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看《今日中国》一篇软新闻英译

2011-03-20 11:10马福新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译语适应性原文

马福新

文中所用的两篇译文分别是China Today(《今日中国》)中一篇“Travel to Nantong”(译文1)和学生习译“Peopleto Nantong to listen to the sound of river and appreciate that of the ocean”(译文2)其译者分别是《今日中国》杂志社一位资深译者(译者1)和西北师范大学翻译方向某一研二学生(译者2)。

一、翻译适应选择理论与软新闻翻译

中西方新闻学对软新闻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同意一点:软新闻以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精神、道德等为主;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为目的;讲求轻松、活泼和入情。在文体上表现为: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形象具体、亲切感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方幸福,2002)。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翻译生态环境(即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译者的自觉选择发生在翻译活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出现在翻译转换的各个层次。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所谓“整合适应选择度”,是指译者产生译文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适应”,继而依此、并照顾到其它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总和(胡庚申,2004)。

在翻译软新闻的过程中,译者还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采取不同于硬新闻翻译的、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处理手段。用译入语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创造性地将原文转换成易于读者接受的译文(卢卫中,2002)。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软新闻翻译应用例析

《到南通——听罢江声听海声》是《今日中国》中一篇软新闻报道,共29段,分别从濠河、狼山、圆陀角三处名胜入手,涉及南通的地理风貌、经济文化、历史人文等各个方面。该文的写法接近游记散文,揉进个人心得感受,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句法铺张,注重渲染,综合地介绍了古今名城南通。本文以下将对它的两译文进行翻译适应选择理论视角的对比分析。总的来说,译文1注重文本信息和呼唤功能的结合,采用以交际为主、语义为辅的编译手段;而译文2兼有表达和信息功能,采用以语义翻译为主、交际翻译为辅的直译手段。

(一)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例1:狼山,含着微笑守着长江

译文1:Langshan Mountain

译文2:Mountain Lang——smilingly guarding the Yangtze River

上例的副标题运用比喻、借代、拟人等手段,表现出明显的汉民族特色,翻译时,译者1在适应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译语的语言形式、特别是修辞风格进行了适应性选择,使得译文短小精悍、新颖别致,达到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相比之下,译者2在选择译文时很少考虑译语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特点,起到的交际宣传效果逊色于译文1。

例2:难怪市长丁大卫说,南通既有小桥流水又有大江东去。

译文1:In the words of Mayor Ding Dawei,Nantong has the elegant scenery of southern water towns,as well as the magnificentlandscapesof northern cities.

译文2:No wonder the mayor Ding Davei said that Nantong possess both small bridges flowing water and the great river torrentinghead the East.

不同的译文的读者群,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期待值,China Today的主要读者是有意了解中国但对中国文化并不熟悉的国外朋友,因此,译文1根据编译的原则,避开了英语读者不熟悉的文化信息“小桥流水”、“大江东去”,又形象地展现出了原文的真实意象,将其加工处理成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新闻语言,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相比之下,译文2只是直译原文,因此对原文、译语及译文读者的适应都不够。

(二)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在软新闻英译中,译者对文化维的选择转换不仅要考虑新闻重在传达文化信息的特点,同时也要考虑译语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以及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从而作出适应性的选择。

例3:冒辟疆与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就在水绘园里把爱情浪漫到极致。

译 文 1:Dong Xiaowan,one of the top eight geishas(beautiful women of artistic versatility who were trained from childhood to entertain intellectuals and upper-class people)alongthe Qinhuai River in thevicinity of Jiangsu’s Nanjing.

目前老年人下腹部手术多采用椎管内麻醉方式,相比全身麻醉,其可以提供良好的镇痛作用,且苏醒快,机体影响小,并发症少。椎管内麻醉主要有腰麻和硬膜外两种。腰硬联合麻醉的理念是将腰麻和硬膜外技术联合,前者有麻醉可靠特点,后者有调节灵活特点,取长补短,经小剂量低浓度的局麻药由L2~4椎间进行腰麻起效快,可获得满意和完善肌松效果,而通过硬膜外导管进行局麻药物追加可延长麻醉时间,术后镇痛效果更好[4-5]。

译文2:Dong Xiaowan,oneof thebeauty of Qinhuai

对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编译,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些词汇用直译法很难翻译,在表达它们时,具有选择与适应“双重”身份的译者在对特定、相关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适应与选择过程中,可以灵活地运用直译或直译加解释、意译、套译等翻译方法以优化选择最佳的译文。从上例我们不难看出,译者1有意识地适应原文和源语而作出选择:对秦淮八艳翻译时使用了意译加解释的方法,这方法都符合新闻翻译特点,也符合英文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2对源语和译语的文化信息差异考虑少,所做的选择没有完全适应译语世界,因而在文化信息的传播上不太理想。

例4.狼山千年后才知道,唐朝不仅把历史的印章盖在了山上,还用一抔黄土掩下了一段风流。那就是唐初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骆宾王沉睡在它的怀抱里。

译文1:删译

译文2:Tang Dynasty not only left its imprint on Mountain Langbutalsodissimulateapassangeofromantic matters.

翻译适应选择论下的适应性选择包括选择“译”和“不译”及“如何译”等各个方面。英汉读者文化背景不同,为了有效地提高新闻的信息度并减少文化形象传递的障碍,译者可把适应性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充分体现。上例中,译文1完全省去了关于狼山名人骆宾王的信息。笔者认为,这里的选择没能完全地按照新闻编译原则传达主要信息,对原文的适应不足;而译文2也省去了关于狼山人文的主要信息,对原文和译语的适应考虑都嫌不够。原文这一段主要介绍狼山的人文影响:“是一座宗教名山,更是一座人文名山”,骆宾王及其墓地是原文的主要信息。一般的英语读者不一定熟悉骆宾王,但对他的诗《鹅》不会太陌生,因此,介绍狼山人文就要提到骆宾王,提到骆宾王就不能不提他的名诗,但这首诗本身又不是主要信息,没必要完全翻译,故笔者将这句话试编译为译文3:The mountain is also famousfor thecemetery of Luo Binwang,whowasathenfamous poetin Chinaand wrotethe now household poem Geese when he was seven,showing the poet’s peerless literary talent and hishappychildhood.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其“整合适应选择度”也受到受试的高度认同。

(三)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也即,译文是否从交际维适应变化了的交际情境。

例5.其实一个病中之人能美到几分,然而张謇却日日守候在身边,一笔笔记录了沈寿口述的《雪宦绣谱》,就在张謇的印书局出版,视为当今瑰宝。

译文1:删译

译文2:In fact,cann’t an ill person be beautiful?However,Zhang Jian attended her day and night,recording the Xue Huan Embroidered Method in detail,which was narrated orally by Shen Tao and published in Zhang Jian’s Press.Now,weconsidered thisbook asour national treasure.

译文1对该例原文选择了完全删译,把握了原文的特征,又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译入语特征和读者接受心理,避免了西方读者不熟悉且显得冗杂的信息,符合新闻编译原则,完成原文的交际功能,所做出的“适应选择整合度”比较高。译文2对原文信息没有选择取舍,对译语的适应一般,起到的交际效果不很理想。但笔者认为,既然原文上段在交代沈寿刺绣的精湛技艺及其影响,对她的著名作品《雪宦绣谱》不作介绍,对原文在交际维的适应有所不足,而且前文已经介绍了张謇,这里译出来也能被读者顺利接受,将其译成:Her Book on the Art of Embroidery,put down and published by her lover Zhang Jian while she was sick in bed,is cherished even today.以达到更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必须说明,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下对译文的适应选择主要是从语言、文化、交际等维度的选择,而且很多时候多个纬度、多个层次的选择同时进行,无法截然分清。如对句子“一旦登上山顶,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水天一色茫茫入海,有一种天地洪荒初开的感觉,人如蚁山耸天,忘却了脚下的山海拨仅有一百多米,仿佛登到了月亮上星星上……”翻译时,译者1考虑了一般英语读者的汉语文化基础背景及其接受习惯,从文化维、交际维作出了适应性的选择转换。将“大江东去百舸争流”处理成“The Yangtze River rusheseastward belowyour feet,and boat sails dottheriver and theseabeyond.”直观,到位。 将“仿佛登到了月亮上星星上……”译成“you feel like you are standing on theedgeof theworld.”是从中西方思维定势的不同出发作出的适应性选择,较多地考虑了译语特点,到达很高的“适应选择整合度”。而译文2采取了“直译”,对译语的适应转换做得不够,所取得的交际效果也欠佳。

四、结语

“翻译适应选择论”从全新的角度阐释了翻译及其本质和过程,突出了“译者为中心”,为翻译实践扩展了空间。从该理论的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译者的一种被翻译生态环境因素所左右的选择活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进行的选择发生在翻译活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出现在翻译转换的各个层次。在软新闻翻译中,译者对原文和译语及译文读者兼顾适应作出选择,产生的译文才会产生更高的交际效果。“适应选择整合度”最高的译文也是最佳的译文,读者不同,产生的译文质量也不同,因此“翻译适应选择论”对软新闻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方幸福.编译在软新闻汉译英中的应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6):64-67.

[2]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刘其中.汉英新闻编译[M].北京:清华大学,2009.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C].湖北教版,2004.

猜你喜欢
译语适应性原文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