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缺失及调适策略

2011-03-20 15:23严苏凤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单亲家庭子女

严苏凤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日趋剧烈,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组成社会细胞的家庭不可避免地发生着结构上的变化,单亲家庭的数量逐年上升。在家庭危机中受伤最深、感受最敏感的莫过于孩子。如果父母处理不好家庭危机,就会使孩子丧失对家庭的信任与依赖,甚至在心理上产生偏差,行为上出现失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针对这一群体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教育的角度对这些单亲家庭中的子女提出合理的建议,引导其产生偏差的心理重新步入正轨,并呼吁社会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

一、单亲家庭的特殊性

单亲家庭是指儿童只跟随父母其中一方生活,另一方亡故,或因离异等原因而几乎完全放弃了对儿童的监护和抚养义务的家庭。与完整家庭相比,单亲家庭在家庭关系、家庭性别角色、家庭经济来源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关系失调。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是孩子最初摄取男女性别角色、社会角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环境基础。对于单亲家庭来说,由于家庭破裂,父母亲不可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因此,造成孩子男女性别角色定位不明确、社交能力差等问题。

2.人格基础不牢。

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而且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对于单亲家庭的子女而言,其所受教育已经先天“贫血”,加上家庭变故造成的心理上的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极易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失常。

3.消极的自我暗示。

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在学校这个同龄人关系网中会出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常常提醒自己特殊的家庭遭遇,以致产生自卑感与孤僻失落感。

4.经济来源单一。家庭中经济来源由原来的父母亲共同承担实际上变为父母亲中一方来承担,常常使监护人感到沉重的负担。这样在孩子的教育支出方面,也会受到一部分影响。

二、单亲家庭子女常见的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子女是一个脆弱的社会群体,部分家庭环境的剥夺、家庭性别角色的缺失、不良的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失调等因素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会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1],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自卑感和缺乏信任感。

由于家庭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性格上会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自我封闭型,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深处对家庭依恋却不愿意被人察觉,走向孤僻与封闭;另一种是过分张扬型,内心充斥着对家庭现实的不满,又无力改变现实,情感上的需要无法从家庭中得到满足,与外界交流的时候表现得过分夸张,如大声说笑,缺乏自制,与同学争吵、打闹,等等。无论是以上哪种类型的人,心里都充斥着对家庭、对个人、对前途的忧虑和自卑。长此下去,他们的人格得不到健全的发展,还影响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2.心境多变,感情脆弱。

家庭的裂变在孩子年幼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离异式的单亲家庭中真正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的是父母离异之前的“家庭战火”。孩子目睹了父母亲激烈的争吵、打闹,亲身感受到了父母亲的关系由相亲相爱变为反目成仇。在经历家庭变故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境也随着家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他们的心里充斥着不安全感,觉得自己孤独无助、感情脆弱。

本文中的好学生和差学生仅仅就其词汇知识水平而言。限于篇幅,表3仅列出好学生和差学生有较大差异的几个词汇学习策略。从表3可以看出,好学生和差学生相比,能更好地利用单词的发音规则来记忆单词;更多的差学生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词汇;更多的好学生能利用词汇练习来学习和运用词汇;在运用上下文来学习词汇方面,好学生做得更好;在联想、搭配方面,好学生的比例都高于差学生,这说明了好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已经不是学习单一的单词,而是将范围扩大到词串、词块及词群上。在笔记、查字典及分类策略上,好学生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差学生,这说明了好学生比差学生更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来学习词汇。

3.心理偏位,放任对抗。

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一些心理偏位。既然父母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只能靠自己来寻求快乐了。于是他们就到家庭以外去寻求慰藉,经常进网吧、歌舞厅等场所。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秩序等。

4.敏感多疑,嫉妒对立。

单亲家庭孩子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显得更突出一些。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对比,有多疑、嫉妒心理特征的比后者高约3%。表现为对别人的议论、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猜疑老师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由此给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困难。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

三、单亲家庭子女人格调适的策略

1.家庭方面。

影响孩子情绪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父母的离异,而是成长的家庭气氛。家庭是孩子生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孩子获取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源泉,更是孩子心灵的避风港[2]。帮助单亲家庭孩子走出心理困境,家庭的作用毋庸置疑。

第一,单亲家长要调整好自身的心态,正确面对家庭破碎这一事实,这样才能引导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孩子问及家庭情况时,应如实向孩子解释家庭破碎的原因,不要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让孩子接受健全的婚姻观念。

第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创造机会让孩子当家作主。溺爱孩子是单亲家庭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单亲家庭应该克服这种心理,在孩子的生活上不要一味地包办,要让孩子自己独立和坚强起来。比如,让孩子在家长工作忙碌的时间学会自己承担家务,与孩子共同计划生活的费用和家中的开支,等等,让孩子树立起管理自身的意识。

第三,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一些生活中的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如看到别的孩子与父母共同去玩耍时就会自我感伤,家长应及时与孩子谈心,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看到生活中的闪光面,重拾自信。

第四,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家长应多鼓励孩子交朋友,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尽量避免孩子一个人独处。创造机会让孩子和伙伴在一起,如让孩子和同学共同参加活动,一起完成家庭作业,等等。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了,许多的心理问题也就解决了。他们感觉到自己身边还有伙伴的支持与陪伴,自己并不孤单,才能慢慢地对周围的世界敞开自己的心扉,快乐地面对每一天。

第五,利用亲情弥补性别角色缺失的遗憾。家长应该知道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要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觉到父母之爱。并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

2.学校方面。

首先,提高教师素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引导者,是关键,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洞察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性、情绪变化和发展水平,能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其次,尊重学生的自尊,增强信心。教师应该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尽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进行表扬和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教师要理解他们自卑又自尊的心理,经常和他们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然后鼓励他们要面对现实,自强不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可以鼓励他们担当各种班级事务角色,为他们多创造自我实现自我激励的机会,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再次,用爱创造奇迹。“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神奇的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要注意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加强心理辅导。要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必须重视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心理沙龙、心理咨询等,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情绪疏导。

3.社会方面。

(1)社会要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的发展问题,并通过设立相关机构对单亲家庭进行生活物质上的帮助。

(2)社会舆论应积极宣扬和提倡家庭道德规范,增强家庭成员中夫妻双方的责任感,对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作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3)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体系,核心是单亲家庭子女,将三者的力量联合起来,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一个全面和谐的发展环境。

单亲家庭子女同其他的孩子一样,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和祖国的明天,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虽然和完整家庭的环境相比处于劣势,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各种手段来弥补这种家庭环境带来的种种心理缺憾。只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单亲家庭的子女也能像完整家庭的子女一样,智力得到充分的开发,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员丽萍.论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培养[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4):59-64.

[2]刘建勋,黄建军,毛富强.父母离异子女精神卫生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46-847.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单亲家庭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
中国儿童性别角色观念及其性别差异研究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