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当家,课堂更轻松——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2011-03-20 15:23李纪燕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主问题刘兰芝媳妇

李纪燕

(莒县第二中学,山东 莒县 27650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重要方法。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是存在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问得茫无边际,问得无穷无尽,也问“走”了学生的兴趣。

如何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我认为,关键在于“主问题”的设计,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所以,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串起教与学的几个活动板块,避免零碎的、肤浅的繁杂提问,让课堂显得更从容、更清晰,也更轻松。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设计主问题。

1.既然主问题着眼于带动学生对课文整体解读,那么我们可以从文本中凸显的主要矛盾入手设计 “主问题”,这样既可以对课堂的活动和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牵引力,又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雷雨》一文,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戏剧,涉及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情感、戏剧中的潜台词等诸多的内容,在教学时我设计一个主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诚的还是虚伪的?这一问题提出来之后,立即引发学生的争论,随后,我让各执一词的学生在剧本的字里行间找依据,周朴园是如何对待“死去”和“活着”的鲁侍萍的,看人物的表情,品人物的语言,体味里面蕴含的潜台词。这样对文本的再三品读中,读出语言的形象性,学生逐渐进入情境,深切体味到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块,从而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

再如,在教授《祝福》一文的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认为呢?在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讨论解读后,小说的构架清晰地显露出来: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她的一生注定是没有春天的一生,而结局的巨大反差使学生真正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感受到悲剧独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样,学生在不停的讨论中,对人物有了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2.主问题要贯穿课堂始终,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深层次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所以主问题的设计要有总领性,引发的每一个子问题都能构成课堂上的一个教学活动板块,让学生在逐步引导中如剥茧一样明白问题的实质。

如教学《贝多芬百年祭》时我这样设计主问题:①俗话说“文如其人”,我们也可以说“乐如其人”,从文中看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震撼力?他又有怎样的人格魅力?②请你结合你的理解为贝多芬做一个人物速写。③假如你站在贝多芬的墓前,请你为他写一段哀悼词,表达对他的崇敬和哀思。这样引领学生抓住文章的整体思想,领悟文章中的高超的语言、技巧,从而提高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3.主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开放性。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只有针对文本提出能开拓思维空间的开放性问题,问题有参与性、趣味性和探索性,有较强的思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学生才能更充分地进行读、说、思等活动,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体。

比如,《孔雀东南飞》,由于篇幅较长,被认为是公认的“长诗”,很难很好地教授,所以,我找准突破口,提出一个“以一当十”的主问题:刘兰芝到底是一个好媳妇,还是坏媳妇?

(1)学生发言。有的说刘兰芝是个好媳妇,她勤快、美丽、对爱情忠贞;有的说刘兰芝是个坏媳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的说……通过这个问题,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了文本。

(2)教师调控。组织几种见解,重点讨论这几种见解(这样可以避免讨论漫无边际)。

第一种,好媳妇:孝敬婆婆,勤劳善良,聪慧美丽,对爱情忠贞。

第二种,坏媳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太过自主。

第三种,折中意见,认为她“不好也不坏”。

此时,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研读,而我也不闲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放任自流,而是有效调控,让讨论朝纵深处发展。

(3)引导学生探究:如果刘兰芝不是一个坏媳妇,婆婆为什么要儿子休妻?这样,逐渐深入,让学生分析婆媳之间的矛盾,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造成悲剧的原因,使得学生既深入了文本,又提高了思考的能力。

4.“主问题”设计要解决好几个问题。“主问题”设计对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用目标引领问题设计。目标是所有教学行为的前提,教师的备课,主要精力还应放在目标的设定上,用目标来解决问题的设计。所以,“主问题”的提炼和概括,关键还要看目标。比如《荷塘月色》是一篇老课文,教者如麻,经验颇多。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很容易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针对本单元的目标——揣摩语言,体味情感,我在教学中提出了两个“主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

①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精彩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②找出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用线段依次连接这些地点;并且选用合适的词语分别描述作者在不同地点的情绪。

这两个问题正好符合单元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以及情景交融的方法”,让学生既简洁又全面地把握课文。

(2)处理好问题与学生的关系。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学习能力是制定“主问题”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问题难度过高、过低或过宽,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技能单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导读课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阅读《荷塘风起》,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这个问题有层次,难度适中,适合学生分小组讨论、整合,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内容的取舍。一篇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有人说,给他一篇《荷塘月色》,他能讲一个月。因此,教学内容的取舍是教学有效的重要前提,也是“主问题”设计前必须考虑清楚的。比如《离骚》,可讲的内容就很多,背景、作者、诗歌源流、诗歌内容、诗歌艺术、文言知识等,讲上一个星期不在话下。我在教学时提出了“屈原为什么要投河自尽”的主问题,让学生重点理解诗歌中屈原所流露出的“出身高贵、才德高举、抱负高远”的情感,体会他“举世皆醉我独醒”的苦恼,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而清晰。

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疑点,进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去解答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追求高效益,而实现高效益,“主问题”的设计就是一个不错的构想,它可以让课堂不显得支离破碎,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的思考,使课堂有舒展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充分就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思,而不是像赶场似的匆匆忙忙讲完,导致学生的感悟像是蜻蜓点水。总之,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中有效地学习,使课堂更为轻松,也更有成效。

猜你喜欢
主问题刘兰芝媳妇
也谈刘兰芝被休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死因探究
泪写《孔雀东南飞》
娶个媳妇过大年
一直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