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青蒿化学成分与种植研究现状

2011-02-21 08:41张秋红朱子微常艳旭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19期
关键词:青蒿青蒿素黄花

张秋红 ,朱子微 ,李 晋 ,常艳旭 ,2

1.教育部方剂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中药化学与分析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93;2.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江苏连云港 222001

青蒿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抗疟等功效。青蒿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中国已用于治疗包括疟疾在内的多种疾病,临床应用已经超过2000多年。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率先从青蒿中分离得到青蒿素并发现其抗疟特性,是现代疟疾防治历程中最重要的进步之一。目前,青蒿抗疟的物质基础已经得到阐明,并已利用青蒿中的青蒿素(Artemisinin)及其衍生物治疗疟疾等多种疾病,效果非常显著,由于青蒿素在结构上的新颖性,以及药理作用中高效低毒等特点,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目前,有许多国家与地区大力支持和推广青蒿的种植,用于工业上生产抗疟新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有关青蒿规范化种植研究主要以青蒿素为有效成分指标进行研究。许多学者已经考察了不同播种期、产地、栽培方式、种源、土壤、生态环境对青蒿素产量的影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青蒿化学成分及种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青蒿的规范化种植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1 化学成分研究

随着对青蒿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青蒿中化学成分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据文献报道[1-7],青蒿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香豆素、萜类、苯丙酸类和挥发油。

1.1 萜类

青蒿素在20世纪70年代初已经被发现,作为高效的抗疟药使用,陆续从青蒿中分离出来的萜类还有青蒿甲素、青蒿乙素、青蒿丙素[1]、二氢去氧青蒿素B、去氧青蒿素B[2],青蒿酸[3]等。

1.2 黄酮类

采用甲醇提取,LC-DAD-ESI-MSn鉴定出40个酚类化合物[4],其中有16个黄酮类化合物,包括apigenin-6;8-di-C-glu;apigenin-6-C-ara-8-C-glu;schaftoside;apigenin-6-C-pent-8-C-glu;mearnsetin-glu;apigenin-6-C-rha-8-C-glu;quercetin-rha-glu;apigenin-8-C-glu;3,5-dihydroxy-6,7,4-trimethoxyflavone;apigenin-6-C-glu-8-C-pent;mearnsetindi-glu;3-hydroxy-6,7,4-trimethoxyflavone;apigenin-6-C-glu-8-C-rha;3,5-di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 isorhamnetin-glu;quercetin-glu;有学者用高速逆流色谱法从干燥的青蒿叶中提取分离出紫花牡荆素[5],产率为16.5%。

1.3 苯丙酸类

目前,苯丙酸类主要是奎宁酸类衍生物,包括5-caffeoylquinic acid;3-caffeoylquinic acid;1-feruoyl-5-caffeoylquinic acid;4,5-dicaffeoylquinic acid;3,4-dicaffeoylquinic acid;1-caffeoyl-5-feruoylquinic acid;3,4,5-tricaffeoylquinic acid;5-feruoylquinic acid;3,4-diferuoylquinic acid;3,5-diferuoylquinic acid;4,5-diferuoylquinic acid[4]等。

1.4 香豆素类

莨菪亭[6]、东莨菪内酯[7]等。

1.5 挥发油

由于种植条件和地区不同,挥发油的含量和化学成分有很大差异。利用GC×GC-TOF-MS测定青蒿中的挥发油,鉴定出303个化合物,主要是萜烯类物质,包括冰片(15.903%)、(Z)-β 金合欢烯(12.920%)、吉玛烯 D(10.900%)、β-反石竹烯(5.984%)、桧烯(3.213%)、β-桉叶烯(1.254%)、β-百里香素(1.224%)、胡椒烯(1.139%)等33种成分[8]。何兵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用GC-MS对酉阳青蒿中的挥发油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得到46个成分,鉴定出41个,主要有蒿酮(43.04%)、右旋樟脑(12.12%)、桉油精(7.44%)、莰烯(5.64%)、β-月桂烯(3.32%)、大根香叶烯 D(4.43%)、β-石竹烯(3.52%)、石竹烯氧化物(2.01%)等,占挥发油总量的93.74%[9]。从甘肃河西走廊青蒿挥发油中鉴定出43个化合物,主要为甜没药萜醇(23.47%)、甜没药萜醇氧化物B(11.31%)、甜没药萜醇氧化物 A(6.27%)、反-橙花叔醇(10.04%)、2-乙烯基萘(8.72%)、反-罗勒烯(6.88%)、柠檬油精(4.91%)[10]等。

1.6 其他成分

盛晓甘等[11]用气相色谱法,采用FFAP交联石英毛细管色谱柱对黄花蒿中的中脂肪酸进行研究,证实青蒿中含有丰富的亚油酸、二十二碳多烯酸、二十四碳多烯酸、棕榈酸、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花生二烯酸、油酸等。此外,青蒿还含有糖类[12]、氨基酸[13]等。

2 种植研究

青蒿中的青蒿素被认为是的主要抗疟成分,许多研究以青蒿素含量作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种植条件及环境对青蒿品质的影响。

2.1 栽培方式

分别采用高畦盖膜、平畦盖膜、高畦不盖膜、平畦不盖膜栽培青蒿,在团棵期、旺长期、成熟期、采收期干燥后测其干重,由于高畦盖膜土壤中肥料流失少,透水保水高,因此高畦盖膜栽培青蒿在各时期生长均好;高畦盖膜栽培的植株青蒿素含量最高,且青蒿素含量与植株叶产量正相关,一方面高畦盖膜栽培有利于枝条发育,使株型增大,产量增加,另一方面地膜反光使青蒿下部照射增强,减轻了青蒿的早衰[14]。由于盖膜栽培可提高地温、保水,使根系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增强,在海拨1 900 m以上的云南曲靖地区盖膜栽培可使青蒿素产量提高0.11%[15]。

2.2 播种期

为探寻最佳播种期,蒋运生等[16]在广西桂北1~5月播种黄花蒿,8月采收,采用LSD和ANOVA法比较不同播种期植株的根生物量比、茎生物量比、根冠比、叶青蒿素产量、株高和地径,结果均为1月>2月>3月>4月>5月,1月叶青蒿素产量可达0.963%,因此1~2月最适宜种植黄花蒿,播种越早黄花蒿产量和质量越高,播种期越晚植株越小,青蒿素含量越低。

2.3 种植密度

由于水分、养分和空间的竞争,种植密度严重影响苗效、生物量分配和产量。陈德素等[17]对青蒿不同播种量进行壮苗实验,选取每公顷 150、300、600、900、1 200 和 1 500 g 种子进行播种,采用样方调查统计法,考察植株性状和产量,实验表明,播种量越少,苗有效率越高,一级苗(苗茎基粗0.40 cm以上)和二级苗(茎基粗0.30~0.39 cm)所占比例越高;播种量增大,三级苗(茎基粗0.22~0.29 cm)比例也随之增加,而叶片产量下降。在闽东北半山区种植青蒿,行距60 cm,株距40 cm的种植密度适宜种植,且青蒿素含量达到1.326 7%[18]。这说明不同地区种植密度存在差异。

2.4 施肥水平

氮、磷、钾及一些微量元素,在植物代谢和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适宜的施肥量,是青蒿生长必不可缺的。Mensure 等[19]用不同氮含量(0、40、80、120 kg/亩)的土地种植青蒿,不同含量的氮对植株高度、挥发油等没有影响,而青蒿素的含量却显著不同,其中120 kg/亩的青蒿素含量最高;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对青蒿产量有较大影响,且氮、磷有互补作用,而青蒿素含量随土壤中钾含量增加而增加,当氮∶磷按1∶1施肥时,增加适量的钾,可使青蒿产量和青蒿素含量同时增加[20]。王满莲等[21]报道,供氮量在0~0.2 g/kg之间青蒿素含量、地径和株高随供氮量的增大而增加,0.2~0.6 g/kg之间青蒿素含量随供氮量的增大而下降,地径和株高变化很小。微量元素锰、锌浓度0.1%~0.5%能提高青蒿素含量和黄花蒿干叶产量,硼对青蒿素含量和黄花蒿干叶产量无明显影响,而且1.0%的硼会产生负作用[22]。

2.5 光照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前提,不同光照影响植物的开花、生长发育及营养的吸收利用,光和能力强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同化物的累积。青蒿是一种光合作用能力很强的植物,喜光,对弱光适应性也较强。分别在连续黑暗、连续光辐射和先光辐射后黑暗条件下,对青蒿根部进行处理,测定青蒿素含量,结果,连续光辐射大于连续黑暗中青蒿素含量,而用先光辐射后黑暗处理的大于连续光辐射中青蒿素含量,前者可能与光辐射增进营养吸收和碳水化合物累积有关,后者可能是由于连续光辐射导致关键酶缺失和次级代谢中的碳砖移[23]。

2.6 采收期

采收时间和采收次数的不明确,导致青蒿药材质量的不均一和不稳定,因此,最佳采收期的确定对于青蒿质量的保证是必要的。在勒克瑙地区,青蒿适宜2月种植7月采收或4月种植8月采收,青蒿素平均含量在40 kg/ha,而种植大于30周,采收4次,青蒿素含量平均在75 kg/ha[24]。有研究表明四川泸州的青蒿,青蒿素含量在8月含量最高[25],而山东产黄花蒿九月花蕾期青蒿素含量最高[26],云南栽培黄花蒿在花芽分化期青蒿素含量最高[27]。

2.7 纬度

纬度对青蒿素的含量有影响,发现从南至北呈现出递减趋势。贵州施秉地区单株青蒿素含量在1.27%~1.34%,广东清远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达1.08%,四川一带单株含量在1.20%~1.23%[28]。华中地区武陵山地青蒿素含量平均在0.48%~0.88%,最高可达1.0%[29]。天津地区青蒿中青蒿素平均含量在0.5%左右[30]。

2.8 繁殖方式

传统栽培方式由于地域的分布和植株部位的不同,青蒿素含量并不均一,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可以保持青蒿优良性状、提高质量和产量。对黄花蒿愈伤组织诱导和根、芽分化组培得到黄花蒿组培苗,分别进行温室移栽和露天栽培,组培苗生根率和成活率均在95%以上,生物性状稳定,与野生黄花蒿相比,各生长期青蒿素含量均比较高[31]。采用有性选择和组织培养相结合,一方面选取优良种源进行种子繁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培养可以繁殖其优良特性,大面积扩繁,从而提高繁种效率[32]。

综上所述,中药青蒿化学和种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和阐述,如青蒿清热解毒物质基础、种质资源不清,种植、加工技术不规范,质量评价不全面,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等。因此,有必要加强中药青蒿资源化学与规范化种植研究,考察各种生态因子及种植条件对青蒿中多种有效成分影响,确定有效成分变化规律,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青蒿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屠呦呦,倪暮云,钟裕蓉,等.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1,16(5):366-370.

[2]Lai King Sy,Geoffrey D,Brown.Deoxyarteannuin B,dihydro-deoxyarteannuin B and trans-5-hydroxy-2-isopropenyl-5-methylhex-3-en-1-ol from Artemisiaanuua[J].Phytochemistry,2001,(58):1159-1166.

[3]张东,杨岚,杨立新,等.HPLC-UV-ELSD法同时测定青蒿中青蒿素、青蒿乙素和青蒿酸的含量[J].药学学报,2007,42(9):978-981.

[4]Jian Han,Min Ye,Xue Qiao,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the Chinese herbal drug Artemisia annua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to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8,32(47):516-525.

[5]Xiao Han,Xiaofeng Ma,Tianyou Zhang,et al.Isolation of high-purity casticinfr-om Artemisia annua L by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Jour 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7,(1151):180-182.

[6]刘鸿鸣,李国林,吴慧章.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1,16(1):65-66.

[7]杨岚,王满元,张东,等.青蒿药材中东莨菪内酯的含量测定[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0):10-11.

[8]Chenfei Ma,Huahong Wang,Xin Lu,et al.An-alysis of Artemisia annua L.volatile oil by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time of fligh mass spectrometry[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7,(1150):50-53.

[9]何兵,冯文宇,田吉,等.GC-MS分析酉阳青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J].华西药学杂志,2008,23(1):30-31.

[10]徐新建,宋海,薛国庆,等.青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9(24):931-932.

[11]盛晓甘,吴建,刘涵,等.黄花蒿脂肪酸的成分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4,4:68-70.

[12]杨建波,吉腾飞,宋卫霞,等.新疆一枝蒿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8,39(8):1125-1127.

[13]白红进,赵小亮,万英.新疆一枝蒿氨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11):119-121.

[14]肖文中,邓展来.不同栽培方式对青蒿生长情况及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中药,2008,10(4):44-45.

[15]李绍平,杨丽英,董志渊,等.黄花蒿地膜栽培技术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4):1297-1299.

[16]蒋运生,漆小雪,韦记青,等.播种期对黄花蒿生长、产量及青蒿素含量的影响[J].种子,2008,27(10):14-15.

[17]陈德素,韦健谋,苏世东,等.青蒿不同播种量培育壮苗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3):296-298.

[18]陆志平.闽东北半山区青蒿适宜种植密度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2007(6):19-20.

[19]Mensure O,Bilge S,Ilkay O,et al.Effects of varying nitrogen d-oses on yield,yield components and artemisinin content of Artemisia ann-ua L[J].Industuial crop and products,2008,14(27):60-64.

[20]韦中强,李成东,肖杰易,等.施肥水平对青蒿产量和质量影响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86-1287.

[21]王满莲,韦霄,蒋云生,等.氮对黄花蒿生长、光合特性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J].广西植物,2009,29(2):260-163.

[22]吴叶宽,李隆云,马鹏,等.锌锰硼对黄花蒿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杂志,2010,35(3):275-288.

[23]Chun zhao Liu,Chen Guo,Yu chun Wang,et al.Effect of light irradiation on hairy root growth and 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of Artemisia annua L.[J].Process Biochemistry,2002,(38):581-585.

[24]Sushil K,Gupta SK,Poorinima S,et al.High yieldsof artemisinin by multiharvest of Artemisia annua crops[J].Induatrrial Crops and Products,2004,13(19):77-90.

[25]李春红,王琳,何兵,等.青蒿不同生长采收期青蒿素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888-889.

[26]卫云,丛伟红,孙稚颖,等.山东黄花蒿采收期的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4(2):139-140.

[27]谷安宇,李绍平,杨丽英,等.云南栽培黄花蒿最佳采收期确定及干燥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6):1682-1684.

[28]元四辉.不同产地栽培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测定[J].中草药,2007,30(10):1257-1259.

[29]钟国跃,周华荣,凌云,等.黄花蒿优质种质资源的研究[J].中草药,1998,29(4):264-266.

[30]齐向娟,李士雨,何玉娟,等.天津地区青蒿中青蒿素测定[J].中草药,2006,37(3):449-450.

[31]王梦琼,王满元,崔俊如,等.现代生物技术结合传统栽培方法在黄花蒿种植中的应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5):79-81.

[32]杨丽英,李绍平,董志渊,等.黄花蒿良种选育和繁育技术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4):1069-1072.

猜你喜欢
青蒿青蒿素黄花
云小萱:助大同黄花飘香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白米青蒿社饭香
黄花梁啊黄花香
路边种黄花“一种三得”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乡野里的青蒿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