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上的新理念、新思考、新教法

2011-02-21 16:40李昌席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4期
关键词:品德课笔者思想

李昌席

思想品德课上的新理念、新思考、新教法

李昌席

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它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内容,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努力成为一个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有文明行为习惯的国家好公民。但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害怕思想品德考试。究其原由,主要是不少教师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没有采取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知识呈现方式和富于教育张力的生动事例来实施教学所致。

俗话说:方法之失,失之皮毛;理念之失,失之根本。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现代中学生自主意识强,思维日渐成熟,若要在课堂上随意支配他们,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会疏远师生关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做到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考、新教法。

1 新理念中解放学生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解放学生,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的内容不讲,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加以点拨,对所需列举现实生活中事例来印证的知识让学生思考后尝试举例,把课堂时间节约下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1 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会思考是会学习的前提。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学习的尊重。只有思考才能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和提炼,才能吸取知识之营养,从而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1.2 能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互动式教学将教师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位置,有提问、有思考、有回答、有点拨,课堂如同演奏交响乐,只有让不同的乐器都发挥作用,才能演奏出动人的乐章。课堂上,笔者坚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发挥课堂教学心理场作用,让学生坐着回答问题,允许学生间自由讨论和参阅资料,鼓励回答,不论对错。这样一来,学生感到亲切,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拉近了师生距离,有利于消除长时间听课和思考的疲惫。

1.3 能培养学生主人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在充满人性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带着疑惑去研读、思考、合作求解,才能张扬个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热情,使他们领略解决问题之乐趣。因此,教师在课堂要打破对知识的垄断,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给学生一方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才能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课堂活力,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

1.4 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魏书生刻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此,他不断强化学生内心“我能行”的积极信念,“信心之火不可熄”。对不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克服畏惧心理,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创造成功的记录,鼓起学习的勇气。

2 新思考中松绑学生

传统的教育十分强调预设,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和程式化,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立定脚跟做人,放开眼孔读书。思维的空间越大,学生的想象力就越丰富。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身边小事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途径。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广阔的社会学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第一要义。理论联系实际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原则,教学中笔者把思想品德课学习置于广阔的空间背景中,精心施教。

2.1 关注身边小事,拓宽视野

生活即知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学生的教育最直接,说服力也最强。借用身边小事,关注身边生活,引入身边趣闻,使课堂充满情趣,引人入胜。在学习“自觉磨砺意志”一课时,笔者回避了空洞说教和不着边际的说理,而是把意志品质的培养置于日常生活的背景上:你要培养自制力吗?你就得每次路过游戏厅而视而不见、扬长而去。要培养良好品德,就得从不随意丢废弃物、对人有礼貌、帮助同学等日常的行为做起。小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身边事物可信度最高,最有教育力和说服力,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融合,使思想品德理论恢复到鲜活状态,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兴趣。

2.2 师生分享学习成果,实现合作学习

见多才能识广。教学中,笔者根据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情景需要,将学生分成8个合作学习小组,课堂采用研读、思考、讨论、分析归纳等步骤,借助学生讨论和互相启发等形式,实现教学目的。如在学习“战胜挫折”一课时,要求学生各自搜集面对挫折勇于进取获得成功的事例在课堂交流,然后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登台宣读,再回过头看自己,回忆并把自己曾经历过的挫折和战胜挫折的方法、结果等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向同学介绍。教师适当穿插愈挫愈勇、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来烘托气氛,使知识与实际对接,学生容易信服。这样做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

2.3 设置参与性情境,提高知识传递率

初中生自我表现欲强,情境教学让参与表演的学生从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热烈的掌声中体验成功的自豪和满足,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在笑声中放松身心,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情绪”一课时,笔者设计课堂情境短剧,学生对此表现了浓厚兴趣,有的举起双手要求表演。学生对精彩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情绪高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会了知识,加深了理解,小小短剧架起知识互通的桥梁。

2.4 实行课堂开放,达到学以致用

德国弗勒博格市生态中心主任伯格曼向人们大声疾呼:“只有那些亲自去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理论只有与实际结合,才能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为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笔者带领学生在校园、进社区实际考察,开展以“白色污染调查与思考、为小区环保献良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写调查报告,分析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正确地认识自我和培养自信心,笔者相继组织开展“他人眼中的我”以及“创造成功的记录”等活动。通过活动把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实现知识有效迁移,加深理解,培养乐于动脑、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3 新教法中放飞学生

一言堂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紧张的课堂气氛会抑制学生听课效率,而放松思维训练则能让学生处于听课的自然状态,有利于知识的吸收与消化。

3.1 言论自由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学生的独特认识、感觉、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才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插嘴”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现象,有的教师却认为这是扰乱课堂纪律而肆意封杀。事实上,当学生不由自主插嘴时,正是他积极思考、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引导和保护这些心灵创新的火花。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对一时还不能理解的问题可随时询问。

3.2 争论、辩论自由

没有矛盾便没有发展,没有思想的碰撞便不会闪耀出火花。课堂辩论这一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有效学习形式。通过开设充满活力的课堂大辩论,引导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迸发智慧的火花,激荡创新热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设置如“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病”“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哭比笑好还是笑比哭好”等辩论题目,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据理力争,做到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锻炼,在争论中培养思辨的心理品质。学生引经据典,唇枪舌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论证,他们的口才得到锻炼,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理解,自由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增长才干的机会。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柳陂中学)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04.018

猜你喜欢
品德课笔者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