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居民搬迁安置规划设计

2011-03-05 05:19文国际夏晓峰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年9期
关键词:主街居民规划

□文国际 □潘 欣 □夏晓峰

(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居民搬迁安置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置规划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是在占压房屋复核成果的基础上,依照国家有关搬迁安置的方针政策,坚持对国家负责、对群众负责、实事求是、符合政策的原则,合理设计,保证搬迁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实现搬迁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一、安置指导思想与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满足居民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节约利用土地,合理规划占地;安置规划依据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进行,应避开不良地质及自然灾害区,选择地形相对平缓,易于解决水、电、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地点。

二、安置标准

根据《镇规划标准》,安置人口小于200人的村为小型村,在201与600人之间的村为中型村,大于600人的村为大型村。根据规范,中型村用地、供电、供水及交通规划等各项标准分别如下:

(一)用地标准

根据《镇规划标准》以及国家批复的标准,安置点建设用地标准为80m2/人,财产户按户均3.5人。

(二)供电标准

结合农村电网改造情况,安置点生活用电按居民户300W/人、2000W/户、学校40kW/处、水泵30kW/处计算。

(三)供水标准

生活用水标准为100L/d·人。

(四)街道

主街道红线宽10m,路面宽6m;支街道红线宽6m,路面宽4.5m。

三、搬迁个案详细规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荥阳段占压某村居民62户290人、11户财产户,根据地方政府意见集中设1个安置点,安置点为中型村。

(一)安置点位置确定

安置点选址位于索河大道以北,留村东路以西,交通便利,规划占地面积2.63hm2。

(二)安置点地质概况

场地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准地台(Ⅰ)之黄淮海坳陷(Ⅰ2)的西南部,新构造分区属豫皖隆起-坳陷区(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场地南高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137.3~136.7m,地势较为平缓,场地区主要为水浇地,自然沟渠穿插其间。

本区浅层地下水水质一般,深层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上第三系孔隙、裂隙水,水量丰富,水质较好。

场地地基土为黄土状中粉质壤土,下部为黄土状重粉质壤土、重粉质壤土、粉质粘土卵石和砂岩,各层分布连续。

(三)安置点规划布局

居住用地布局:安置点的设计,在满足拆迁户住房要求的前提下,着力改变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新房子,老样子”和不经济不合理的地方。既要考虑宅基用地按照国家批复的户均0.25亩的限制,又要考虑布置合理,以适应生产、生活习惯和改善卫生条件的需求,宅基地按东西11.48m,南北14.52m规划。

公共设施布局:公共设施主要包括村委会、文化科普普及点、医疗保健点、日杂百货等,结合居民住房进行公共设施布置,方便群众生活。

道路广场布局:规划在安置点内沿南北方向修建1条主街,沿东西方向修建1条主街;沿东西方向修建10条支街,主街和支街共同形成安置点的道路系统。在安置点中部布置1处休闲广场,满足居民晒场、休憩、休闲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为居民的交流、活动以及生产活动提供空间。

(四)主要规划控制指标

安置点建设用地平衡详见表1,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2。

表1 安置点建设用地平衡表

表2 安置点技术经济指标表

(五)安置点对外基础设施规划

主要包括对外交通、10kV电力线路架设和对外排水规划3部分。

对外交通:安置点东侧现有一条3m宽混凝土路向南至索河东路,规划在此基础上改建为路面宽6m、路基宽7m的混凝土路,长430m,道路结构采用混凝土路面,路面厚0.2m,下铺0.15m,厚级配碎石和0.2m厚石灰土。

10kV电力线路架设:根据安置点规划,在场地内部有1条10kV线路,规划对该线路进行改建,用于安置点的供电,改建长度400m。

对外排水:根据安置点规划,对外排水通过排水干沟汇集后直接排入安置区北排水沟。

(六)安置点内部基础设施规划

主要包括:竖向规划及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工程规划6部分。

竖向规划:安置点现状地面高程在137.3~136.7m之间,地势较为平缓。结合当地村庄建设情况,安置点建设用地需修建村台,设计村台顶面高程为138.2~137.7m,平均高度为0.8m。场地平整后,南高北低,场地排水坡度为0.3%。

村台填筑边坡采用1:1.5,坡面种植草皮,回填土料中有机质含量≤5%,场地回填前,应将原地面杂草树根及淤泥清理干净,并在周边的地面设临时排水明沟,实施组织排水,村台分层压实,分层厚度≤0.3m,村台压实度≥0.94。

竖向规划工程量采用网格法计算,场地平整工程量为:土方回填23662m3,草皮护坡919m2。

道路工程:安置点内沿南北方向修建1条主街,沿东西方向修建1条主街,2条主街长280m;沿东西方向修建10条支街,长826m。主街道红线宽度10m,路面宽度6m,两侧为人行道;支街道红线宽6m,路面宽度4.5m。主、支街道均采用混凝土路面,路面厚0.2m,下铺0.15m级配碎石和0.2m厚石灰土。主街和支街共同形成安置点的道路系统。

给水工程:包括用水量计算、水源选择、供水管网布置。

用水量计算详见表3。

表3 安置点用水量计算表

消防用水量按1次火灾持续时间2h,消防用水流量10L/s计算,一次消防用水量72m3。安置点内部给水管网比较完善,规划生活给水管与消防给水管合建。

水源选择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安置点水源选择地下水,采用打深水井、修建无塔供水设备集中供水。机井深300m,2眼,井径300mm左右,选定2个无塔压力罐,一个20t,一个15t,每眼机井配机电、水泵设备一套。为便于2个压力罐互相调节,中间采用DN80PE管连接。

供水管网布置沿街道一侧布设,主供水管采用DN80PE管,长205m,支供水管采用DN32PE管,长1425m。工作压力>0.6MPa,管网布设尽量与道路坡降一致,管道覆土深度>0.7m。

排水工程:安置点内主排水沟沿主街两侧设置,采用矩形砖砌沟,沟深0.43m,宽0.50m,长550m,加设混凝土盖板;支排水沟沿支街一侧布置,采用矩形砖砌沟,沟深0.24m,宽0.31m,长826m,加设混凝土盖板。

电力工程:安置点设1台杆上变电站,杆上变电站沿安置点道路布置。

P(居民)=73×2×0.45×1.05=68.99(kW)

P(总)=P(居民)+P(水泵)=68.99+30=98.99(kW)

Sj=P/COSΦ=98.99/0.85=116.45(kVA)

S=116.45/0.8=145.56(kVA)

选定S11-MR-160kVA/10kV杆上变电站

负荷率=145.56/160=91.0%

通信工程:从老村庄引500m通信线路到安置点内部,经交换箱,与380V供电线路同杆沿村庄主街布设主线,沿与主街相交的支街布设支线。

四、结语

本文以南水北调工程荥阳段某搬迁安置村作为个案,详细阐述了居民搬迁安置的选址、对外基础设施和村内基础设施的设计原则和内容等。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可以使搬迁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实现和谐搬迁,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猜你喜欢
主街居民规划
关于南方大型医院建筑医疗主街的消防问题
——以福建省儿童医院为例
石器时代的居民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