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1-03-20 11:10范晓莲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时期民族

范晓莲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柳州 545005)

统一战线理论是对我国统一战线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独创性的统一战线理论。邓小平同志以卓越的智慧和宽广的胸怀,把毛泽东同志的统一战线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时代发展,邓小平爱国统一战线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以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逐步形成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理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发展了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原理有两条:一是无产阶级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同其他革命的阶级、政党和社会力量结成联盟;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在联合其他阶级和政党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我们仍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统一战线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根据我国社会阶级结构和内部关系的重大变化,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空前的广泛性。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样范围就宽了,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可见,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党的总目标、总任务的变化,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在继承毛泽东统战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丰富了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范围、内容和对象。“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扩大了,不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而且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1]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提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根据新时期民主党派的实际状况,指出他们“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2]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批示,中共中央与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反复协商,于1989年12月制定了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个文件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长期合作的纲领性文件和共同行动准则。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法宝。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解决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统一战线作为党的重要法宝的论断,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拥有了强大的力量支持。

(一)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1939年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经过这10多年的调查研究,毛泽东集中了全党的智慧,科学地阐明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基石,强调知识分子是我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邓小平认为,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资产阶级中的“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统一战线已不再是几个阶级的联盟形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统一战线更离不开知识分子。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强调,知识分子也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广开进贤之路,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4]1988年,他又极富远见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一系列论述,深化了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和对知识分子的统战策略,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关心和期望,也是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方针。

(二)强调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能够解决民族问题,提出发展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倡导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政策,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进入新时期以后,邓小平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5]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促进民族关系和谐方面,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方面,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当前世界民族宗教矛盾非常尖锐复杂,而我国在这方面却能保持一个比较团结稳定的局面,这充分说明,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民族问题是成功的。

三、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理论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基本方针和原则。

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其思想来源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61年6月,毛泽东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中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问题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6]1963年,周恩来将我党的对台政策概括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一是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二是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是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一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介石同意后进行;四是双方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毛泽东、周恩来的这些主张,成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邓小平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争取和平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将毛泽东的“一纲四目”发展为“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既坚持了国家主体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社会主义性质,又体现了它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是统一战线坚定的原则性和政策上灵活性高度统一的产物。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我国已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澳门现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一国两制”,尊重历史,尊重实际,也照顾到国际现实,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实行“一国两制”,不仅两个制度之间要长期和平共处,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要长期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台湾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在 “一国两制”的框架内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认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各阶级、阶层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阶层人民最广泛的团结,只有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阶级、阶层、党派和社会集团的性质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才能明确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团结力量,才能组成统一战线的合理结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和创业精神,凝聚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统一战线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新时期应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社会各阶级、阶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三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完全顺应历史的发展,顺应人民的意志,尊重自己的历史,尊重中国的实际和长期积累的经验,与各民族、各阶级和阶层、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等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1]邓小平论统一战线[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4][5][6][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时期民族
我们的民族
清代时期
多元民族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