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

2011-03-20 15:23谢小葵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耐受力挫折心理

谢小葵

(江西省遂川中学,江西 遂川 343900)

塑造学生坚毅的人格,使他们成为在学习上、生活中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大家的责任,因为它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正确认真地加强挫折教育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高中学生正处于纯真与成熟的分界阶段,这一阶段其心理往往处于矛盾之中,这样的矛盾心理不仅给他们在校的学习,而且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利因素。据统计,每年都有太多的学生由于心理抗压力差而产生冲动的举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形成进取的人格呢?下面是我的见解。

一、挫折教育尤为重要

挫折,俗话说就是“碰钉子”。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挫折,但是有挫折是正常的,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坎坷,就像晴朗的天空会出现乌云、美丽的草原会跑来狼群、平静的海面会掀起巨浪一样。挫折是人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可避免性;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它又是可以控制的;挫折是一所学校,能教人们学会生活。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正如《真心英雄》这首歌里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由此可见,要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而这样的挫折教育应该从小教起,从家庭——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开始教起。

二、自信是成功的摇篮

自信就是信任自己,就是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自信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生命的灵魂,是一种无敌的精神力量,而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心理品质。剖析自信,就是指相信自己可以实现理想,从而树立远大志向;相信自己能取得成功,从而培养踏实的态度;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从而保持乐观的情绪;相信自己可以改正错误,从而具有进取的精神。有了自信才能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勇于拚搏,才能不骄、不躁、不馁。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自信和勤奋是人取得好成绩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学生长大成才的重要心理品质,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具有这两个重要因素。个人的成长也需要这种自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有这种自信就更为重要。

可见具备自信的心理是做人与成才的基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从小就打好这一基础。教师保护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怎样保护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既然自信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未来人才的必备条件,所以教师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保护自信心、培养自信心的实践中,要十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优势、劣势、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学生情况的教育方法。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这就是尊重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人,只有当他正确认识自己,才会虚心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这样做学生才会把握不断进取的主动权,产生自信的内驱力。

家长也应承担自身的责任。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对自己的子女总是不满意,希望他们更好。但好是一个过程,家长不能把这样的过程简单看成一次考试的成绩,要肯定他们的进步,不断鼓励,只有孩子有自信了,才能越来越好,否则,只会自甘堕落。

三、意志、耐力是不可忽略的成功要素

一个学生如果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矢志不移的恒心和乐观自信的精神,那么他的抗挫折的能力就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就强。像张海迪、桑兰,因为她们都有积极健全的心理,所以能够身残志更坚。从这个角度上讲,培养一个学生具有积极健全的心理比锻炼他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重要。

所谓耐受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积极的心理耐受力源于个体的心理韧性。所谓心理韧性是指个体认准一个目标并长期坚持向这一目标努力。在此过程中,做事不虎头蛇尾,不半途而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某一学生心理耐受力的高低关系到他将来的成就的高低,某一民族心理耐受力的强弱则关系到它未来的兴衰。那么学生的心理耐受力是从哪里获得的呢?答案只有一个,即只能从挫折中来,在挫折的磨炼中造就学生坚强的性格,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耐受力。有人曾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中间有50%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爱迪生曾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任何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因此,在孩子的童年,父母带给孩子的不应该仅仅是关爱,还有锻炼,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处理问题,造就他们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独立的能力,也就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四、创造学生抗挫折能力发展的氛围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学生所遭受的挫折应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自然来临的,而不是教师预设故意施加的。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挫折的数量和强度。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挫折能使学生增加知识才干,培养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超出一定数量、突破一定强度的挫折,教师就要积极介入,因势利导,以增强受挫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耐受性来说,决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学生心理的承受度。同时,挫折的实施还应有一个内在的程序,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设置挫折的程度和频率。

有意识地让学生完成某些艰苦的项目,亲身经受挫折的考验。比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可以推出“中国青年共青团行动——生存与发展行动计划”,把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共青团的主要任务。倡导学生不要做“笼中鸟”,而要学做翱翔蓝天的雄鹰;不要做“温室的花朵”,而要学做野外的松柏。这样,以吃“苦”为核心内容的各种夏令营就会应运而生。这些方式有助于他们意志的磨炼,但是更持久、有效的方式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进行。比如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教师有意识地提醒父母让孩子分担一点家庭生活的忧愁,在孩子面前谈论一些令父母忧愁的事:柴米油盐的艰难、事业上的烦恼等。让孩子懂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同时使其认识到学习上的挫折也是可以战胜的。把学习中的挫折看成是一个个堡垒,攻破它们,品尝胜利的快乐。

在家里,父母也不能仅仅考虑孩子的学习或是对孩子的爱而剥夺了他们做事的权利,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挫折是暂时的,也是永远的,培养抗挫折能力应该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都认为,人们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生的健全心理,特别是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在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与挫折困难作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同样重要,要“先成人,后成才”。

猜你喜欢
耐受力挫折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挫折使我更坚强
心理感受
心理干预对孕妇早孕反应的能力和耐受力影响分析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模拟深埋条件下复合性冲击伤生命耐受力与伤情特点研究——重要脏器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
模拟深埋条件下复合性冲击伤生命耐受力与伤情特点研究——生命耐受力和血气分析
动态血气分析对评估胸外科手术患者耐受力的探讨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