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今日之阅读

2011-03-18 06:28贵州省图书馆贵阳550004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3期
关键词:图书读书图书馆

●徐 迅(贵州省图书馆,贵阳 550004)

1 什么是阅读?

传统阅读行为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因为它是相对于人类书写行为不可或缺的另一维,它使书写行为和由此产生的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体现。对于人类社会整体,阅读是一个民族延续其优秀文化传统的必要手段,是实现其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而对于组成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阅读则是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

2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加拿大,注重家庭观念的当地人往往会全家人一起逛书店,一起选书,一起在饭后围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人喜欢去图书馆,而且往往是全家出动。在加拿大,几乎每一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们可以把年幼的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儿童读书区里有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阅读的书刊,有专为儿童准备的联网电脑,还有专门的义工负责照料,帮孩子们认字,给他们讲解书上的故事。在学校的家长会上,学龄儿童的家长往往会被要求引导子女的阅读,并定期和学校以及其他家长交流辅导子女阅读的心得。全家都已读过并觉得不想再读的书,则常常被捐献给社区图书馆,以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读书的乐趣。捐书的风气之盛,竟到了许多图书馆因书库已满,而不得不忍痛贴出“暂时谢绝捐赠”告示的地步。

俄罗斯人读书则要执著得多。读哲学与文学经典书籍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听到有人在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名人。排在畅销书榜前列的几乎都是一些文学作品。文学如此受重视,与俄罗斯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有关,也与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分不开。俄罗斯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着神学、哲学和文学。而文学以形象承载着思想,直接走入读者的世界。俄罗斯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书价很低,图书的平均售价为2美元,而在大多数欧美国家的图书平均售价一般为15—20美元。

日本人爱读书。平时不仅电车上总能看到多数日本人在埋头读书,图书馆里一般也总是人员满满的。日本人爱书,虽然源于尊重学问的传统,但与国家的重视也不无关系。日本早在1950年就颁布了《图书馆法》,借书从此一概免费。1972年,日本图书馆协会还将5月份定为图书馆振兴之月,各地都举办各种促进读书的活动,以增强社会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据日本图书馆协会统计,目前,日本共有公共图书馆2951个,都道府县的设置率为100%,市区的设置率为98.2%。由于设置率较高,日本东京都内几乎每个住宅区走路5分钟到10分钟就可以看到图书馆。日本的公共图书馆几乎都是免费对外开放的,只要你是这个区的居民,就可以免费办理一张图书卡,随时都可以借阅。即使不是本地居民,也可以自由出入,在馆内随便阅读所有的资料。为了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图书馆不仅接受来自各界的赠书,还将定期清除的废旧图书杂志放在固定的书架上,供大家免费拿回家去。

法国的读书人最大特点是爱扎堆,喜欢交流和讨论。风行已久的沙龙,便是这种交流的绝佳场所。沙龙往往由一位女士发起,事先列出时间、书目,向特定对象发出邀请,受邀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是否受邀。沙龙上,大家一边喝着女主人准备的咖啡,一边发表自己对书的见解,并对他人观点即席作出反应。沙龙虽受青睐,但毕竟受限较多,意犹未尽的法国读书人便把沙龙从客厅搬到媒体。几乎每个电台、电视台都有固定的书评专栏,主持人会在专栏里介绍新书,谈自己对某本书的读后感,并随时与听众、观众互动。这类栏目通常具有稳定的收听、收视率。与此同时,各种报纸杂志的书评版也深受读者喜爱,有些出版社甚至专设“新书摘评”网站,把即将推出的新书摘要刊登,供读者品头论足,而读者们也蜂拥而至,因此常出现书籍尚未上市,却早已声名遐迩的趣事。近来,这种扎堆读书热又通过网上沙龙——博客表现出来,涌现出一大批读书主题博客。在这没有咖啡和门窗的沙龙里,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可不受时间约束,自由发表见解。

曾经饱受苦难的犹太民族,之所以今天能够崛起于沙漠之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与其民族优秀的阅读传统不无关系。据统计,1901年—1995年,在6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有121位,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门德尔松、萨缪尔森等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犹太裔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经济学家。究其原因,酷爱读书是其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的数量居世界之首,平均每4500人就拥有一所图书馆。另有统计,犹太人人均占有的图书量、每年读书的时间和数量,都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

中国是有着3000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一直为世所景仰。比起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中华民族应该具有良好的阅读和文明习惯。中国历来有“盛世修典”的传统,不仅有专门刻书、卖书的书坊、书肆,更有专门讲书、读书的书院,“洛阳纸贵”生动记载了西晋好书畅销的盛况。在中国,“读书人”从来都是受人尊敬的,过去中国人把有学问的读书人称为“先生”。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积累了很多读书格言,留下很多刻苦读书的故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书编三绝”等。正是这些读书格言、读书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

但据有关权威数据显示,最近6年来,国民图书阅读量持续走低。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人均图书消费1.75本),而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日本只有1亿多人口,报纸《朝日新闻》的发行量超百万份,而13亿人口的中国发行量超百万份的报纸却屈指可数;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出版社有2000多家,而中国却只有500多家;只有6000万人口的法国,2006年的图书销售量近5亿册。中国作为世界出版大国、人口大国,国民的图书阅读量却是如此之低,这与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3 现代教育的功利性导致快乐阅读离我们越来越远

新中国成立30年,随着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在乡村日渐完成,中国人的识字率空前提升,读书看报在技术上应该不是一个难题了,可阅读行为在国民中仍然未见普及,其大众化的程度远远比不上打麻将。这恰恰是功利化了的现代教育的普及所致。在现在的教育观念中,文字不再具有“文以载道”的神圣性,它只是被当作一种简单的记录和沟通的工具,“读书”也主要被视为少年儿童进入社会获得职业之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过程。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教育下从小就被认为唯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可以阅读的书就是教科书和习题集,其他与考试无关者皆被视为“闲书”,最好不读。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非但不能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甚至根本可能就认为读书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更遑论享受阅读的乐趣。教育已经异化为仅仅是“教学”而非对人的心灵和情操的培养。学生一旦毕业,拿到了毕业证书,自然就感到修成正果,无需读书了。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进一步导致了中国人阅读兴趣的丧失。原来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功利与否暂且不说,总还是有动力存在。现在倒好,寒窗苦读16年之后,毕业即失业,歌星、老板、当权者,不读书而仕、而富者,环睹比比皆是。在如此环境氛围下,为快乐而读,为兴趣而读者,鲜有几人?从清早6点到半夜12点,每天十几个小时埋头在教科书和无休无止的功课中,就是个读书种子也非厌倦了阅读不可。等到考上大学,一旦脱离了高考压力和教科书,学生们就变得不会阅读,不会思考,不会自己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没有了人生的方向。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才能和发达国家一样,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从容阅读、自由阅读、快乐阅读的习惯,让阅读如同吃饭、睡觉、呼吸一样,成为国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终其一生,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真正从阅读中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4 什么是快乐阅读

自由阅读是通向快乐阅读的唯一通道。因为只有自由阅读,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也只有自由的阅读,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进而感到灵魂的愉悦。阅读时一定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并把书籍当做是产生快乐的源泉,这样,阅读的效果自然十分显著。相反,如果不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而是被迫阅读,带着一种不悦的情绪读书,把书籍视作一种负担,其收效之微也就是必然的了。

实际上,如果把读书视为心灵的旅程的话,那么从容实在是最为紧要的了。你无论读什么,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读书一旦进入了从容的境界,则定然像元人吴徽所说“尚友古之人焉”,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读书人已在精神上与古人相沟通、相交流,从而陶冶、净化、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这就是阅读的真正乐趣之所在。一个人真要做到从容读书,没有把读书当做心灵义务,没有把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大抵是不行的。因为不想从容读书者,自可以有诸多的理由,什么世界太吵呀,热闹事太多呀,诱惑太强呀,等等。只有冲破名缰利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方能从容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应该是无条件的、自由的,完全取决于自我的选择。被迫的读书,只能是一时所需,延续不了一生。

轻松阅读是实现快乐阅读的最佳氛围。相信读书人都有这样的阅读经验:正襟危坐、焚香净手地阅读固然好,可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阅读,也是将阅读轻松融入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古人读书有“三上”之说,即马上、枕上、厕上,说的就是这种没有压力、没有目标的轻松阅读的乐趣。其实,“头悬梁,锥刺股”也好,“红袖添香夜读书”也罢,说的都是读书之外的事儿,读书就是读书。在放下书本以后,如果能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境界的提高,有思考和触动,心中能感受到人类精神的高尚和美的熏陶,感受到文明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就是领略到真正的阅读之快乐了。

5 好的阅读习惯从儿童开始

阅读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孩子抓起。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3岁—15岁前如果养不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大门可能会永远对他关闭。美国一位生理学家研究发现,成人往往只用一边脑在阅读,而儿童是左右脑都在阅读。因此每个人在14岁以前的阅读体验,对成长非常重要。人生今后的历程也许只不过是前面14年所阅读的东西的展开。换句话说,孩子在14岁以前所阅读的、体验的、经历的东西,将直接影响他的未来生活。当他长大后,他其实是在用儿童时代所获得的东西,建设他内心的成人世界。这就如同一个人身体的发育成长有个最佳成长期一样,真正的精神饥饿感,主要是在中小学阶段。对知识的渴望,对于世界的好奇,人生的很多问号,只有在小学阶段才能提出,过了这个村,就永远没这个店,所以小学阶段阅读的重要,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学校不是在从事教育,而是在从事训练,甚至是专门扼杀孩子阅读兴趣的训练,应试主义甚嚣尘上,真正的阅读被排挤掉了。许多原本天真快乐的孩子,在应该大量阅读的时期,却没有得到阅读的滋养,甚至过早轻视、厌恶阅读。因为我们的学校不给孩子充裕的发展自我的时间与空间,不尊重和鼓励,更谈不上培育每一个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不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很多中小学校都没有图书馆,也没有一本课外读物。一切都围着分数转,孩子只不过是获取高分的工具而已。这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培养孩子有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行动能力,成为一个心智、身体都健康的人,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要从小学阶段就培养他们自主阅读、快乐阅读。

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阅读已成为潮流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新近公布的抽样调查表明,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读者在识字者中的比例仅为34%。这个数字在1999年是60.4%,到2003年还有51.7%,2005年时为48.7%,首次跌破了50%。与传统图书阅读率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阅读率持续迅速上升。

目前流行的阅读“娱乐化和低智化”趋向,到底是阅读模式的改变使然,还是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网络信息固然海量泛滥,封面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垃圾图书同样充斥着几乎每一家书店的货架;纸质阅读载体固然可以细嚼慢咽,网络页面同样能够徐徐读之。指斥网络应该为快餐式的浅阅读负责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有道理。我们仔细想想,与其将“深阅读”兴致的丧失归咎于网络,莫如反躬自问我们生活的时代———这个物质化的普遍浮躁和功利世界,这样我们才可能探明浅阅读盛行的真正原因。就拿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首先面对升学的压力,名牌重点不仅是家长对他们的期待,亦是社会将来评介他们的主要指标。在这样大小环境的挤压下,如何叫他们心定神闲?其次是就业的压力。在产业转型知识密集的年代,他们将来不仅要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即便进入职场还要面对无时不在的竞争,猛啃书本快速充电因此也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本能的选择。青少年如此,裹挟在这个世界里为利来为利往的成人世界何尝不是如此?忙碌的工作生活,繁多的交际应酬,同样没有几人能平心静气,以修身养性为目的去深读细读。新华社的报道说,许多中小学教师几乎达到不看书不读报的地步,白天忙上课,晚上忙备课,即便阅读也是围绕考试转,围绕分数转。整个社会如此浮躁和急功近利,安能有心平气静的从容阅读?

因此,网络阅读不是浅阅读的根本原因,而是世俗的功利压迫我们自己甘愿放弃深阅读的乐趣、思考的乐趣。欲唤回深阅读的闲情雅致,真正要作出调整的是我们当下社会的某些制度和价值评价体系。

7 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使全民阅读有了保障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的逐步富裕,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加大,我国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购书经费和馆藏文献总量持续快速上升,各级各类图书馆的运行资金投入普遍得到稳定供给,各地新馆舍纷纷上马,从而使得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成为可能。但从全国来看,图书馆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观念的变化滞后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今天的知识社会、资讯社会里,图书馆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保存中心,更重要的是全体国民的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心。引领全民开展阅读活动是公共图书馆重要的基本职责。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应主动承担起倡导阅读的社会责任,设立一个专门的阅读指导机构,进行必要的周边环境及读者情况调查,作一个长期、中期、短期的针对本地区读者的阅读指导计划,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阅读推广活动,并且把当地公众阅读率的升降作为图书馆工作业绩的重要考核标准。政府也应该制定推动全民阅读的政策措施,以倡导和培养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美国为了激起国民阅读的更大热情,近年来陆续推出一系列阅读计划。1997年克林顿政府提出“美国阅读挑战计划”;2001年布什政府提出“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2006年11月,在时任总统普京的支持下,俄罗斯出版与大众传媒署与俄罗斯图书联盟共同制定并发布《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2008年1月,英国首相布朗会同部分儿童作家,共同启动“2008全国读书年”活动,并投入3700万英镑用于全年的阅读推广活动。在德国,共有200多个促进阅读的社团组织,其中成立于1988年的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其历任名誉主席都由德国总统担任。我国有关部门近几年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程,加快农家书屋建设,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以“向青少年推荐100本好书”等方式积极引导青少年阅读,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不仅推出《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等几百万册的畅销书,更是开创了电视与图书互动的新模式,激发了国民的阅读热情。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信息传播和开展国民教育的基础阵地,更要注重配合各种民间团体和基层组织,广泛开展文化讲座、读书征文比赛、优秀图书推荐、作品朗读会、图书捐赠等生动活泼的全民读书活动,使全民阅读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阅读是图书馆的生命,人文关怀是图书馆的灵魂。随手拿起每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倘佯在图书馆自由的氛围中,是我们所向往的,也是应该达到的境界。让阅读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愉悦的生活方式,让图书馆永远守护着城乡的一缕书香。

[1]杨祖逵.让阅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J].图书馆,2009(6):60-61.

[2]王东杰.中国人为何缺乏阅读的习惯[N].南方周末,2010-04-01(F30).

猜你喜欢
图书读书图书馆
图书推荐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