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视域下的山西体育发展模式

2011-03-18 07:12王若光
体育科学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山西赛事旅游

啜 静,王若光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旅游资源视域下的山西体育发展模式

啜 静,王若光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为进一步明确体育强国的建设中区域体育的通力协作及各区域体育的发展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分解了区域自身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优势资源,客观实际等。结果表明:山西省拥有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在优势,同时也存在尖锐的产业结构矛盾问题。山西体育模式的建构应与旅游资源优势发生互动,努力解决社会矛盾,避开“金牌”思路范式,寻求理想发展模式。

山西省;旅游资源;体育;发展模式;自行车公路赛

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已在业界达成共识,特别是在中国科协主办的28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中,我国众多知名学者专家针对“体育强国”问题进行了热烈且深入的讨论,学术思想上的彼此启发、碰撞,激发了许多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提出了很多开启学者视域的观点。[1]但建设体育强国的现实没有中国各区域的通力合作是不可能的。正如学者邹师提出:“许多学者在探讨体育强国战略时往往忽略了对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体育的发展研究。体育强国的实现离不开区域体育战略作为子系统的支持。”[2]

如果体育强国的视野只停留在“全国”的宏观层面,那么我们形成的理论即使客观真实也无法直接应用到实践,无法使体育强国目标成为现实。中国区域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区差异极大,在体育强国目标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社会基础开发适合本区域体育发展的理论模型与发展模式。以省为单位的区域体育建设是体育强国理论的中观层面,各省体育学者应针对自己所在区域的特殊环境提出区域体育建设的理论观点,这样既会给体育强国宏观理论做出有力支撑,又可为微观层面理论予以正确的范导,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同区域对建设体育强国所发挥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其中,特别是体育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建设尤为重要。如中部地区、广大西北地区的体育建设模式应以本区域社会发展状况为基础,强国建设目标为方向,努力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体育发展模式。笔者身在山西,对山西社会状况,体育发展有比较深刻的认知与特殊的情感。近些年,山西努力发展旅游产业,旨在以旅游资源的开发为突破口调整、优化山西产业结构。本文拟以山西这一特殊区域及特殊发展时期为背景,对山西体育发展模式提出一些学理性思考,为“体育强国”理论做一些补充工作。

1 山西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山西地处中国中部地区,是我国“中部崛起计划”中确定的中部六省之一,而山西的社会发展与其他五省有着巨大的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山西以能源重工业发展为主,与全国中部省份相比,山西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产业层次较高,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一位,第三产业比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五。第一产业在全国排倒数第四,在中部六省和周边省区中居于末位。[3,4]这种差异造成了山西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环境污染程度严重。另一方面,山西发展存在着一个优势特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山西的人文旅游资源居全国之首。

1.1 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

上世纪末有学者提出山西经济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认为山西应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重组产业结构,将山西文化资源(主要指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与能源工业等量齐观的另一支柱产业,形成双翼双飞的经济格局。[5]随后的十几年间,山西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下了大力气,目前山西的旅游总收入已大大超过陕西、河北、内蒙等地。201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信息显示,尽管受到了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不利影响,全年畅游三晋的游客首次超过了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92.53亿元、同比增长了20.72%。[6]山西旅游在危机和困难中保持了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大关。

1.2 山西旅游资源储备特征

1.2.1 丰富性

山西境内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自然资源方面,有五台山、北岳恒山、历山、凌空山、管涔山、关帝山、太行大峡谷、藏山、壶口瀑布、龙门等。据专家考证,山西省的山、水、林、洞四项综合指标水平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第七位,在江淮以北各省中居首位。[7]人文资源方面更为显眼,“山西拥有积淀丰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古迹,境内现有旧石器时代遗址20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500余处,夏、商、周至唐代遗址及其墓葬500余处。现存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106处,其中唐代4座、五代3座、宋辽金时期99座,占全国同期现存总数的72.6%;石窟300多处,古塔580余座,彩塑12 712尊,壁画23 052 m2,均居全国之首”。[5]

1.2.2 人文性

山西境内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虽然都很丰沛,但由于山西环境污染对自然旅游资源影响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多少竞争力,人文旅游资源虽也受到影响,山西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垄断地位。人文旅游资源数量、质量均居全国之首,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之称。人文旅游资源分散全省南、北、中地区,古堡、关隘、大院、寺庙、古代近代战争遗址星罗棋布,长城绵延3 400 km。在北部以大同为中心,云岗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及五台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旅游国线。在中部以太原为中心,有晋祠、天龙山、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常家大院、双林寺、镇国寺等。其中,平遥古城是我国现有4座古城墙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保持了明初城墙建筑的形制结构,1997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南部以临汾、运城为中心,有广胜寺(元)、苏三监狱(明)、大槐树遗址、丁村文化遗址、小西天、东岳庙、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黄河大铁牛等。此外,还有遍布全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武乡八路军司令部旧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繁峙的平型关旧址等。“山西文物有浩瀚丰富的文化内涵,石窟造像蜚声遐迩,古代建筑冠居全国,彩塑壁画异彩纷呈,长城关隘连绵不断,民居城池闻名中外,革命文物遍布全省。”[8]

1.2.3 污染性

山西以能源重工业发展为主的战略有其历史必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也会以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之一,因为它肩负着全国经济发展战略重任。同时也应该看到“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山西为国家输送能源,贡献良多,但引发山西发展隐患也很多,如能源开发安全事故问题、能源开发破坏水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据资料统计,山西近十年的工业烟尘排放量年均值在85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十分之一,始终处在全国烟尘排放第一位。[9]虽然山西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人文特色,但由于山西环境污染严重,对山西旅游业发展有着制约作用。目前,山西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破坏严重,学者胡炜霞2009年、2010年分别对平遥古城与介休绵山两景区的周边环境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研究结论得出:山西景区周边环境恶劣问题是制约山西旅游综合质量的关键。[10,11]笔者于2010年5月对太原晋源区太山风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其中,店头村风峪沟古兵营遗址被专家考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防御建筑群落,该建筑群落建造在山间峡谷的河流两岸,规模蔚为壮观,两岸绵延一公里有余。建筑内部构造奇特怪异,与民居建筑大相径庭。但如此的建筑群落却被大量的煤炭粉尘笼罩,中间的河流已受到河流上游矿业开发污染变了颜色。建筑群由于早期有当地居民生活居住,虽有残损,但总体面貌保持完好。当地晋源区政府近年来已经相当重视,并采取了具体开发旅游资源、治理环境的举措。2009年8月太原市国土资源局晋源分局在中国招标网发布《晋源区风峪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招标公告》,招标范围为五个标段,主要内容包括:店头村不稳定边坡治理;风峪沟石膏矿环境治理;风峪沟河道泥石流物源治理及植被措施工程。[12]该资源如被很好地保护开发、优化周边环境、改善交通条件后,定会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1.3 山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山西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在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特别是山西人文旅游资源全国其他各省无可望其项背,这些人文旅游资源绝大多均是真实历史的再现,跨越时空后依然展示在世人面前,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怀恋、对文化的尊重感会逐渐增强,对人文旅游资源的青睐会大大提升。为山西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社会认同。另外,从目前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山西省旅游资源储量浩瀚,可山西旅游收入却尚未突破千亿大关,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等省旅游收入均早已过千亿,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山西环境污染严重,自然旅游资源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力可言,人文资源的开发也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山西在旅游开发战略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资金投入、宣传力度、旅游公路线的建设、景区相关社会环境优化等方面。在山西,与晋源区古兵营类似,待开发的旅游资源还很多。未得到合理开发的重要原因是矿业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矿业开发所致的机会成本问题。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空间巨大,只是受到了“能源重工业模式”的压制,如这些方面有所调整,山西旅游业年收入超越千亿大关并非难事。

2 区域发展的冲突与体育的介入

山西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基于山西产业结构的特征,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却对生态环境有至高的要求。还有就是机会成本问题,山西如过多地重视能源开发利用必然无暇思考人文资源的开发问题。山西能源开发利用本身也存在着冲突,能源问题需要科学、技术、人才、信息、经济等优势不断聚集才能实现新的跨越(提高产能,降低能耗,减少环境破坏),但目前生态环境状况又不利于优势要素的聚集。如山西发展的冲突问题得不到解决,山西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逐渐受到了人文资源开发的制约,人文资源的开发一定程度受到了现有能源产业开发的阻碍。两者之间的冲突是影响山西区域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冲突理论的观点,冲突是无处不在的。冲突的存在并不都是负面的,冲突的出现是实现组织或社会发展升级的关键,其中,冲突的合理解决是社会发展的关键。[13]

冲突解决的关键在于山西生态环境。一方面要求提高环境,另一方面客观上在恶化环境。合理解决这种冲突的办法是一方面借助人文资源的开发改善环境,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恶化环境程度。但人文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旅游景区内的环境改善,对空气污染问题及景区之外的环境无暇顾及;降低能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需要靠技术、人才、经济、信息等要素聚集,现有的生态环境本身不利于要素聚集。解决问题的逻辑并不存在问题,但在具体执行问题上还存在矛盾,如何解决具体执行矛盾,必须要有另一种中介来做调和。基于山西能源开发与人文资源共同发展存在的基础与矛盾,这种中介的选择最为合适的应该是体育,这也是体育介入的最佳时机。山西体育对山西社会发展的冲突应具有调和作用。调和作用并不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不是所有的社会发展形态都可以此调和,而是山西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为体育创造了发挥这种作用的可能。

前南非总统曼德拉提出“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目前,体育的介入本身符合山西的社会、经济背景,可以理想地调和能源开发与人文资源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通过这样的发展理路改变山西体育的现状,为体育强国战略做出特有的贡献,充分体现体育改变社会的力量。纵观全球“体育强国”(如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体育不仅无需政治、行政手段的直接经济支持,反而还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现代化进程、改善生态与社会环境。“体育强国”的主要内涵并不在于竞技体育的金牌数量,关键是在于它有没有影响社会的力量。[1]

3 山西体育发展特征

山西体育的发展状况与山西社会发展状况十分相似,呈现“过渡性”特质,体育发展水平普遍不及东南省份,而却又领先于西北省份。

3.1 竞技体育发展特征

建国以来中国竞技体育突飞猛进,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强国,这样的成绩来源于“举国体制”下全国各地区竞技实力的合力贡献,其中金牌贡献主要来自东南沿海区域及湖南湖北省份,山西仅贡献一银一铜。这样的贡献格局恰以山西作为过渡节点,山西地理位置以西以北,对竞技体育的贡献量极小。据1984年以来中国历届奥运金牌区域分布分析,山西仍处在过渡节点的地理位置。来自《2008中国奥运冠军调查报告》及“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的数据表明:1984—2010年夏、冬奥运会山西省金牌贡献量仅为1枚,山西地理位置以西以北省份金牌总量为1枚,而其余奥运金牌获得均为东南省份的功劳。[14,15]奥运夺金情况是竞技体育的显性评价指标,从竞技体育的隐性指标分析,各地区一二三线运动员人数情况,山西运动员储量为9 155人,高于西北省份,低于东南省份,仍处在“过渡性”节点上。[16]

3.2 社会体育开展状况

社会体育开展最为关键的是体育参与所需的体育场地,某一区域体育场地的绝对数量与区域地理面积、经济条件、人口密度紧密相关,并不能很好说明社会体育的开展状况。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程度应是衡量社会体育开展状况的重要参量。此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拥有量与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也是衡量社会体育开展的重要方面。

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与《2009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7]山西体育场馆开放率为37%,西、北各省份除青海(39%)略高出山西2个百分点外,其余省份的场馆开放率均低于山西;山西介于东、南省份体育场馆开放水平之间,过渡性节点略微前移。而山西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特别是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低,处于全国落后水平,数据显示,除北京、江苏两地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超过10人以上,其他地区均较落后,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发挥甚弱。山西社会体育发展从体育场馆开放率的角度分析略微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社会体育指导员角度分析却处在全国落后水平。总体来看,山西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并没有摆脱“过渡性”特征。

3.3 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山西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无须实证性研究,仅从理论推导便可得出其开展水平。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基于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发展基础之上的,如竞技体育及社会体育开展程度不高,体育产业发展只能尾随两者之后。当然,也有个别特例,如青海省“环青海湖自行车公路赛事”的成功打造、晋江体育用品业的发展,并不是基于竞技体育及社会体育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18]而是利用区域地理优势,实现政策、经济、人才资源聚集后超前实现体育产业优先发展模式。山西虽然也拥有特殊的地理优势,但目前还未实现政策、经济、人才资源聚集,所以体育产业发展同样滞后于东南沿海地区。竞赛表演业方面甚至不及青海、海南地区。

4 旅游资源开发视域下的体育模式

山西体育的发展处在全国地理位置的“过渡性”节点,山西体育的发展又处于山西社会产业结构的矛盾之中。山西体育的发展必须将自身与社会现实及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捋顺,与之形成系统的自洽结构。体育总体水平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应是同步的,这是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无法打破也无法超前(即使暂时的超前也会随之逐渐暴露问题)。但应注意,体育总体水平发展不应超前并不表示某些方面可根据成熟的社会基础优先于总体发展。如何选择恰当的突破点,其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寻求以“点”突破后呈反向趋势优化尚不成熟的社会条件,主动创造体育生存发展基础。这一“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如选择恰当、定位准确,可以形成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到“球”的逻辑演化轨迹。

4.1 山西体育发展模式“起点”的论证

4.1.1 “起点”的客观可行性论证——“点”的形成

对于建构山西体育发展模式,首先,提出这样的假设:“发展山西体育应以自行车公路赛事为起点”。从体育宏观视角分析,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三方面均不能作为山西体育战略部署“起点”。

山西发展自行车公路赛事,首先符合“过渡性”与旅游资源禀赋特征,自行车公路赛事既可归属竞技体育也可归属体育产业。山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本身限制了山西不适合开展全运会、亚运会、青奥会、奥运会等全国或世界级别的综合性赛事。这些赛事举办难度大、要求高,特别是体育场馆建设问题,初期建设费用高,后期维护费用高且利用率问题难以解决。“从现在实际的状况看,要办世界大型运动会,国家或城市没有点经济实力,没有基本建设的基础还真是不行……国内也是这样,各个城市借办大型体育赛事把体育设施搞起来,就要争着办体育比赛。但大型比赛,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究竟有限,不可能随着体育设施的增加而无限增多。这确实是中国体育官方要考虑的问题”。[19]由于场馆的固定性特点,受益范围有限,影响力无法涵盖全省。“打造”自行车公路赛事可回避场馆建设问题,即使需要修建完美的公路路线,其后期的利用仍符合山西社会发展需求,其利用率、利用范围已超出体育,为促进全省时空联系,交通运输发展有长效的作用。拿“鸟巢”、“水立方”的造价试分析,鸟巢修建费用大约38亿元,水立方修建费用20亿元;山东全运会场馆建设(维修)费用高达105亿元。而据2009年《山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度山西城镇固定资产完成道路运输业投资30.8亿元,该年度新增公路里程3 325 km。[20]粗略计算,新建满足自行车公路赛事所需公路,每1 000 km的费用不会超过10亿人民币;目前全省公路里程已在10万 km以上,自行车公路赛事的开展无需大量新建公路,只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维护(修)改进即可。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体育场馆的建设、维护费用远高于满足自行车公路赛事所需的公路造价,再将后期的维修(护)及利用问题考虑在内,“性价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另外,山西人文旅游资源格局是发展“环山西自行车公路赛”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以分散且相对特色集中的人文旅游资源作为赛事依托,成为赛事各赛段的起点、终点或途经,自行车公路赛事形成连接人文资源之纽带。这样的赛事布局独具特色,与著名的“环青海湖自行车公路赛”(特有海拔高度与自然地理风光)交相辉映。有特色的体育赛事才具有吸引力,才具有长久发展的潜力。

4.1.2 “起点”后期合理性论证——“线”的形成

由“自行车公路赛事”为起点建构山西体育发展模式并不是单纯思考发展山西体育问题,社会的总体发展是山西体育发展的基础,若在架构发展模型过程中不考虑社会相关发展,则不可能形成合理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的架构由“自行车公路赛事”出发形成“三条线路”,一条线路是体育自身的发展,第二条线路是交通发展,第三条线路则是与旅游资源整合。这三条线路向上发展过程中并不孤立,而会不断交叉联系,逐步形成统一的“面”。

首先,发展模式建构中的“体育线路”会使山西区域内形成较为经典的体育赛事,经典体育赛事发展会逐步带动竞技体育自行车项目的优先发展,同时也会使体育产业的竞赛表演、广告赞助方面优先发展;这两方面的发展与体育传媒密不可分,传媒与体育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传媒的正确导向、广泛宣传会将体育赛事提速升级,也会使山西体育观念意识发生变化。同时,自行车公路赛事的直观传媒作用是其他赛事无法具备的。NBA现场观众近2万人、四大网球公开赛1.5万人左右、北京奥运会“鸟巢”观众9万人左右;而自行车赛事路线沿途居民均可直观感受“客观”的体育;如,著名的环法自行车大赛现场,观众则能达到1 500万之巨。[21]这种直观赛事的体验对受众者形成强烈的体育参与动机要远远大于通过传播媒介(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的作用。现场观众会意识到与体育这一事物如此之近,体育已经真实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沿途大众参与体育的观念会随之形成,为赛事沿线居民社会体育的开展埋下了伏笔。到这里“体育线路”的架构已达到较为完满的状态,如继续再深化发展关键要看另外两条路线的发展状况。

其次,自行车公路赛事所依托的人文资源(旅游景区)借助赛事传媒的宣传客观上起到了旅游宣传效果;景区管辖政府为了更进一步借助赛事传媒作用,必然会加速优化景区自身环境与周边环境。

最后,“自行车公路赛事”的成功打造,对山西旅游资源整合会影响赛事沿途公路环境,公路质量、公路绿化等问题,交通建设会为顺应“赛事”的举办积极发展,客观上促进山西公路交通行业发展、将山西旅游资源连接形成精品旅游路线。

交通建设及景区周边环境得以优化,山西人文资源开发水平会大幅度提高,山西旅游收入突破千亿大关近在咫尺;当山西人文资源开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时,山西在全国的形象并不仅是“能源大省”。山西的发展重心会向“人文资源”偏移,产业结构会有所优化。

4.2 山西体育发展模式的后期建构——“面”的形成

发展模式初期所建构的这“三条线路”演绎内容并不相同,但在演绎过程中的交织会越发明显。逐渐形成发展模型所期望的“由线到面”状态,虽然此面相对比较狭窄,但其发挥的作用要远大于“各线路”本身。

“体育线路”、“交通线路”、“旅游线路”之间最初的“交织”是由以“环山西自行车公路赛事”为基点的体育传媒将三者逐渐连接,起初会形成一个较“窄”的面,但它是体育旅游最核心的部分。目前,体育旅游的细分为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观光旅游、竞技体育旅游、刺激体育旅游。[22]其中,体育观光旅游应是核心,其他体育旅游部分均应在体育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派生而出。如将体育观光旅游这一“面”基础夯实,体育旅游的其他内容会逐步完善。山西人文资源、公路网布局均会有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借助体育旅游资源派生开发的体育资源客观上为山西大众体育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及文化基础。

据2010年5月结束的“世界旅游旅行大会”消息透露,目前法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好的国家,[23]中国有望在今后的10年间超越法国。此则消息引发两方面的思考:第一,法国拥有众多旅游资源,与此同时应注意到法国拥有两个百年以上的经典体育赛事,环法自行车大赛与法国网球公开赛,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环法自行车大赛。环法大赛的实况转播背景具有独特的“流动性”,通过赛事转播,世界观众可将法国两千多公里的赛事沿途风光尽收眼底,环法赛每年一届,赛事转播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体育本身;法国当局还会在赛事结束后按照比赛正式路线开展业余的环法自行车公路赛活动,也会邀请世界各地的自行车爱好者来参与此项活动。据新闻媒体报道,近两年法国部门还组织本国监狱服刑人员按照赛事路线开展“服刑人员环法赛”活动。法国大众体育开展状况可见一斑。法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其独特的体育赛事之间必有不可割舍的关系。第二,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说明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并且我国旅游资源数据统计表明要比法国要多。超越法国旅游产业的关键即在于我们如何开发、宣传、策划。

此“面”的形成,正是山西体育发展所必需的,其中“环山西自行车公路赛”是发展模式建构的核心,是将“体育线路”“交通线路、旅游线路”得以交织的关键。该“面”一旦形成会随之不断扩展,扩展的动力也以“环山西自行车公路赛”为核心。当该赛事打造逐渐完善,在全国或世界的影响力提升之后,赛事起点、途经或终点会“催化”区域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争相开发。更多的交通路线会主动优化,用以适应“自行车公路赛事”的发展。体育、交通、旅游三部门紧密配合形成的“面”不仅仅对山西大众体育、体育赛事、体育组织管理、体育传媒、体育科研、政策法规等有所推动,更大程度上对带动山西旅游业、促进交通基础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山西形象发生嬗变后,山西自身的观念也会随之转换,除重视能源开发利用还会注重能源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负面影响。客观上会使山西生态环境水平大大提升,当然,此刻的生态环境水平还未达到发展模式建构的理想状态,待充分交织成“面”的发展模式逐渐扩大,翻转成“球”后方可大幅提高。

4.3 发展模式的理想化建构——“球”的形成

发展模式“面”的肇始之初便开始出现“翻转”迹象,它不可能除了扩展,便保持一定的水平位置不变。传统的社会支柱产业会向“面”投射,具体的表现如大型集团、企业投资开发旅游资源、赞助体育赛事;各级政府部门利好政策要素向此“面”聚集;第三产业向此“面”靠拢;第一产业顺应此“面”建设生态休闲农业。在诸多要素与“面”的共同接触模式下,所建构的发展模式会成立体态势,此模式的发展也正是建构山西体育理论模式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化状态。它由自行车公路赛事为核心逐渐演化伸展,最终牵动山西社会的每一根神经。调和山西发展冲突矛盾,有利于区域外部资源要素向山西聚集,使山西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现代化程度走向高效有序的发展轨道。

在理想的体育发展模式下,山西生态环境大幅提高,要素聚集效应显现。体育领域有了自己的品牌赛事,群众体育开展已有较好的观念基础,特别是体育传媒已围绕山西区域展开,体育人才聚集效应会明显增强,政府利好政策、资金、技术等稀缺要素也会向山西聚集,其为山西体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可能会出现短暂性下降,但“两翼齐飞”的局面会使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随后,能源开发利用方面也会吸引大量人才、政策、技术、资金,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能、降低能耗、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可能,生态环境会得到根本的改善。更为关键的是,山西在此理想模式下有序运行会创生出独具魅力的山西文化,包括产业结构高效整合的文化、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文化、高品质的旅游文化、独树一帜的体育文化,以及以上各方面对区域人口心理结构的文化积淀效应。体育从根本上发挥了调和区域矛盾的作用。

从表面上看,这一发展模式的建构似乎并不“关心”山西体育,更多地注重山西社会、经济、环境、旅游业等方面的发展问题。然而,这正是山西体育发展的关键,体育之于社会,发展必受限于社会。社会发展现代化程度不高,体育发展也不可能全面现代化;山西社会发展水平超越不了东南沿海省份,体育也不可能超越。偶然夺得奥运金牌、世界冠军、全国冠军仅是某区域体育发展的一个侧面,甚至不能作为体育发展好坏高低的评价指标。某一区域体育的强弱更重要在于它是否深入区域社会的发展机理,是否成为该区域不可分割的文化动力,可否呈反向趋势影响区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而所谓的体育主体系统、支持系统、软实力系统的完善必须在社会总体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方可促成跨越发展。[2]由体育的某一“点”——环山西自行车公路赛事,引发山西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发展,使山西面貌改观,再由山西面貌改观,从根本上完善体育主体系统、支持系统、软实力系统的思考理路模式暂告于段落。结合体育发展土壤环境特征,思考体育与社会现实互动发展才符合客观实际,才有可能使理论付诸于实践,才更有可能为“体育强国”建设服务。

5 结束语

每个区域体育发展模式可能会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研究者由于其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价值观念不同,会持有不同的观点。笔者仅在此立足于山西社会基础、当前体育发展趋势,结合自身有限认识,提出对山西体育建设模式的见解。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区域体育建设问题,愿拙文可起“抛砖”之效。

[1]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体育:体育强国的辩析与建设[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邹师,章思琪,孙丽雯.体育强国目标下我国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结构与特色[J].体育与科学,2010,31(1):9-11.

[3]李文选.山西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思考[EB/OL].(2006-06-25)[2011-03-15].http://www.stats-sx.gov.cn/html/2008117492.html.

[4]山西三次产业演进与中部及发达省区比较分析[EB/OL].(2007-12-07)[2011-01-18].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71206_402450166.htm.

[5]白正梅,温金玉.文化产业化:山西经济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J].经济问题,1999,(5):60-63.

[6]唐小鹏.山西旅游业逆势而上2009年总收入892.53亿[EB/OL].(2011-01-08)[2010-02-02].http://www.drcnet.com.cn.

[7]山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全揭秘[EB/OL].(2009-11-06)[2011-01-10].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09-11/06/content_18838598.htm.

[8]王平.简论山西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5):60-61.

[9]各省区工业烟尘排放量[EB/OL].(2010-06-06)[2011-01-08].http://number.cnki.net/cyfd.

[10]胡炜霞.周边环境与旅游景区协调度评价研究:山西平遥古城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9,24(10):57-62.

[11]胡炜霞.景区周边环境范围界定:山岳型景区山西绵山实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5):62-68.

[12]晋源区风峪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招标公告[EB/OL].(2009-08-03)[2011-01-08].http://www.bidchance.com/bidchance/calggnew/1921438.html.

[13](美)斯蒂芬 P罗宾斯,玛丽 库尔特.管理学(第9版)[M].孙建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4]2008中国奥运冠军调查报告[EB/OL].(2007-07-22)[2011-01-08].http://www.cuaa.net/paihang/ztyjbg.shtml.

[15]北京奥运会、温哥华奥运会中国奥运冠军资料[EB/OL].(2010-06-22)[2011-01-08].http://data.star.sports.cn/list.php.

[16]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中国社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7]国务院发展中心中国经济年鉴社.2008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电子版)[M].北京:中国经济年鉴社出版,2008.

[18]刘兵,董春华.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2):48-54.

[19]魏纪中.我看中国体育[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0]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1]李剑敏.百年“环法”风雨征程[J].新闻周刊,2003(7):62-65.

[22]王峰.山西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7):61-64.

[23]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2008—2009)[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Improving Model of Shan-Xi Province under the Ken of Tourism Resourcess

CHUO Jing,WANG Ruo-gua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sport giant”has to concerted effort of every region.Regional sport improvement,based on social reality and superior resources,should be a model conforming to actual situation.Shan Xi province own latent superior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exist incisive contradic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sport model of improvement in Shan Xi province should mak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ourism resources and sport,and avoid the normal form of“gold medal”;Explore ideal paths of“point-line-side-sphere”.

Shan Xi province;tourism resources;sport;improve mode;cyclocross

G 80-0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7413(2011)04-0013-07

2011-02-10

太原理工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03020650)

啜静(1982—),女,山西太原人,助教。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责任编辑 魏 宁]

猜你喜欢
山西赛事旅游
我在山西等你
本月赛事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旅游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