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互动交流的实践与思考

2011-03-20 11:10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预设课程标准师生

闫 渊

(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江苏 邳州 221321)

随着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推行,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愈加活跃,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使得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全新的气息。然而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理解不深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师生互动交流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现象和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预设化、固定化,缺乏动态的生成教学,教师对学生提出预设之外的问题甚至是创新性问题准备不足、处理不当,这是师生互动交流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所谓“离题太远”或“节外生枝”,不在教师的预设程序之中,教师对此要么有意回避,熟视无睹,要么敷衍了事,匆匆而谈,之后便将课堂教学程序拉回预设的主题。例如在学习“外汇”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分析、讨论并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诸如“什么叫国际结算?”“怎样理解外汇的内涵?”“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还是降了?”“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人民币汇率的升或降对我国经济有什么影响?”,等等。前几个问题显然都在教师预设的程序之内,处理得比较好,但后两个问题却因准备不足令教师措手不及,便以离题太远为由,草草了事便转到其他话题,使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困惑无法解决。长期以来,教师总是按预先设定的方案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自主性学习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某个预设性结论的获得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可以主动地、自由地、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性活动,发现和形成知识或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问题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因此教学过程就演变为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直面问题、共同探索和发现、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面对新的形势,教师只有更多了解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深入地研讨新课程标准,精心准备,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教学相长。百密一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说明,请求学生的谅解,课后及时分析、解决,这种情况学生不仅不会轻视教师,反而会更加尊重和信任我们。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有所谓的 “双向交流”太多太滥,一问到底、以问代讲。一些教师在整堂课内,总是用一些思维含量较低的问题发问不止,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响亮回答代替自己的讲授。表面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中的知识点也都涉及了,但试想一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到底得到多少实质性的提升?例如有一教师讲授经济生活中“股票、债券和保险”一框,整节课教师的提问多达二十七次,学生回答的人次超过三十人。但仔细分析,教师的问题多是“什么是股票?”“什么是债券?”之类的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问题,而真正需要学生认真探究剖析的“股票与债券在功能、性质与偿还方式方面有何异同”“怎样设计合适的理财方案”等深层次的问题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还能给学生多少启迪?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提问,相反提问是必需的,前提是问题问得是否适宜、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更重要的是能否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提问的多寡论,而应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关键要重视问题的设置,使问题的设置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知识结构出发,对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以很好地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易走极端,随意性地肯定或否定,也是师生互动交流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这一原则在平时课堂教学运用中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科学性,语言不能太笼统、随意,以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如一教师在新授“树立正确消费观”时,让学生分析几种消费心理,有的学生在分析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时,没有用辩证的思维分析,教师一概用“好”、“很好”一类的用语进行笼统的评价,整节课类似的表扬达二十多次,特别是对一学生分析攀比心理持肯定态度也习惯性冠之以 “很好”,从而造成科学性错误得不到纠正。一般来说,在课题教学中恰当地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对学生获得成就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有一定作用。但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作用,尤其是不假思索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甚至形成对知识的错误认识。其实表扬的质量比表扬的频率更重要,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回答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对学生的否定、批评用语也要有合理的尺度。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用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站在保护、尊重、激励学生的角度,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地、客观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看待、接受教师的批评或表扬,以便加深对所回答问题的认识,从而也就能真正地发挥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交流中,有些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反应是被动、应机的,这是师生互动交流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许多学生从不主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似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有的学生被要求回答问题后,也吞吞吐吐、不知所云,或者废话连篇,怎么也说不到“点”上去,等等。以上这些现象对于促进师生双方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有百害而无一利,尽管原因很多,但教师在其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有许多事情可做,以便最终能使学生敢讲、会讲、能讲和讲好。要做好这个工作,教师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让学生有话想说,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引起他们积极的思考,激起他们说话的欲望,促进师生知识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其次,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和谐的师生心理关系,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学生对教师的肯定,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配合,开展双边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再次,要让学生有话会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没有知识的储备,就只能望洋兴叹,因此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记忆和运用,特别是能用一些政治理论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问题;最后,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说话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获取知识,让他们有独立思考表达自己见解的时间,把要说的话说好,增强语言表达的信心和成就感,进而形成与老师课堂交流的良好习惯。

从某个方面来说,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流行为,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责任,并在活动中不断调整、改进,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期望相适应,同时也应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期望有所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追求教学方式、交流模式的多样化,避免教学过程形式化、程序化,避免把“对话交流”变成“问答”,提高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师生交流中要特别关注教学过程的流畅和完整;注意改进课堂交流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综合运用纪律控制、目标控制和评价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调整教学双方的互动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以上诸多问题,通过创设多种途径和形式来改进它,就一定能创造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交流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预设课程标准师生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