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起舞”,在哪“弄清影”——《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诗词有效性教学的探讨

2011-03-20 15:23王爵华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应试东坡新课程标准

王爵华

(广州市第33中学,广东 广州 510235)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第四首选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咏中秋的杰作,脍炙人口,如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三十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1]注者众多。如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词)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后来诸家注者,往往根据李白《月下独酌》诗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去注“起舞”,教材没注是谁在“起舞”,只注“弄清影”为“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注“何似”为“哪里比得上”。

按教材注者的意思,“起舞”的自然是苏轼,“弄清影”是在月光下,但问题是,为什么“苏轼起舞,在月光下摆出各种舞姿”却“哪里比得上在人间”?那么,究竟是谁在“起舞”,在哪“弄清影”呢?我们先看看此词具体的写作时间和地点。

此词小序说写于“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此时41岁,知密州。查《苏轼年谱》:“八月十五日,饮超然台上,和孔宗翰(周翰)题诗,时宗翰乞密,赋《水调歌头》,兼怀弟辙。”[2]可知此词确写于超然台,而“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超然台成)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3]可知“超然台”三字由苏辙命名,苏轼登台,作诗填词,正好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怀念子由,但找不到苏轼“起舞”的记述,按苏轼在《超然台记》上的说法是“饮”而非“舞”,更难找到“在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的依据来。

其次,找注家探个究竟。

据教材出处 《东坡乐府笺》的龙榆生引宋人傅干注“不胜寒”三字来看,傅干是用《明皇杂录》中的“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上游月宫,将行,请上衣裘而往。及至月宫,寒凛特异,上不能禁。静能出丹二粒进,上服之,乃止。”[4]同在“八月十五夜”,与“月相关”,此注历来注家皆无异义,但“弄清影”龙榆生却缺笺。查西北大学教授薛瑞生《东坡编年笺证》,薛教授是同意用《明皇杂录》中的故事去笺注“不胜寒”三字的,但他同时用《龙城录》中开元六年唐玄宗“想素娥风中飞舞袖被,编律成音,制成《霓裳羽衣》舞曲”的故事去注“起舞弄清影”,断定“实则此句乃谓月中素娥起舞弄清影也”。[5]博学的东坡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不是拘泥于一家,而是采百家为我所用,所以,只用李白的《月下独酌》去笺注此词是不够准确的,正如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论苏试时所说:“坡公熟于庄、列诸子及汉魏、晋唐诸史,故随所遇,辄有典故以供其援引,此非临时检书者所能办也。”[6]因此,我们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作词的具体时间、地点、再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作具体的推敲,才可能得出合情合理的结论。所以,教材对“弄清影”所作的“注”不够准确,按此注去解读此词,使语义不清,语脉阻梗,诗意不明。

故是“素娥”在“起舞”,“在月宫上”“弄清影”。结合全词意境,联系“何似在人间”去细读:素娥在月宫上摆弄出各种曼妙的舞姿,但终因寒冷寂寞,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因有兄弟之情彼此牵挂着)而显得温暖动人。上阕问月,既化用诗句,又暗用典故,下阕转到人间,将旷达的情怀与深邃的哲理情趣结合起来,才成就了这首名作不朽的艺术价值。

由此去探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诗词有效性教学的问题。在新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诗词教学的观念有所转变,一讲到底的做法有所改变。但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一些问题还是不断出现,据笔者在不同场合所听的课来看,目前初中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1.重应试,轻素养。

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诗词仅仅是学生用来应试的工具。教师过多强调哪些诗词是考试的重点,能背诵会默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学生一味死记,应试完毕,诗词忘光,费时多,效果微。

2.形式多,诵读少。

图片展示,角色表演,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花样百出,但更多的是陷入到为形式而形式,教师缺乏必要的诵读指导,更缺少个人结合诗词内容所得出的情感体验的演绎。貌似多样的形式难以掩盖诗词内容传授的苍白。中国传统的声情色并茂的“诵读法”在诗词教学中变味甚至缺失。

3.概念滥,诗味缺。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用“意境”“用典”等概念肢解诗词,导致学生视诗词学习为畏途。诗词中饱含的人文素养、诗人高尚的人格操守、跨越时代的审美享受、无穷的“诗味”,教师体会不了,学生更无法体验。

笔者认为,下列途径是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方法。

1.教师必须转变诗词教学的观念,提高研读诗词的能力

诗词不只是学生用来应试的工具,更应该是学生的“两个底子——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7]只有学生打好这“两个底子”,真正影响学生一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形成。而教师研读诗词必须有“独立之精神”,也就是说,只有深入去研读,敢于善于质疑解疑,不迷信注解教参,使诗词化成教师血脉中的生机,学生学起诗词来,才会感受到其中的美与趣,诚如英国著名学者约翰·亨利·纽曼所说:“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学而知之,可是细节、色彩、口吻、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脉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要从师长那里把握,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8]

2.研读《新课程标准》,梳理出恰当的施教目标和合理的培养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初中的诗词教学有这样的表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方法是“诵读”,途径是“积累、感悟和运用”,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要将诗词的节奏、音韵、情感传达出来,教师要会诵读,才有可能教会学生诵读;教师首先要感动,才有可能感动学生。仍以上文东坡词为例,只有深入去了解、研究东坡的坎坷际遇及其伟大人格,才有可能被此词感动,只有感动了教育者的作品,才能打动被教育者。

3.正确处理好应试与素养的关系。

“应试”只是手段,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目的,“应试”是末,素养是本,舍素养重应试是舍本逐末、涸泽而渔的做法。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9]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诗词正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科学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之一。只有素养得到落实,应试能力才可能提高。初中诗词的有效性教学,应该表现在素养的提高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和谐统一上。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该是文化的复兴,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我们应该站在振兴民族的高度,去研读我们的传统文化,去进行有效的诗词教学。

[1][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21.

[2]孔凡礼撰.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上):337.

[3]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3,(1):351.

[4]龙榆生校笺.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97.

[5]薛瑞生笺证.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9,(1):164.

[6][清]赵翼.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1):59.

[7]潘新和.立言以立人——钱理群语文教育观摭议.语文学习,2009,3.

[8]杨自伍编译.教育:让人成为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20.

[9]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3.

猜你喜欢
应试东坡新课程标准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