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研究*

2011-03-19 06:18易向军
图书馆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服务体系安徽

易向军,王 景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01)

1 引言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农村居民文化权益,推动农村文化建设顺利发展的现实选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建设主体和建设任务等多方面的内容。当前,对安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中的公益性文化事业进行专题研究的还不多。因此,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和分析,就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期对完善安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推动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2.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由政府主导,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主体,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行管理系统的总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一次明确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这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的全新认识,是对文化工作在全党、全国大局工作中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

2.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多层次基本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这就决定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和构建内容既要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和构成相一致,又要符合农村特点和实际。针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始终应当以农村居民为本,根据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特点和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针对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内容,改进和完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方式及途径,最大限度地覆盖农村公民。通过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主体、社会力量和农民群众自办文化为补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它旨在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证全体农村居民享受基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为农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3 安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概况

3.1 安徽县级公共图书馆概况

多年来,安徽省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稳步发展,在全省105个县(市、区)中,建有县级图书馆共75所,其中5个县级市、56个县都建有单独或与其他场馆合一的馆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2009年的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中,除黄山市徽州区、马鞍山市花山区、淮南市潘集区、灵璧县、泗县、金寨县、凤台县、界首县、太和县、含山县、岳西县、枞阳县等县(区)图书馆因新馆建设或搬迁等未参加评估外,全省其他63个县(市、区)图书馆均参加了评估,共有55所图书馆上等级,其中一级图书馆3所、二级图书馆8所、三级图书馆44所。

3.2 安徽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成就

在2004年第三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中,安徽省只有24所县级公共图书馆上等级。从参加第四次评估的63所县级图书馆的数据和总结中不难看出,近些年来,安徽省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步伐加快:一是馆舍面积大大增加,除新建和立项的外,参加评估的县级图书馆共有28所图书馆馆舍面积达到部颁标准1500 m2以上;二是现代化技术装备、自动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多数县级图书馆都根据业务管理需要采用力博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编目、借阅和检索。部分县级图书馆建有网站,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得以拓展;三是大专以上人员的比例有很大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结构得到优化,而且以图书馆学和计算机科学专业为主;四是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成效显著,覆盖所有的县(市、区)图书馆,大多数县级图书馆都能以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本馆现代化建设步伐,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送到广大农村居民身边;五是大多数县级图书馆为农村居民服务的意识逐步明晰和增强,积极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开展针对农村居民的信息延伸服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六是很多县级图书馆采取在农村设立图书服务流通点和乡镇分馆等形式直接向农村读者开展文献信息服务,让农村居民共享县级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并积极参与农家书屋的辅导与建设,延伸各馆的服务触角。

3.3 安徽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之不足

从总体上看,安徽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相比,差距还很大,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虽然根据《安徽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安徽省财政厅和省文化厅为县级公共图书馆设施维修和设备购置等配备了专项资金,但是对于众多县级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来说,这些经费只能是“杯水车薪”。按照《安徽省“十一五”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提出“已有图书馆的县(市、区)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完善规模,图书馆面积达到2500 m2以上”的要求,现有馆舍面积达到部颁标准规定的2500 m2以上的县级图书馆全省只有11家,而且在44个市辖区中仍有30个区没有图书馆。由于长期经费不足,安徽多数县级图书馆藏书量少、旧书多,图书流通量少,利用价值不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4 安徽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

4.1 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定位

《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作为各地通向知识之门,为个人和社会群体提供了终生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公共图书馆是地方的信息中心,用户可以随时得到各种知识和信息。”该宣言阐释了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和性质。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也指出“图书馆是通向知识之门,它通过系统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承担起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神圣使命。”《安徽省“十一五”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专项规划》规定“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农村公共文化工作的业务指导中心和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由此可见,安徽县级公共图书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建设以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服务机构为依托,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县级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为农村居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和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责,它通过对全社会成员实行普遍均等的文献信息服务,实现和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4.2 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4.2.1 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作用

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其开放、平等、免费、自由的信息获取方式成为面向社会所有人开放的无门槛的“大学”,社会公众可以在这里获取需要的知识与信息,尤其是能够满足残障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容易走进农村、走进社会弱势群体,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平台,成为农村居民的“文化社保”。县级公共图书馆通过向农村居民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可以保障农村居民的教育权利、信息权利,享受文化科技进步的权利,参加社会文化生活的权利。因此,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将成为农村居民获取文献信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4.2.2 推动文化共享工程发展的作用

文化共享工程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县级图书馆作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县级支中心,处于为农村居民服务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把优秀文化资源传送到基层文化站点和农村居民身边的重要职能。因此,县级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条件,把电子阅览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了解和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使该工程成为保障广大农村居民文化权益和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利用该工程资源经常性地开展“文化共享工程下乡”活动,如播放文化共享工程资料片、向农村文化站图书室赠送“文化共享”系列光盘等,吸引农村居民利用文化共享资源,扩大该工程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如太湖县图书馆县级支中心成立了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小分队,将农村居民需要的种植、养殖等资料从文化共享工程网站下载拷贝发放给基层点,并指导乡镇、村基层站点开展活动。

4.2.3 带动乡文化站、村图书室发展的作用

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本区域的文献信息、社会教育和科技文化传播中心,在文献信息服务和社会教育中,具有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信息优势、专业优势和规模优势。因此,可以着力发挥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行业龙头作用,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乡文化站、村图书室的培训和指导,带动基层图书馆(室)的发展。通过举办图书馆基础业务知识和文化共享工程技术培训讲座,以及指派馆内业务骨干深入基层图书馆(室)进行业务指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业务工作水平,发挥基层图书馆(室)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如繁昌县图书馆通过经常性的业务指导,帮助孙村镇文化站和妇联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图书室,让留守儿童在节假日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娱乐场所。

5 安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策略和模式

5.1 安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安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要放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安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局中推进,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通过努力,推动县级图书馆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还未建图书馆的县(市、区)应积极开展可行性论证,尽早立项建设图书馆;已有图书馆的县(市、区)要争取增加投入,改善办馆条件,扩大规模,使图书馆面积达到部颁标准以上。同时要积极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加强县级图书馆与乡镇,与省、市级图书馆之间的联网,完善县级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5.2 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5.2.1 总分馆(中心馆)模式

2007年~2009年底,安徽省共建成6105个农家书屋,遍布全省1269个乡镇。2007年~2010年底,安徽建成12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涉及全省各县(市、区)。因此,县级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文献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建立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中心馆),依托乡镇文化站建立分馆,依托农村中小学、村图书室和农家书屋等村级文化中心建立流通点,形成一个由县(市、区)、乡镇、村图书馆共同组成的辐射整个基层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总分馆(中心馆)模式,县级图书馆负责对乡镇、村图书馆(室)的业务辅导和图书采购,进行馆际互借协调,让乡镇、村图书馆(室)成为县级图书馆服务点,直接服务农村居民。通过把县、乡镇和村三级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加以整合利用,可以有效地实现县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5.2.2 数字化、网络化模式

安徽实施的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有:农村文化“杜鹃花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这些是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公共文化工程和主要抓手。因此,县级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作为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的地位和优势,积极配合国家和安徽省实施的公共文化工程,拓展服务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将优秀的文化资源传送到广大农村。当前,县级图书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与远程办进行的网络设施共享和资源共建,在为农村居民开展文化服务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5.2.3 延伸服务模式

随着信息的急剧增长和农村居民信息需求的个性化,县级图书馆不能满足于日常的书刊借阅工作,要积极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开展符合农村居民需要的信息延伸服务。县级图书馆可以联合其他部门,通过编制二次文献和举办公益性讲座等方式,为当地农村居民提供知识性、实用性文化信息。这是县级图书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主动针对农村居民开展信息服务、拓展图书馆服务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县级图书馆社会效益的重要抓手。如繁昌县图书馆联合县科技局和县司法局编制的《信息摘要》之《农家顾问》和《科学生活》,深受广大农村居民的欢迎。

5.2.4 合作共建模式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县级图书馆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专业优势,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图书馆建设,尤其要加强农民自办图书室或文化大院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成为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主体。还可以利用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地位,积极主动地发动社会各界捐赠图书,解决农村图书少、农民看书难的问题。如繁昌县图书馆接受台北师范大学教授谢鸿轩的捐助,建立了“谢鸿轩赠书专藏室”。该专藏室的建立,不仅使繁昌县图书馆馆藏富有特色,并且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6 结束语

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全体农村居民提供了公益、均等、便利、开放的文献信息服务,保障和实现了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日益强大的知识支撑和保障作用。尽管安徽县级图书馆在馆舍建设、设备设施配备、人力资源保障和文化资源投入等方面仍然很薄弱,但是,随着安徽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安徽县级公共图书馆必将在构建安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也必将发挥出公共图书馆更为重要的作用。

[1] 李小群,吴兴国.安徽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刍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

[2] 吴楠,卫兵.安徽省农村公共文化体系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08(23):39.

[3] 陈运贵.安徽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成就管窥[J].文教资料,2009(9):78-79.

[4] 王瑞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J].图书与情报,2009(5):122-123.

[5] 王芬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2):21-22.

[6] 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10(4):106-107.

[7] 陈庆苏.县(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7):250.

[8] 苏红.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3-54.

[9] 李璞,黄春红.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1)15-16.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服务体系安徽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