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成语中异读词读音单音化倾向

2011-03-19 10:08赵贤德郭晓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单音注音多音字

赵贤德,郭晓阳

(1.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2.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高职基础部,江苏 常州 213149)

本文所说的“单音化”是借用张一舟先生的说法[1],特指一个汉字读音由多音向单音演变的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有的已经成功演变成了单音字,有的正在演变过程中。文章主要讨论汉语成语中有些异读词也存在这种由多音向单音演变的倾向。

汉语成语中有些异读词的读音特别容易误读。王俊霞曾就某些成语中的异读词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做过一个调查[2],其结果见表1(加点的字为被调查的异读词)。

表1 常用成语中异读词的规范读音和误读音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某些成语中的异读词其误读率高得惊人,这种高得惊人的误读实际上潜藏着一种读音单音化的倾向。樊矫等也做过类似的调查,结论也是一致的[3]。本文将对成语中的异读词的单音化倾向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此说明一种语音演变规律,即语音逐渐简化或者单音化。

一、通假字造成的异读音具有单音化倾向

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这种现象在上古书面语中较多,后世逐渐减少。这种现象在成语中也比较多,这些异读一般要读本字的音,但是语言实际生活中,读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大有人在,其单音化倾向比较明显。例如:

博闻强识:“识”通“志”,记住的意思,读作zhì。也可说成“博闻强志”或“博闻强记”。都表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识”是“志”的通假字,直接读成了shí。

自怨自艾:“艾”通“刈”,治理改正的意思,读作yì,不能读ài。成语的意思是自己悔恨。但是由于“方兴未艾”等成语使用较普遍,所以成语“自怨自艾”中的“艾”也被读成ài。

矢志不渝:“矢”通“誓”,发誓的意思,读作shì,不能读shǐ。该成语的意思是立定了志向,不容易改变。但是语言生活实践中更多的人读成了shǐ。

一暴十寒:“暴”通“曝”,晒的意思,读作pù,不读bào。成语的意思是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用功少,荒废多。但是语言生活实践中读bào的人更多。

图穷匕见:“见”通“现”,出现的意思,读作xiàn,不读jiàn。成语的意思是把地图打开,匕首也就露出来了。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终于露出真相。“见”在这个成语中常常被读成jiàn。

春华秋实:“华”通“花”,开花的意思,读作huā,不读huá。成语的意思是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文采和德行。在这个成语中“华”常常被读成“huá”。

拾级而上:“拾”通“涉”,读作shè,不读shí。拾,书面语,义为轻步而上。不少节目主持人读成常用音shí。如2010年4月10日《旅游卫视》主持人讲到西亚旅游的时候,将“拾(shè)级而上”说成了“拾(shí)级而上”。

犯而不校:“校”通“较”,计较的意思,读作jiào,不读xiào。成语的意思是受人侵犯或欺辱也不计较。有些读者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将“校”读成xiào,实际上应该读jiào。

二、语体差异造成的异读音具有单音化倾向

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叫文白异读,文读一般用于书面语言,用于复音词和文言成语中,白读一般用于口语中的单音词及少数表示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中。由于口语和书面语本身没有截然的分界线,所以有些口语词进入成语后很容易误读。例如:

风餐露宿:露,口语一般读lòu,但在“风餐露宿”、“藏头露尾”、“袒胸露背”、“锋芒毕露”等成语中读lù。“出头露面”和“抛头露面”是意义基本相同的成语,可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200页将前者注为lòu,第1 024页将后者注为lù。《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对这两个成语的注音也是如此。而《汉英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将“出乖露丑”、“出头露面”、“抛头露面”三个词语中的“露”统一注音为lù。同一个词语,不同的辞书标音不一致,这样会造成标准的混乱。例如,2011年10月3日的《新京报》报道,市民田先生发现,某出版社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杜甫《房曹兵胡马》中“胡马大宛名”中的“宛”字2010年注音为三声wǎn,2011年注音为一声yuān,他不知道哪个才是正确的。出版社解释称,2010年该字按照生字处理,标本来读音,2011年按照生僻字处理,标的是这个字在古国名中的读法。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历兵认为,字“该怎么读就怎么读”,在古国名中出现就应该注音为yuān,其他读音应另外注明。

大模大样:模样,普通话要读成“模(mú)样”。但是,事实上,这个音现在人们普遍发音为mó,如“模(mó)样”、“大模(mó)大样”、“模(mó)板”、“模(mó)具”等。所以这个音读“模(mó)”的单音化倾向明显。媒体上也经常读成“mó”,例如,2010年3月2日央视十套《讲述》主持人说:“眼前这个老人和自己的母亲一模(mó)一样。”根据语言实践来看,完全可以统读mó,完成该异读词单音化的过程。

咬文嚼字:嚼,口语中一般读jiáo,在成语“咬文嚼字”中仍读jiáo。《咬文嚼字》创刊号曾为这个词注音为jué。后来,根据多数读者意见更改为jiáo。由此可见这个成语读音确定的难度。专家们尚且如此,普通百姓更难把握。这个词有读“jiáo”的单音化倾向。

翘足而待:“翘”,口语中一般读qiào,但在成语“翘首企足”、“翘首以待”、“翘足而待”、“翘足引领”中读qiáo,在词语“翘楚”中也读qiáo。例如,央视一套曾热播的《恰同学少年》,剧中人物多次将“翘楚”的“翘”读作了qiào。这个词读qiào的单音化倾向比较明显。

三、古音破读造成的异读音具有单音化倾向

破读是古籍词语注释中改变字音(主要是字调)来区别意义和词性的一种方法。由于汉语字调变化有限,难以通说汉语词汇语法问题,所以经师们在推行破读时,一开始也就没有统一的意见和原则,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对于古籍中的破读现象在现实教学中究竟该怎样处理,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原则。因此,破读造成的异读词给语言生活、语言教学和中小学语文考试增添了不少麻烦。下文这些成语中的破读音很容易读错。

创巨痛深:“创”,读作chuāng,不读chuàng。成语义为创伤大,痛苦深,形容遭受严重的创伤。其实,其中的“创”倾向于读chuàng。例如,2009年4月13日央视十套《人与社会》的主持人就将“心灵的创(chuāng)伤”说成了“心灵的创(chuàng)伤”。其实统读为chuàng一点也不影响意义的表达。

如法炮制:“炮”,读作páo,不读pào。该成语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现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但是由于“炮”的优势语音是pào,所以读pào的单音化倾向明显。

呼天抢地:“抢”,读作qiāng,不读qiǎng。抢地:触地。成语义为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抢(qiāng)”这个音完全可以统读成qiǎng,然后在“抢(qiǎng)”的意义下面补充一个“触地”的义项即可,不影响表达,而且还少了一个多音字。人们宁愿多记一个义项,也不愿意多记一个多音字。

望风披靡:“靡”读作mǐ,不读mí。披靡:草木随风倒伏。同类词语还有“风靡一时”、“萎靡不振”、“所向披靡”等,其中“靡”都读mǐ。这个音人们其实更倾向于读mí。

强词夺理:“强”读作qiǎng。但是由于“强(qiáng)”音具有强势性,所以,在qiǎng和qiáng两个音中,读qiáng音更为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以“强(qiáng)”打头的词语有40条之多,而以“强(qiǎng)”打头的词语只有8条。强(qiáng)和强(qiǎng)的意义有一致的地方,很容易误读。这个异读音的单音化倾向比较明显。

飞来横祸:“横”,读作hèng,不读héng。横:意外的,不吉利的。这个成语在李一华、吕德申主编的《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年)中注音为“fēi lài héng huò”。这个音的单音化倾向明显,人们更习惯读héng。如2009年6月21日央视十套《百家讲坛》主讲人说:“苏秦为什么遭此横祸呢?”主讲人将“横(hèng)祸”说成“横(héng)祸”。

间不容发:“间”,读作jiān,不读jiàn。成语义为中间放不下一根头发,形容距离近,差别小。“间”读jiān或jiàn的比例不相上下,因为它们有共同的义素“中间、空隙”。所以,这两个音还处于相持不下的状态。

箪食壶浆: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食(sì),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该成语中的“食(sì)”人们更倾向于读shí。如《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10年)分别将“箪食壶浆”、“箪食瓢饮”注音为“dān shí hú jiāng”、“dān shí piáo yǐn”。

衣锦还乡:“衣”,读作yī,不读yì。古时指做官以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炫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中,以“衣”开头的成语都统一注为去声yì,如:“衣帛食肉”、“衣锦还乡”、“衣锦食肉”、“衣锦夜行”、“衣锦之荣”、“衣绣昼行”等等。这个音在现代汉语中更倾向于读yī。

窗明几净:“几”,读作jī,指小桌子。语言生活中常常被读成jǐ。媒体也不例外。如2009年4月26日央视十套《子午书简》的主持人说:“开复的公司可以说是窗明几净。”将其中的“窗明几(jī)净”说成“窗明几(jǐ)净”。2009年4月25日央视十套《百家讲坛》主讲人说:“汉献帝几乎性命不保。”同样发音为jǐ。“几”的读音有单音化读“jǐ”的倾向。

现代汉语中有数百个异读词,很大一部分是古代的破读造成的。目前大量的破读词都已经单音化了,现在还有少量破读词存在,这些破读词的存在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因此要尽量减少破读词,实现语音单音化。

四、古书面语读音造成的异读音具有单音化倾向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凡例”中说:一般条目中,标〈书〉的表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这种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在语言生活中被误读的频率很高。例如:

西学东渐:“渐”读作jiān,不读jiàn。渐,书面语,流入的意思。笔者曾在一次语言学学术会议中场休息时咨询一位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语言学专业教授关于这个成语的读音,她不假思索地说念出“dōng xué xī jiàn”。不是我们的教授水平不高,而是语言文字陷阱的确太多。这个音完全可以单音化,直接读jiàn并不影响意义。

力能扛鼎:“扛”,读作gāng,不读káng。扛,书面语,用两手举(重物)。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汉代风云人物”,两次误读了“力能扛鼎”。一次是讲“韩信身世之谜”时,易先生提到了项羽:“史书上说项羽是力能扛(kánɡ)鼎,就是鼎(都)能扛(kánɡ)起来。”二是讲“刘邦对手之谜”时,央视的旁白介绍项羽是“力能扛(kánɡ)鼎的西楚霸王,是贵族后代”[4]。“扛”的读音倾向于单音化读káng。统读成káng之后,在“扛(káng)”下面加上“扛(gāng)”的义项即可。因为本身gāng音就是方音,方音我们没有必要花力气去学习。

数见不鲜:“数”,读作shuò,不读shù。数,书面语,屡次。成语义为屡见不鲜。这个音可以改写成shù,念成“数(shù)见不鲜”不影响意义的表达,而且还减少了一个音。

五、某些音译联绵词或拟音词造成的异读音具有单音化倾向

汉语中有些联绵词的读音可能是音译的结果,与普通话的读音相去甚远。而文化水平在中等以下的人很可能就出现误读。例如:

虚与委蛇:“委蛇”,读作wēi yí。委蛇,书面语,随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如果“委蛇”这个联绵词写成“逶迤”一般就不会读错。汉语中的联绵词有其内在的音义关系,不能随意改变。因此,给这类词注音时要格外小心。为了尽量实现语音的单音化,建议这个词以后就改写成“虚与逶迤”。

参差不齐:其中的“参差”在语言生活中,中等文化水平的人容易读成cān chā,其实也不影响意义的表达。为了一个联绵词而增加两个读音,从而增加两个多音字,实在是得不偿失。

唯唯诺诺:其中的“唯”本是拟音词,在这个成语里读作wěi,即“唯唯(wěi wěi)诺诺”。事实上,一般人都读作“唯唯(wéi wéi)诺诺”。审音时,“唯”完全可以统读成wéi,没有必要让wěi音存在而增添记忆负担。

六、某些简化汉字造成的异读音具有单音化倾向

20世纪50年代,国家曾经对一批汉字进行简化。主要是通过减少笔画、简化偏旁、同音近音替代、用笔画简单的字代替复杂的字等方式,将一批传统的汉字进行简化。简化汉字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是也造成了一批异读词,这批异读词很容易被误读。例如:

外强中干:“干”,读作gān,不读gàn。“干”是“乾”、“榦”和“幹”三个字的简化字,而这三个字中“乾”有qián、gān两个音,“榦”有gàn和hán两个音,“幹”有gàn和gān两个音。这样,简化后造成了“干”的多音多义。“外强中干”的“干”是“乾”的简化字,读作gān,表示枯竭、空虚的意思。成语“精明强干”的“干”是“榦”的简化字,读作gàn,表示能干的意思。但是这两个成语里的“干”倾向于读gàn。一批简化字在简化了复杂的笔画之后却又增加了新的读音,成为新的异读词。这些新的异读词又成为普通话推广中的拦路虎,这实在是审音委员会审音时始料不及的。

成语中的异读词在人们语言生活实践中正在呈现出一种单音化的倾向。这种单音化的倾向反映了人类的一种取简去繁的要求。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人们自然要求是越简单越好。人类语音单音化的规律进一步证实了语言学领域的“经济原则”或“省力原则”,这种原则可以简单表述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经济原则”是“指导人类行为的一条根本性的原则”[5]。成语中异读词的存在妨碍了读者的正确发音,也给普通话的推广设置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

张一舟说:“一字多音(绝大多数也是多义)现象使得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给学习和使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多音字单音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从而给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便利。人们在学习和掌握汉字的时候,只需记住它的不同的意思即可,而不用再费时费力去记它的不同读音了,这样自然就减轻了一部分的负担。”[1]实际上有些读音是完全可以遵循“承认现实,约定俗成”的“从俗、从众、从今”的原则进行统读而实现单音化的,正如赵元任先生所说:“如果一个字有两种读法,其一是常常听到的,另一个只在书面上见到,那么,中等文化程度的人,由于从来没有听到过这第二种发音,就会随便读熟悉的一个音,从而走上一字一音这一趋势的轨道。”[6]

教育部已经开始了新世纪的审音,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我们建议尽量减少冷僻的异读词,尽量降低全国人民学习普通话的门槛,这样有利于更快实现国家推广普通话的目标,有利于汉语汉字走向世界,从而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张一舟.从某些多音字的单音化倾向谈起[J].语文建设,1996(10):8-10.

[2]王俊霞,刘云汉.多音字读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汉语学报,2007(1):49-57.

[3]樊矫,孟小影,赵贤德.普通话异读词在大学生中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100-103.

[4]宋国斌.“力能扛鼎”怎么读[J].咬文嚼字,2008(9):11.

[5]牛毓梅.经济原则和结构简约的语用解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9-103.

[6]赵元任.什么是正确的汉语[M]//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单音注音多音字
认识多音字
认识多音字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卫星通信物理层非直扩链路的单音干扰影响解析
单音及部分频带干扰下DSSS系统性能分析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视唱练耳听力训练的方法
你会读多音字吗?
多音字也能出糗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