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效应分析

2011-03-17 22:19张婷
统计与决策 2011年6期
关键词:小企业团体资本

张婷

(西北工业大学西部经济研究中心,西安710072)

社会资本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效应分析

张婷

(西北工业大学西部经济研究中心,西安710072)

文章从信任和社会网络等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资本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抵押和惩罚机制。并通过团体贷款模式解释了社会网络关系的筛选机制。最后从推动中小企业建立横向信用联系的角度,提出了建立中小企业社区信用合作组织、发展社区性的中小银行、及发展商业性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等政策建议。

中小企业;社会资本;抵押机制;政策建议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保障我国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推动技术创新、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融资方式方面,由于对外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可能会导致企业控制权的损失,因而信贷市场的债权融资成为对外融资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财务报表公开的实施成本太高、固定资产投入偏低与专用锁定程度较高造成的可抵押担保品不足,导致其在信贷市场上始终处于信贷约束与融资困境的相对劣势地位[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们认识到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场,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要素的支持。Stiglitz(1990)[2]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就是其中之一。该理论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这一判断为出发点,强调有必要采取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贷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来培育金融市场的有效需求。此外,一些学者Chakravarty等(1999)[3]开始进一步关注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提出了关系融资理论。Ghatak(1999)[4]建立了同类借款者聚集的团体贷款模型,从信任和社会网络的角度验证了这种贷款模式可缓解中小企业的信贷约束问题。在社会学的范畴中,人们往往用社会资本的概念对此加以解释,因此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信任和网络等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融资行为。

近年来,作为一个重要补充,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演进。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人们之间的一套横向联系包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效率的信任、网络以及与网络相联系的规范。社会资本的特征在于推动组织成员间互利性的配合和协作。目前的研究主要从信任和网络切入,如:Coleman(1990)[5],Spagnolo (1999)[6]首先从金融的角度考察了社会资本对企业融资与经济的影响,认为社会资本强化了诚信的普遍程度。即信任是社会活动的均衡结果,客观上促进了人们的相互合作。Woolcock(1998,2001)[7]持续地研究了小额信贷和中小企业中的社会资本问题,在对小企业的研究中指出,社会资本对于中小企业获得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不发达地区,社会资本能起到将有限资源更加有效交易的作用,通过小企业的运作,实现财富积累。Burke(2002)[8]则在演化金融的分析框架下,分析了信贷市场的信贷合作组织的演化机理,验证了局部交互行为,网络关系对信贷合作组织及信贷交易成功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与此同时,在对社会资本与华人中小企业行为关联分析方面,台湾学者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中陈介玄(1991)[9]分别考察了台湾中小企业人际关系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提出了“情感与利益加权关系”的关系模式。这种影响的直接结果是,利益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嵌入到社会结构之中。国内学者主要从网络或者信任方面解释中小企业的民间融资行为。如赵祥(2008)[10]通过调查发现集群环境中的社会资本效应扩大了民营企业非正式融资安排供给规模,缓解了集群企业在正规金融市场中所面临的融资约束。钱水土、翁磊(2009)[11]的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通过非正规金融制度安排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本文遵循这一思路,从企业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研究缓解中小企业由于抵押担保品不足所引起的融资困境问题。

2 缓解我国中小企业担保困境的一个思路: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角度

2.1 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演化

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及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困境,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要素的支持。从融资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借贷行为就是以现值对未来收益承诺的交换,这种交换既由合同的法律效力保证,也取决于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信任,而社会资本决定了信任水平,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演进。

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人们之间的一套横向联系包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效率的信任、网络以及与网络相联系的规范。社会资本的特征在于推动组织成员间互利性的配合和协作[11]。观察我国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等省份可发现,产业集群所内生的信贷融资合作组织(浙江温州、台州地区的民间融资组织等)已形成,网络内的企业已建立起一种内生性的横向信用联系。分析这些社区内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可发现其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是,它形成于彼此较为熟悉的人群内部,也即,非正规金融是嵌入于某种社会网络或者社会纽带之中的。而社会网络内多方相互连接的交易又进一步加强了由长期连续交易所产生的相互信任水平,一方面,通过集群网络共享企业非正式的软信息,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和监督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基于奖优罚劣的社会惩罚机制强化集群内部企业的合作关系,以个人社会资本作为实物资产抵押的替代而形成社会资本抵押机制[12]。

其次,社区内的社会惩罚机制在融资当中的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社区信用合作组织嵌入社区关系网络中,它的社会惩罚机制涉及诸多方面,并非仅仅失去再融资的机会,还包括被排除于社区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之外,不仅失去了获得经济收益的机会,而且将失去在社区中的声誉、尊敬和信任,使原来积累的个人社会资本化为乌有。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社会惩罚是对违约者社会资本(相当于抵押品)的没收。因此,个人和集体的社会资本积累越深厚的社区,违约的代价就越大,信用合作组织的效率就越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资本才能够在抵押中替代实物资产,形成独特的社会资本抵押机制。因此,当引入社区及中小企业的社会资本要素时,中小企业就有可能通过基于社区的关系性融资突破规模壁垒。实际上,社区此时逐渐成为一种非正式的融资组织,为中小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

2.2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个实例分析:团体贷款

团体贷款是一种小额信贷,其目的在于解决“信贷市场失灵”——穷人或小企业主缺乏资产做抵押,没有人能够为他们提供担保,同时银行也缺乏他们的个人信用记录,所以他们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银行为了保证本金的安全,就让贷款者组成一个团体,团体成员之间实行连带责任,投资成功的成员有义务为投资失败者承担连带的还款义务,而只有整个团体的债务都得到偿还时,团体成员才能够继续获得再贷款。Ghatak通过模型解释了信用联保方式下的团体贷款,如何在有效解决了逆向选择问题的同时,还实现了歧视性的价格(利率)。具体分析如下:

(1)假设有安全型和风险型两类借款人,安全型借款人成功的概率Ps较大,但成功后的收益Rs较小,风险型借款者成功的概率Pr较小,但是成功后的收益Rr较大。为了简化,假设两种项目的期望收益R′是相同的:R′=PrRr=PsRs。

(2)假设有一个两人的贷款团体,两人独立从事项目活动,如果失败,支付为零,如果成功,将要支付利息R″,并且,一方要为另一方的失败承担责任C″。

当安全借款者与风险借款者结成团体时,安全借款者的期望收益为:

R′-Ps[R″+(1-Pr)C″]

当安全借款者之间结成团体时,安全借款者的期望收益为:

R′-Ps[R″+(1-Ps)C″]

相比之下,当风险借款者结成团体时,安全借款者的损失是Ps(Ps-Pr)C″。

同理可以推出,当安全借款者结成团体时,风险借款者的收益是Pr(Ps-Pr)C″。

因为,Ps(Ps-Pr)C″>Pr(Ps-Pr)C″,也就是说,当安全借款者与风险借款者结成团体时,安全借款者的损失大于风险借款者的收益。由于风险借款者不能进行足够的转移支付补偿安全借款者,因此,安全借款者是不愿意与风险借款者结成团体的。这样,最终的贷款团体一定是同质的,即只有相同类型的借款者才会走到一起。

重要的是,在贷款团体同质时,事实上的价格歧视可以实现。只要R″和C″的定值合理,银行可以给高风险者以高利率、低连带责任贷款,给低风险者以低利率、高连带责任的贷款合同。因此达到了既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又拓展了银行利润空间的双赢结果。

3 政策建议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中国,经过长期的制度演进,形成了一种纵向的社会信用联系,它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赖以存在与运作的社会基础。基于此,整个社会的信用因素被牵系于一种以国家为中轴的框架之中,并通过自上而下的机制来组织。在软的预算约束条件下,国有金融与国有企业的金融沟通依赖于国家自上而下建立的纵向信用联系。而对于硬预算约束的民营经济而言,其金融支持则需要通过一种横向的信用联系来实现。民营经济金融困境的解除不能仅依赖于现有的国有金融框架,更要寻求以内生性为特征的金融制度创新[13]。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立中小企业社区信用合作组织

在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合作机构,以发挥中小企业积累的社会网络资源。这种合作组织既可以以地域性社区为载体,也可以以产业性社区(如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家协会等)为载体,最理想的形式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如专业镇、民营科技园区等产业集群中的社团组织的非政府组织。相关资料表明,我国目前互助性担保机构只占各类组织机构的5%左右,主要是由地方工商联和企业团体自发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中小企业资金和政府部分援助。这些社区信用互助组织的形式和法律性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营利性组织,也可以是非营利组织;既可以采取公司制,也可以采取合作制。其基本原则是社区企业自愿参加、共同出资和实行自主管理。社区信用互助组织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通过社会资本的积累形成“信任集团”,并以其内部甄别和相互监督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对称性和防范道德风险。进一步地,如果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通过合作担保组织的全国联网,形成一个多层次、全国统一的信用合作担保组织,则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更有助益。

3.2 鼓励大银行拓展小企业关系型贷款业务

在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大型金融机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也迫切需要把开发小企业市场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长远筹划。国内外大量的文献都存在“小银行优势”假说,但是,当前我国银行业垄断程度较高,对银行业的准入实行严格管制,中小银行的数量和质量不能够满足小企业的需求,一定时期内还要依赖大银行为小企业融资。事实上,当前金融市场的现状也决定了大银行有着中小银行不可匹敌的优势,如:大银行的资金能力优势、网点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等,更适合对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

更为重要的是在小企业与大银行长期合作的过程中,可建立起企业主的信用交易记录及他所拥有和管理的企业信用交易记录,为下一步将小企业贷款从公司业务模式转换为与消费信贷和个人贷款类似的零售业务模式做准备。目前来看,信息、技术和人才是制约我国银行在小企业信贷中采用西方零售模式的三大因素,其中,信息因素最为突出。但随着社会诚信环境等条件的改善,该模式对我国银行的适用性正在提高。因此,大银行应该积极地看待而不能够简单地否定国际零售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由于相对于小银行而言大银行具有如上所述的技术和人才以及资金投人方面的优势,更加便于采用零售模式。更加重要的是,信用打分模型的成功开发和有效应用的前提不仅在于输入信息和数据的质,而且在于数据的量里,在这一方面,大银行比小银行具有天然的优势[14]。

3.3 放松准入限制发展社区性的中小银行

要减少抵押型信贷配给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不利影响,政策当局的有效对策是放松对信贷市场的准入管制,允许更多的中小银行进入市场。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信贷市场的竞争性,更重要的是这些社区性银行与中小企业同样嵌入在经济社区的社会网络中,有着强大的“软”信息生产能力,从而与大银行相比,有可能产生差别化优势:它们的贷款固定审查成本更低,其大量进入有助于降低信贷市场的企业规模门槛。

3.4 发展商业性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从融资担保理论来看,通常情况下,只要企业能够将资产以某个无风险的出售价格用来抵押或担保,就有助于获得外部融资。在实际经济中,小企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更需要采取担保来获得银行贷款。我国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从1998年开始试点,发展较快。从实践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运作模式:商业性担保模式、互助性担保模式、政策性担保模式。从发挥市场机制对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来看,商业性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应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一般来说这种机构由政府、大的民营企业、小企业以及个人共同出资组建,以商业营利为目的。这种模式在运营方式上融合了政策性、商业性、互助性三种担保模式,遵循“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互助合作补充、商业化公司运营”的原则。当前运作中的主要问题是,由第三方提供担保虽然为银行分担了贷款违约的风险,但小企业要为此支付担保成本,增加财务压力,并且第三方担保可能由于自身的商业可持续性要求而无法提供给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使这些小企业仍无法获得银行贷款[15]。为此,需要探究如何在不过分加重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为第三方担保者提供足够的承担风险的激励,使第三方担保机制具有可持续的市场运作能力。这方面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值得借鉴,日本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善和多层次的担保风险分担机制,包括中央财政、各级金融机构和社会团体均为担保机构提供代偿金,特别是以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为代表的中央财政,为分担信贷风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次是担保放大倍数问题。目前我国担保机构平均放大倍数只有4.1倍,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作用并不大,与5~10倍的标准来看,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4 小结

导因于抵押担保品不足所致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其实质是一种信用困境。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需要在交易过程中逐步建立一种横向的信用联系,满足市场经济匿名交易的特性。社会资本之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就是从建立信任和交易渠道两个方面使得企业在正式和非正式信贷市场的资金可得性和交易条件得到改善。从这个意义上,社会资本是外生的;而这种超额支付的存在和传播,使得组织得以演化发展。这种合作组织的演化发展最终改善了局部交互市场上成员间的信息条件和信任认知水平,最终成为社会资本内生演化的重要表现。然而,随着产业升级的需要,中小企业在生产设备、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规模迅速扩大,依靠社会资本所获得的民间资金将难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利用社会资本在融资上的正外部效应发展正规金融或许是一条可行之道。

[1]张杰等.商业信贷、关系型融资与小企业信贷约束:来自江苏的证据[J].世界经济,2007,(3).

[2]Stiglitz,J.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 Markets[J].The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3).

[3]Chakravarty,Sugato,Scott,James S.Relationships and Rationing in Consumer Loans[J].Journal of Business,1999,72(4).

[4]Ghatak,Maitreesh,Guinnane.The Economics of Lending with Joint Liability:Theory and Prati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9,(60).

[5]Coleman,J.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6]Spagnolo,G.Social Relations and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 [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9,(38).

[7]Woolcock,Stephen.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Theory and Society,1998,27(2).

[8]Burke,Mary,Kislaya Prasad.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Debt[J]. Journal of Monery Economics,2002,(49).

[9]陈介玄,高承恕.台湾企业运作的社会秩序——人情关系与法律[J].东海学报,1991,(32).

[10]赵祥.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融资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1]钱水土,翁磊.社会资本、非正规金融与产业集群发展[J].金融研究,2009,(11).

[12]王霄.社会资本结构与中小企业创新——一项基于线性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5,(7).

[13]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秩序[J].经济研究,2000,(4).

[14]陈忠阳,郭三野等.我国银行小企业信贷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研究,2009,(5).

[15]董裕平.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的商业发展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09,(5).

(责任编辑/浩天)

F832.43

A

1002-6487(2011)06-0186-03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管理振兴基金资助项目(RE200822)

张婷(1973-),女,陕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

猜你喜欢
小企业团体资本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日照银行:以大格局服务小企业
资本策局变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澳大利亚政府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及启示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电镀厂涨价搬迁 卫浴小企业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