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科教城园区物质文化的若干思考

2011-03-20 11:10李传刚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科教水体绿化

李传刚

广义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所谓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与人的行动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建筑、服饰、饮食、交通、城市和人类的言行举止等。

一、常州科教城园区概述

常州科教城亦称为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位于武进文教区,远景规划2万亩,学生规模10万人。截至2003年9月,常州科教城已建成65万平方米建筑,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中央环境景观、道路骨架系统和校园初步绿化。常州科教城既是一个以资源共享、集约发展而闻名遐迩的高职教育园区,又是常州市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的最重要平台。作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整体规划和布局,体现了大学传承文化与创新文化的特性,展现了科教城独有的高校文化和园区文化特色。本文谈及的园区物质文化在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承担着环境美化、文化熏陶等重要功能。

二、科教城园区物质文化现有优势

科教城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打破传统的建校模式,突出“城”的理念,校际间没有围墙,在基础设施、场馆等硬件资源上实行统一规划、整体建设,大大节约了土地、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园区的景观建设主要着眼于园林学和生态学的视角,体现江南特有的园林景观和生态环保等文化特色。

(一)园林之城。

园区的景观设计别致典雅,中央的香樟大道,纵贯科教城的东西,中间种植香樟,下面配有绿篱,两边的行道上对称排列着香樟树木,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打造出“十里科技长街”的宏伟壮观。其他的主要干道,包括含笑路、樱花路、玉兰路、银杏路分别规划在每两所院校之间,干道两边绿化设计科学合理,乔木、灌木、绿篱呈现立体搭配。比如玉兰路,乔木采用的是常州市的市树——广玉兰;灌木采用的是紫荆来点缀;绿篱采用的是黄杨来搭配,立体感十分明显。

占地600多亩的公共景观区设计建筑的一个个园林景点,犹如一串串耀眼的珍珠,独具一格、特色鲜明,把整个园区烘托得色彩斑斓、秀美无比;那一条条曲径小溪、一片片园林小区,错落有致,浑如天成。宽阔的水面、漂浮的小桥、摇曳的亲水栈道、晨读的走廊和小栈等,使科教城成为了令人留恋忘返的休闲纳凉的绝佳境地。

(二)生态之城。

常州科教城,这里是绿树的海洋和鸟类的天堂。视野超前的规划理念,营造了花团锦簇、如诗如画、活力四射的自然环境;大气磅礴的整体布局、恢宏壮观的建筑群落和错落有致、占地600多亩的300余种的花草树木构成了和谐协调生态环境,俨然一处天然的氧吧。

三、科教城园区物质文化潜在不足

尽管园区的设计规划科学合理,但由于设计者的个人局限性,以及时间的推移和需求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物质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营造便于大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

在园区香樟大道两边的公共景观区域,设有木凳、长凳等休闲坐椅,给休闲散步的人群带来很多的便利。大学校园主要服务的群体是大学生群体,因此,学习氛围的营造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有必要在整个景区内部合适的位置设计一些圆桌或方桌一类的设施,以便于学生在上面看书、学习。

(二)名人雕塑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名人雕塑集中在一起,有其整体的效果。但是针对性不强,有罗列之感。应该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在名人雕塑集中地之外,在每所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附近,设计一些针对所学专业有密切联系的名人雕塑,效果会更为明显一些。

(三)预留空地荒化严重。

科教城个别高校内部预留有部分空地,出于多种原因,未能进行绿化建设,里面野草丛生,既影响了整体的环境美化,又闲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比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4号公寓北边的空地、10号公寓北边的空地等。对于大学城这块相对宝贵的地段来说,闲置土地实在是很大的浪费。

(四)立体绿化有待开发。

园区内墙体绿化、垂直绿化、房顶绿化有待进一步开发。首先,科教城六所高校的院墙,对内的部分用绿篱遮挡起来,但是有的地方依然用铁栅栏,就此可以在铁栅栏上作点绿化的文章。其次,各个楼宇的外墙面及楼顶都是绿化的忽视点,这些地方的绿化都存有大量的空间。当然,立体绿化,就其难度来讲,要比平面绿化大得多,这需要学校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五)绿化养护质量有待提高。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在绿化行当中,绿化植物的后期养护比起种植还要重要。一旦管理养护不到位,获得的成果也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前功尽弃。比如,当前园区内一些绿地水肥管理不到位,有的缺水缺肥严重,植物长势不旺;有的植物治理不及时,生病现象严重,尤其是杜英树,由于施药不及时,树的枝条和叶子上长满害虫,不仅影响景观效果,而且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因此,园区绿化的后期养护工作不可小觑。

(六)水体治理需要常抓不懈。

由于条件的限制,园区内河水流动性较差,内部水体与外界水体更换不及时,容易出现腐臭现象,尤其是在夏季。同时,园区内设有众多小的水域及水池,由于是不流动的水,水质恶化的现象经常发生。比如名人雕塑群下面的水池,由于是死水,垃圾处理不及时,水体更换周期长等原因,水面发黑发臭的现象时常发生。试想一下,名人站在一汪臭水潭上,那种环境熏陶和美化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四、完善园区物质文化的探讨

所谓景观文化,我认为,是运用各种造景手段营建的景观文化氛围,是用一种景观表现一种地域文化,让步入其中的人能感受到当时当地特色文化的一种景观。因此,园区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应创新校园景观文化理念,凸显“城”的理念,发挥“场”的效应。

(一)坚持“绿色、生态、人文”的校园景观文化设计理念。

园区的六所院校应进一步加强绿色生态型校园的建设。结合自身需要与发展的实际,以植物生态为主,大力度开展校园绿化,丰富校园的树木植物品种。按照乔木、灌木、爬藤植物、地被植物、水生植物;按照花木、果木、观赏树木;按照速生木、用材木、落叶树、常绿树、遮荫效果好等不同的树木品种科学安排,合理种植。并根据园区的土壤条件,有计划地种植四季分明、季相表现明显的植物品种,使其有随季节性的变化欣赏效果;引进一些适合于常州地区驯化生长的植物物种,科学适量搭配;此外,还要注意对地被植物的绿化覆盖与空间绿化覆盖的恰当处理。

(二)拓宽园区景观文化的多元功能。

园区内的景观,不仅要成为学生休闲、放松、娱乐的好去处,而且要开放成为周边群众的天然养生、锻炼的场所。同时可以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一些圆桌、圆凳等方便学生学习的设施,便于学生在闲暇时间进行交流或自学。还可以利用园区优越的景观条件,进一步挖掘园区的旅游文化功能,开发旅游、休闲等功能。这样既有利于达到宣传科教城的效果,提高科教城的知名度,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科教城一日游”旅游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三)空地开发,实现土地增值。

园区内个别院校内部留有大量空地有待开发。实际上,在空白地段,可以种植合适苗木,一方面空地得到了绿化,种植的苗木还可以作为学校将来绿化建设或绿化改造使用,另一方面,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对外出售苗木,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可谓一箭双雕。比如,纺织学院充分利用空地种植蔬菜,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

(四)草坪插播草籽,保持草坪四季常绿。

大学城景观的草坪多选择天堂草,相对来讲,天堂草比较合适做草坪,因为其生命力强,但是在冬季容易枯黄,影响景观效果。因此,可以在冬季适当插播冬季可以生长的草籽,以使冬季草坪依然是一片碧绿,充满生机。比如香樟大道两边的草坪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美化效果。

(五)借助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知识,加强园区植物绿化养护管理。

所有植物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把握这些特征有利于对其实施正确科学的养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植物的后期养护是形成良好景观的重要环节。设计和布置的各种造型的绿化图案,需要经常的人工修剪以控制其形状和高度,同时定期修剪也可以促进植物枝叶生长茂盛、利于通风,减少疾病的产生,对其健康成长十分有利。一般来说,较为湿润的空气土壤和通风的小环境,能保持叶片鲜艳并延长挂叶期,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六)巧用攀援植物,建设立体景观。

建筑外观一般为硬质景观,如果配以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既可以增添绿意,使之富有生机,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又可以有效遮挡阳光,降低建筑物内外温度。垂直绿化可以将具有攀援能力的树种,如扶芳藤、地锦、南蛇藤等栽植于墙面、楼面、廊架等部位,可以增加绿化面积,丰富竖向景观效果,美化学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是拓展绿色空间、提高整体绿化水平、改善校园生态的有效途径。当然,不同的攀援植物适应于不同的场地,较矮的栅栏以及花墙,可以选用小型耐阴观叶攀援植物、稍高的景墙绿化,其攀援植物一般多用具有吸盘的种类,如地锦、五叶地锦、络瓜等。

(七)实现水体流动,提高水体质量。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实现城内景观河道与城外面河道的畅通,使得水体内外能够即使交换,保持水体的流动性,避免死水发臭现象的发生,提高河水水体质量。通过河道内放养有利于清洁水体的植物和鱼类,提高水体的清洁质量。同时,注意园区个别区域水池内水体的及时更换与卫生保洁,放养合适的观赏鱼类和植物,提高园内水体的整体景观效果。

综上所述,园区的物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具有锐意创新的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因此,园区的物质文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科教水体绿化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广元:治理黑臭水体 再还水清岸美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欧盟将禁止八种水体有毒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