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及对策

2011-02-14 07:49赵高峰周怀东胡春宏阮本清
关键词:江豚幼鱼湖区

赵高峰,周怀东,胡春宏,阮本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综合开发利用湖区水土资源,以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改善湖区水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为主要开发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由湖控水利枢纽和自然保护区防护工程两部分组成,通过控制相对稳定的内湖水位,改善湖区农田灌溉引水条件,增大鄱阳湖枯水期水环境容量,达到防洪、灌溉、血防、航运、发电、旅游、渔业以及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利用效益。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的屏峰山—长岭断面,上距星子县城约12km,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km,地理位置为东经116°07′,北纬29°32′,坝址控制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积。坝址左边岸为长岭山,山顶高程为129m;右岸为屏峰山,山顶高程为149.2m;两山之间湖面宽约2.8km。根据控枯不控洪原则,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枯水期控制水位16m。鄱阳湖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将季节性截断鱼类的洄游通道,使其栖息地受到影响,原有的水文规律和江湖关系均发生改变,将影响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因此开展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鱼类影响的专题研究非常必要。

1 鱼类资源现状

鄱阳湖水系有记录的鱼类136种,隶属于25科78属[1]。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71种,占鄱阳湖鱼类种数的52.2%;其次是鲿科12种,占8.8%;鳅科8种,占5.9%;鲿科和银鱼科分别5种,各占3.7%;其他各科都在4种以下。主要优势种为鲤、鲫、鳊、鲂、鲌、草鱼、青鱼、鲢、鳙等。珍稀水生动物有4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包括中华鲟、白鱀豚、白鲟、长江江豚、胭脂鱼5种,江西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鱼类包括鲥、暗色东方鲀2种。鄱阳湖有19种野生水生动物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收录,其中白鱀豚、白鲟的濒危等级为极危(CR);长江江豚、中华鲟、鲥的濒危等级为濒危(EN);胭脂鱼、鯮、鱤的濒危等级为易危(VU)。目前鄱阳湖比较常见的珍稀水生动物有长江江豚、胭脂鱼、鳡和鯮4种。

鄱阳湖鱼类可分为定居性鱼类、江河洄游性鱼类、河海洄游性鱼类和激流性鱼类四类,这些鱼类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和洄游特征。定居性鱼类有鲤、鲫、鳊、鲶、鮰、鳜、黄颡鱼、乌鳢、太湖短吻银鱼和乔氏短吻银鱼等;江河洄游性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鳙四大家鱼、鳡和鳤等;河海洄游性鱼类有鲥、刀鲚、鳗鲡、中华鲟和弓斑东方鲀等;激流性鱼类有鱯类、胡子鲶、中华纹胸鮡、月鳢和马口鱼等[2-3]。

2 工程修建对鱼类的影响

2.1 对洄游性鱼类的阻隔作用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将改变鄱阳湖与长江直接相通的现状,鱼类的洄游将季节性受阻,虽然在设计的枢纽工程调度运行方式中,丰水期将打开所有闸门保证江湖连通,工程阻隔影响会有所减轻,但江湖连通仅通过泄水闸门实现,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江湖连通有待论证。已有研究表明,对河流或江湖联系的阻隔对洄游性鱼类最直接的影响是切断其洄游通道,使得一些需要通过洄游来完成生活史(繁殖、索饵和越冬等)的鱼类由于无法正常完成洄游而使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

(1)江湖洄游性鱼类。鄱阳湖江湖洄游鱼类有四大家鱼、鳡、鳤等。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将使有重要经济意义的长江四大家鱼等鱼类在鄱阳湖育肥后难以进入长江越冬和繁殖,而长江繁殖的鱼苗或幼鱼又不能进入湖内索饵和育肥,工程设计中考虑到了鱼类的过坝问题,设计了2个鱼道,传统鱼道的功能基本只能允许大个体鱼类自下往上洄游,自上往下洄游较困难,鱼苗及幼鱼通过鱼道的能力需要进一步论证。根据2007年和2008年长江四大家鱼幼鱼进入鄱阳湖的监测数据,结合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最新拟定的调度运行方式。在长江四大家鱼幼鱼经过鄱阳湖入长江口进入鄱阳湖入江水道的高峰期间(7、8月份),由于鄱阳湖水利枢纽的控制闸门全部敞开,基本维持江湖连通的自然状态,因此在此期间,长江四大家鱼幼鱼进入鄱阳湖入江水道基本上不受影响。但由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坝址距鄱阳湖入长江口27km,使得进入鄱阳湖入江水道的长江四大家鱼幼鱼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游至鄱阳湖水利枢纽坝址处。然而鄱阳湖水利枢纽在8月底控闸蓄水,这将阻碍鄱阳湖入江水道的长江四大家鱼幼鱼(特别是8月底经过鄱阳湖入长江口进入鄱阳湖入江水道的长江四大家鱼幼鱼)通过鄱阳湖水利枢纽进入湖区,使得一定数量的长江四大家鱼幼鱼滞留在鄱阳湖的入江水道,导致鄱阳湖区的四大家鱼资源受到一定的损失。综上所述,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可能造成一定数量的长江四大家鱼幼鱼滞留在鄱阳湖入江水道,导致鄱阳湖区四大家鱼资源减少。

8月底江湖连通即结束,闭闸蓄水,当年幼鱼和成鱼秋末回江越冬受到阻隔,由于鄱阳湖控湖后冬季水位变平稳,能否实现就地越冬要待工程运行后作进一步论证。另一方面,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不影响鄱阳湖与赣江、信江、饶河、抚河及修水五河的连通,需进入长江繁殖的四大家鱼因控湖受阻后,有可能转到五河寻找适合产卵生态条件的场所进行繁殖,已有资料表明赣江中上游有四大家鱼产卵场存在[4-5],这样五河的鱼类繁殖保护就变得更加重要,而目前五河中有多条已在建或规划待建多处水利工程,故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伴随五河的开发未来将会使鄱阳湖江河洄游性鱼类与外部水域的交流季节性阻断。

(2)河海洄游性鱼类。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行后,河海洄游性鱼类进、出鄱阳湖完全取决于过鱼设施的效率,虽设计中考虑到了洄游性鱼类的过坝问题,设计了2个鱼道,但鱼道的功能基本只能允许鱼类自下往上洄游,自上往下洄游较困难,这将使大部分洄游性鱼类在鄱阳湖逐渐减少。鄱阳湖河海洄游性鱼类有中华鲟、刀鲚、鳗鲡、鲥鱼、窄体舌鳎、暗色东方鲀等。中华鲟在鄱阳湖已多年未见,鄱阳湖并不是中华鲟的主要繁殖和栖息场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并不会对中华鲟造成明显的影响。刀鲚亲鱼于每年2—3月由海入江,沿长江进入通江湖泊繁殖,产卵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中旬。刀鲚的产卵场在鄱阳湖南部的程家池湖的赵河、黄老湖的项子口、草湾湖的岭口和东湖一带水域,为长江流域较大的刀鲚产卵场之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行后长江刀鲚将失去一个较大的天然产卵场,但由于刀鲚产卵场广布长江中下游干支流及通江湖泊,受鄱阳湖控湖工程影响长江刀鲚资源或将小幅下降。长江中舌鳎繁殖季节为每年4月份左右,在海湾河口附近产卵,只是偶尔进入长江中下游干流或通江湖泊中作短暂停留,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并不会对舌鳎类造成明显的影响。东方魨类幼鱼在江河或通江湖泊中育肥,然后入海,在海洋中生长发育至性成熟后再进入淡水产卵,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行后将影响东方魨类幼鱼进入鄱阳湖中育肥。

2.2 对定居性鱼类的影响鄱阳湖定居性鱼类主要有鲤、鲫、鲂、黄颡鱼、鲇、鳜等。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定居性鱼类的影响情形比较复杂,表观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敞水区域或湖湾产卵的鱼类改善了越冬条件,扩大了产卵场选择范围;②沉水植物占全湖面积的比例增大,浮游生物、固着藻类、底栖生物等饵料生物增多,加强了定居性鱼类的饵料基础;③产黏性卵的鱼类,由于水生植被的变化,尤其是湿生植物的变化,影响产卵场的位置、面积、水流及其他生态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鱼类种群数量的变化。

2.3 对湖区鱼类组成及渔业的影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行后,由于湖区与长江季节性阻隔,蓄水期湖区水流变缓,水体变大,变深,湖区水位变化将较目前趋于稳定,“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情景将不复存在。在此影响之下鄱阳湖定居性鱼类中的鲤、鲫、鳊、鲂、翘嘴红鲌、蒙古红鲌、红鳍原鲌、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短颌鲚、太湖短吻银鱼和乔氏短吻银鱼等适应性强的鱼类种群数量将上升。江湖洄游性鱼类如需要来自长江干流苗种补充的四大家鱼种群数量在目前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下降,而洄游性鱼类将基本绝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行后渔获物组成在目前基础上将更趋于简单化、低龄化和小型化,而渔获产量总体将呈上升趋势。

2.4 对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影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行后,由于湖区与长江季节性阻隔,蓄水期湖区水文情势将较目前趋于稳定,静水和缓流水域增大,沿岸带水位消落区减小。在此影响之下,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1)对产卵场的影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行后,山溪激流产卵类型鱼类的产卵场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退居五河及其它小支流的上游。鄱阳湖中典型的漂流性鱼类产卵场如四大家鱼产卵场随着峡江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将会在鄱阳湖流域近于绝迹,由于长江中四大家鱼产卵场大多分布于鄱阳湖湖口以上江段,故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没有直接影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行后,湖区水文情势趋于稳定,静水和缓流水域增大,但是各支流及湖区周边浅水区域尚存,将会形成新的沿岸带,沿岸湿生植物数量可能在控湖后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随着水位提高,水流改变,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增多,可能会形成新的鲤、鲫等附着产卵型鱼类产卵场,因此草丛基质附着产卵型鱼类产卵场将扩大。同样,由于湖区水体水文情势趋于稳定,分布在湖区静水和缓流水体中的双壳类数量将增大,鳑鮍鱼类产卵于双壳类鳃内,这些鱼类的产卵场也将扩大。敞水产卵型鱼类如鰕虎鱼等可能因流水生境的压缩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各小支流中产卵场并不会完全消失。

(2)对索饵场和越冬场的影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行后,湖区水位上升,尤其是冬季,泥沙沉积,水体透明度增加,有利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又由于控湖后初期,将淹没大量草洲,增加水中无机盐类和有机营养物质,加上水库表层水温高,为库区浮游生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数量将大幅增加,而浮游生物是大部分鱼类幼鱼阶段的饵料,因此鱼类索饵场面积将增大。

至于越冬场,通常认为湖湾及干流主河道的深潭是鱼类进行越冬的场所,因此,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行后,湖区水位上升并趋于稳定,鱼类的越冬场所将增加,但四大家鱼等需入江越冬的鱼类将受到阻隔。

2.5 对鄱阳湖珍稀水生动物的影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致使生物洄游通道季节性受阻,水生生物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野生生物种群自然恢复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鄱阳湖松门山以北的蜈山一带曾是长江幼鲥唯一的索饵育肥场,赣江吉水、峡江、新干江段是其唯一的天然产卵场。每年4月,长江鲥进入长江上溯前往赣江产卵场产卵,由于三峡大坝下泄流量的增加,长江水流的加速,增加了上溯阻力,鲥亲体将因此而延误到达产卵场的时间,进而影响正常的产卵孵化;同时峡江电站大坝一旦截流,便把原产卵场分布江段拦腰砍断,坝址以上分布的产卵场将因亲体难以越坝而上而不复存在;坝址以下分布的产卵场也将因水位升降、水流急缓不一和水温下降等因素丧失产卵和孵化条件。再加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资源恢复前景本来就不乐观的长江鲥鱼资源的保护工作将因此更增加了难度。

长江水系的胭脂鱼习惯于秋后退水时期(10月后)回归到湖泊或干流河床深水区越冬,此时属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蓄水期;在设计江湖连通期,如同四大家鱼一样,源自长江的苗种资源不能顺利补给至鄱阳湖,而鄱阳湖胭脂鱼苗种基本源自长江,胭脂鱼的江湖交换通道受到阻断,最后可能在鄱阳湖绝迹。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将对鄱阳湖长江江豚栖息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业部连续3年的观测表明,长江流域大约63%的江豚集中在鄱阳湖和长江江西段水域活动。文献[6]的调查表明:长江江西段的八里江是长江干流江豚集群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由于水体中小型鱼类资源丰富,江豚适口饵料充裕,环境优越,湖口至老爷庙水域已成为长江江豚摄食和抚幼的重要基地。鄱阳湖湖口至老爷庙一带是鄱阳湖江豚种群最为密集的繁殖栖息地,数量约200—300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首先将切断长江江豚江湖洄游路线,而江豚是比较高等的哺乳动物,大脑发达,对一切障碍物都会产生回避反应,当前调查结果显示分布于鄱阳湖的长江江豚将受到直接影响,将可能使长江江豚在枢纽工程的湖内湖外分别形成两个群体。湖区环境条件的改变会缩小江豚分布范围、航道航运增加和工程施工建设作业会导致江豚意外伤亡的机会增加。但由于工程后期湖区鱼类资源的增加、冬季饵料生物丰富,有利于江豚在鄱阳湖索食、繁育、越冬并形成独立的种群。

鳡、鳤生殖洄游习性与四大家鱼相似,亲鱼于春末夏初在长江干流及支流激流中产卵,幼鱼于7月后自长江随江水倒灌进入鄱阳湖中索饵、肥育,秋末以后,幼鱼和成鱼又回到干流的河床深处越冬。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将使鳡、鳤受到如四大家鱼相似的影响,性成熟亲鱼入江产卵和当年糼鱼及成鱼入江越冬这两个重要的生长与繁殖过程所受影响最大,致使两种鱼类不能正常完成生活史,种群数量将进一步下降,易致危。

3 消减工程影响的对策

3.1 施工期保护对策建议工程建设前做好施工规划,避开鱼类繁殖季节(4—7月),降低施工强度,施工废水、废渣及施工期间的生活污水等污染物应定点排放或再处理后排放,在施工区设置防护网、废弃物隔离墙和警示牌等,以尽量减小废弃物、噪声及打桩、爆破等直接伤害对鱼类的影响。

3.2 过鱼设施鄱阳湖水系是长江洄游性鱼类重要的产卵场和幼鱼肥育场,也是长江四大家鱼的重要肥育场所;洄游性鱼类能否进入鄱阳湖水系繁殖,幼鱼能否及时出湖回归大海;四大家鱼能否进入鄱阳湖肥育,直接影响到长江渔业的发展。因此,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除了通过适时调整运行方案以外,还应修建相关的过鱼设施,沟通鱼类洄游通道,尽量使阻隔影响减少到最小,以保护这些珍贵的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资源,尤其是洄游性鱼类亲鱼的入海繁殖及四大家鱼亲鱼的回江繁殖与越冬。过鱼设施的种类包括鱼道、鱼闸、升鱼机、集鱼船等,它不仅是洄游性鱼类穿越大坝或水闸、上溯产卵的通道,也可作为协助大坝或水闸上游的亲体或幼鱼下行的设施。

考虑到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阻隔了江湖鱼类的遗传交流,工程设计中设计了鱼道,但鱼道的功能及效果有限,针对敏感性强、不能进入鱼道的水生生物(如长江江豚),可采取人工方式,定期于坝下诱捕转运入湖,另在湖区诱捕同等个体放归长江实现江湖交换。建议捕捞投放时间可选择在易于天然捕捞的春、秋季进行。由于过鱼目的是改善群体遗传交流,因此应尽量包括较多的种类,捕捞过坝的种类、规模、频次、周期等,有待于对水生生物种群动态、遗传多样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具体方案。对洄游时间与鄱阳湖水利枢纽调剂不一致的鱼类也可采取相同方式,如四大家鱼、鳡、鳤等鱼类当年幼鱼和成鱼的入江越冬洄游和次年3—4月的亲鱼入江繁殖洄游,建议在3—4月和10—11月采取人工方式在坝前诱捕转运入江。

3.3 资源监测及时发现因鄱阳湖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而引起的水生生物生态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掌握鄱阳湖水利工程建设前后相关地区水生生物生态环境变化的时空规律,预测不良趋势并及时发布警报,为鄱阳湖及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为鄱阳湖进行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及科学研究积累数据。

3.4 增殖放流基于增殖放流种类选择的原则,根据研究结果,四大家鱼、鱤、鳤等江湖洄游性鱼类受鄱阳湖控湖影响最大,首先进行增殖放流,此后,根据每年的鱼类资源监测结果,对正在减少的鱼类进行增殖放流保护。考虑到上述鱼类为常规的经济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已经较为成熟,苗种来源可以在符合标准的单位购买。放流的幼鱼按《水产苗种管理办法》(2005年农业部令第46号)、《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2009年农业部第20号令)执行,放流苗种规格和数量为全长5~15cm苗种,2 000万尾/年。

3.5 渔业管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期和运行后,应采取以下措施管理渔业资源。(1)实行捕捞许可证和征收资源增值费制度。对于进入鄱阳湖湖区及周边渔业水域进行天然捕捞的集体和个人,实行严格的捕捞许可证和征收入渔费制度,规定入渔条件,限制捕捞力量;(2)规定捕捞对象的可捕标准。为了保证捕捞对象的种群有最大的逐年稳定的繁殖能力,应规定鱼类可捕捞标准。在确定鱼类可捕标准时,既要考虑其生物学特征,又要考虑渔业经济规律。从生物学上,一般规定可捕标准以首次性成熟体长、体重和年龄为其可捕规格;从经济学上,还必须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和饵料生物资源利用状况来规定鱼类适宜的可捕规格,确保鱼类资源的最大持续利用;(3)建立健全检查和监测制度。检查制度的执行由渔政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公安部门相互配合,在管辖水域内应有权干预正在作业的渔船,检查渔船、渔获量、渔具和捕捞许可证等,规范渔捞行为,监督渔业法规的执行。监测制度的执行应由渔政与环保、渔业科研等部门配合,主要监测:①水域污染状况;②污染物排放状况;③有毒物质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富集过程;④鱼类资源的自然变动;⑤捕捞引起的鱼类资源变动;⑥水域污染对鱼类资源的影响等,以便有效地进行渔业管理。

4 结论

(1)鄱阳湖水系鱼类资源丰富;(2)水利枢纽工程将改变鄱阳湖与长江连通状况,导致鱼类江湖交流减少;珍稀水生生物资源进一步衰退;由于湖区水体增加,湖区经济鱼类总产量增加;(3)采取修建过鱼设施、鱼类增殖放流站等保护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程的不利影响。

[1]张堂林,李钟杰.鄱阳湖鱼类资源及渔业利用[J].湖泊科学,2007,19(4):434-444.

[2]朱海虹,张本.鄱阳湖[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146-149.

[3]刘邵平,邱顺林,陈大庆,等.长江水系四大家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2):127-131.

[4]刘彬彬,吴志强,胡茂林,等.赣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场现状初步调查[J].江西科学,2009,27(5):662-679.

[5]刘建康,曹文宣.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2,1(1):17-22.

[6]肖文,张先锋.鄱阳湖及其支流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J].兽类学报,2002,22(1):7-14.

猜你喜欢
江豚幼鱼湖区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江豚“归来”
A Wherry Good Day Out
生活在湖区
购锦鲤幼鱼有诀窍
湖区波尔山羊生态型健康养殖模式
不同饵料对云斑尖塘鳢幼鱼摄食生长和消化的影响
投喂频率对网箱养殖长吻鮠幼鱼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