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2011-02-21 16:40孙俊彦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4期
关键词:串联思维课堂

孙俊彦

新课改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孙俊彦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所呼唤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体的不断活动来激发其内驱力的过程。那么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提问讲解,如何激励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呢?笔者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课堂的一些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1 提出问题要有目的性、挑战性

走进现在的课堂,经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则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教师也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但稍作观察分析,就会发现不少教师把“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成“万能钥匙”,不论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基础如何而一味使用,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设问题。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要注意从生活现象中提出物理问题,并且提出问题要有目的性,要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知识点的落实,还要避免因问题过于简单平淡而使学生感觉缺乏挑战性,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探究愿望,而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例如在“研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时,有的教师连好一个串联电路后问学生:“串联电路有什么特点?”学生有的回答:更省电。有的回答:可以接很多用电器。等等。由于提出的问题缺乏目的性,学生回答往往不着边际,十分肤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之,教师可先把两个相同规格的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再把两个不同规格的灯泡串联,让学生在观察两个灯泡亮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串联电路的电流有什么特点?教师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对比、分析,更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再比如“平面镜成像”一节,在研究像与物大小关系时,以前往往是直接给学生两根相同的蜡烛,一支点燃,另一只放在镜后移动,看到像与蜡烛重合,就得出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结论。如果先给学生两只大小不同的蜡烛,一支点燃,另一只移动到像的位置,观察两者大小,学生自然就会提出问题:“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再做前面的实验,这样学生对象与物的关系就会研究得更清楚,理解得更透彻。

2 要提高教师“讲”的艺术性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教师想方设法追求学生感官上的活跃生动,千方百计在教学的浅层面上操作运作。课堂上挖空心思运用现代化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内容以声、音、像、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甚至想让一堂课能达到“海纳百川”的程度。特别是对开放性题目,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支持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寻找新的尝试,无所顾虑的“迁移”和“延伸”似乎成了新课改的“特点”。学生积极发言固然是好事,但教师应适时加以纠正,不能一味迁就放任自流,否则既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传统教学重“讲”,现在也不能谈“讲”色变。新课改把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学导式和讨论式,对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材的“克隆者”,而是新教材的研究和开发者。这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提高“讲”的艺术,这样才能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陈鹤琴老先生早就提出“做中学、玩中学”的教育思想,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长时间保持求知的欲望,其中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例如,在讲解“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课中的双耳效应时,可让三四个学生到讲台上来,站成一圈,然后闭上眼睛原地转几圈,另找一位学生在教室的某个角落拍一下手,几个学生都准确地找出发声体的方位。再堵住一只耳朵,重复刚才的做法,结果每个学生指出的方位都不一样,学生在一片笑声中学会双耳效应的知识。

3 要重视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现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师生之间距离接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会发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点缀,每次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习差的学生只能“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只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不管问题是否适合合作学习,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影响教学效果。

笔者觉得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必须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策略。可以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就保证了每个人都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参与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

2)要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问题不太复杂,可通过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这3种思维的一般加工方法和策略解决,但有的问题复杂性水平较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如研究物体的某种性质等。学生对这些问题可能会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运用一般的方法难以奏效,这就需要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教师应注意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引导他们,可通过教给学生归纳、演绎、类比、推理等方法,从而完成知识的形成和再现。讨论交流的形式要活泼、多样,教师可以尝试设某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或设正、反方,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在思维碰撞中不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出现“冷场现象”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争论与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4 课堂评价要具有启发性、激励性

学生在课堂上都是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既需要积极思考,更需要一定的勇气、胆量和自信。不管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有的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回答给予的都是“很好”“很棒”等表扬,一节课下来,几乎人人都得到表扬,有的甚至得到多次表扬。时间一长,学生觉得表扬得来实在太容易,甚至有点莫名其妙,学生会想:很好,好在哪呢?为了使课堂评价具有启发性和激励性,教师应当注重提问的方式与时机,采用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竞争,避免过泛的鼓励性语言,慎用批评。要遵循学生的创新意愿,加以启发引导,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要随意讽刺学生的任何一次猜想,哪怕是一种错误的念头,否则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山东省蓬莱市实验中学)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04.152

猜你喜欢
串联思维课堂
用提问来串联吧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串联法写记叙文的概括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