌
大兴安岭不会忘记你
众志成城打赢春防硬仗 戮力同心捍卫绿色家园——加格达奇林业局春季森林防火工作纪实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大兴安岭的铁道兵
2架增雨飞机为大兴安岭送雨
冬天用围巾包住口鼻为什么不好
加格达奇的夜
大兴安岭四季(四首)
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的岩石特征
病菌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