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牛”,不过是击中了中国的软肋

2011-03-09 01:22
产权导刊 2011年10期
关键词:康菲洋品牌软肋

■ 刘 鹏

(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洋品牌“牛”,不过是击中了中国的软肋

■ 刘 鹏

(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一直以来,洋品牌都是中国人消费的至高追求。除了品牌崇拜等心理因素影响之外,洋品牌产品质量过硬、服务热情周到无疑也是重要原因。

然而今年以来,先是渤海漏油事件,让人们对跨国公司康菲生出了颇多的质疑,接着,电梯、家具、豆浆、用油、骨汤以及“汉堡暴晒”和“蛆虫鸡翅”等问题接连爆出,以奥的斯、肯德基、麦当劳、味千拉面等为代表的跨国企业、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遭遇了空前的公关危机。但这些洋品牌却在反应上拖延、怠慢、推卸责任、东拉西扯的辩解。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市场的洋品牌为啥就能这么“牛”?(据8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如果说,洋品牌昔日之“牛”,尚有其“牛”的道理,那么如今,在各种品牌危机屡现的情况下,其依然傲慢,就让人有很多不解。然而深入分析之后,我们又不难发现,洋品牌在出了问题之后依然“牛”,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洋品牌,而在于中国企业、消费者和政府部门自身,或者可以说,洋品牌不过是击中了中国的三大软肋,才“牛气哄哄”起来的。

其一是国产品牌不争气的软肋。这一点以乳制品生产企业最为典型。在三鹿事件之后,中国乳制品生产企业几乎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却不见任何改进与反思。相反,先是“三聚氰胺”阴魂不散,接着“激素门”,紧跟着又是蒙牛与伊利之争“全国最差乳业标准”。如此国产品牌,又岂能怪消费者为了一桶洋奶粉,跑到香港去与人打得头破血流?又岂能怨得了中国人对洋品牌趋之若鹜?

其二是中国消费者品牌迷信以及盲目的优越感软肋。同样是面饼子夹肉,在国内,我们哂笑一声,称其为肉夹馍;而外国企业拿来的,就成了汉堡包、或者热狗;如此等等。于是,一根油条在街边早餐店,也就4~5毛,而到了肯德基,则可以卖出4~5块的“天价”。“天价”又暗中迎合了中国人盲目的优越感、身份感。外国品牌就是再不好,那也是地位的标签、身份的象征。品牌崇拜到了迷信的程度,也怪不了一些洋品牌“入乡随俗”调制豆浆或者炮制产自中国的“达芬奇”家俱!

其三是中国法律政策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对洋品牌违法违纪处罚的疲软软肋。一些“达芬奇”是假进口家俱已经人人皆知了,中国相关管理部门却还在装糊涂;味千拉面已经被消费者质疑得哑口无言了,也不见相关管理部门强势出手;肯德基调制豆浆获取暴利,却没有哪一条中国法律,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其说不;甚至,康菲漏油已经被康菲公司视为“品牌形象提升”的最佳时机了,相关部门的处罚也不过是挠痒痒,如今索赔事宜也还停留在“哼哼”的阶段

洋品牌的傲慢,其实完全是我们“惯”出来的。换一句话说,不是洋品牌太“牛”,而是我们中国的一些人,一些企业和一些法律“太熊”!■

猜你喜欢
康菲洋品牌软肋
我国基本农田立法的四大软肋及其对策
净水产业国产货 披“洋”皮卖高价
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