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才有对人的教育

2011-03-20 15:23金蓓蕾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同学语文教育

金蓓蕾

(苏州市振华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毋庸置疑,迄今为止,所有教育旨趣都是在努力使人的可能得以实现和扩大。从卢梭的培养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人”到洛克的追求造就风度优雅的“绅士”;从赫尔巴特的塑造道德的“完人”到杜威的培育“生长的人”,直至今天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无不如此。但是,怎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呢?教育的根本是什么呢?郑杰老师曾在《认识人,才有对人的教育》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但当真正与教学实际结合时,我才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从书中获得启示

《认识人,才有对人的教育》出自《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郑老师从中国学校的变迁说起,向读者讲述了他对学校职能、教育职能转变的看法。“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观念的现代化、人思想的现代化。”当对与人有关的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这样的高度,那就真正标志着现代化的到来。教育现代化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对学校的认识。郑老师说:“学校应该是区别于政府机关、监狱、医院、军队、工厂、殡仪馆的地方”,“要像秋天里的树林,树林里有鸟,还有微风,天气也很爽朗”。要让学生有如沐春风般的舒适感觉。

在对待教育的态度上,郑老师认为:“对人的认识决定我们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式。”如果教师对学生说教,那从深层次中,学生只是教师教学的附属品。而相反,如果教师尊重学生,那在深层次中,教师才真正把他们看作了活泼的生命。因此,郑老师发出了:“认识人,才有对人的教育”的呼喊。而郑老师的“认识人”在我看来有“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两层意思。

二、由启示指导教学实践

1.认识自己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以此得到“自知”。因此,一个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首先要以认识自己为基础。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尤其是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在工作中尽量避免这些弱点、缺点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的教学经验不足,对学科重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因此,在了解到自己的不足的情况下,我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多听他们的课,看看他们把教学重点放在哪里、课堂中如何将知识点落实。

又比如我深知自己的性格比较急躁,曾经有一次批评未交作业的同学时,语气比较重,认为他是故意不交作业。事后,自觉处理得不是很妥当,于是再次与学生和家长沟通,才知道:学生因作业较多,前一晚未能将作业全部完成,早晨起床后也未能补完。之后,我与学生就学习效率问题进行了长谈,之后,该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过作业拖拉现象。现在想来,当想要批评学生的时候,就应该反问自己:“是不是我太急躁了,还没有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以此来避免误解,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与学生和谐沟通,更好地去认识学生、鉴别学生、教育学生。

2.认识学生

任何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因此,教育要帮助个人完成自我认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者,这就涉及个体怎样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既不能夸大自己,又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个体对自我的认同问题。教师在完成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自信点。学生只有完成了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的了解,才能更加积极、有效地学习,展开自己的生活。

有一位学生家长向我诉苦:“老师,我的孩子看上去学习挺用功的,但是语文成绩总是没法提高,怎么办?”于是我开始对这名同学进行观察,发现他的根本问题在于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位同学有两大制约语文学习的不足:口齿不清和书写缓慢。由于从小没有纠正,这位同学的平舌音和卷舌音不分,着急时还会出现轻微的口吃现象,因此平时说话会被其他同学模仿嘲笑,所以他不太喜欢开口交流。另外,平时写字时,这位同学为了力求每个字写清楚,经常会在写完后再回笔,因此书写既慢又不美观,还经常会被误判错别字,上课记笔记总是跟不上。语文学习是需要交流表达和适当记录练习的,久而久之,他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降低了。但是,这名同学特别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这会让他提高学习动力和信心。看到了这些,我立刻和这位同学进行了沟通,鼓励他改正坏习惯。上课时经常请他回答问题,让他迎难而上。只要他能稍微答到点,就当着全班面表扬他。渐渐地,他不再被同学们笑话了,平时的作业书写也越来越好。而且,上课时,这位同学经常会举手回答问题。家长也反映,这位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致是越来越浓了。

教育是心对心的交流、灵魂对灵魂的对话。教师如果对学生不了解,不清楚他们的脾气、喜好,又从何谈起对学生的教育呢?教育是深层次的接触,很难想象两个在内心无法达成沟通和共鸣的人,能在思想上产生“火花”。人本主义者认为:“要使人完善,必须通过教育。而对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们普遍认识人,认识人的价值——既尊重人的肉体,也尊重人的思想。”教师必须认识学生,认识到学生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人的教育。

三、在曲折实践中的前行

认识了自己和学生,使教育的价值能够真正的实现,每个教师都想成为这样的人,但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教师都做不到呢?这并不是教师主观的意愿,而是有着很多无奈。

1.现实情况导致许多教师无力“认识人”

“认识自己”本就实属不易,“认识他人”更是“难于上青天”。而许多现实情况又使得教师在“认识人”的过程中出现了缺失。

(1)教师工作和角色的内在压力使教师陷入迷茫。从传统到现代,教师都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却承担着社会所赋予的多种角色。社会把学生所受的教育简单化为在学校进行、由学校负责。而家庭对学生的较高期望,使教师成为诸多学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中被指责的对象。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使教师面临着多元价值观选择的困惑,教师的矛盾、抑郁、焦虑情绪突出,自卑心较强等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明显。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角色期待呈现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取向,使教师成为美德的化身,被赋予多种超过其职责范围的不当要求甚至是苛求,职业被笼罩在神圣的光环下,忽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存在和应有的需求和定位,忽视“教师”这一普通职业的有限能力,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社会、学校、家长都对教师有着很大的期望,在这重压之下,作为普通人的教师有些无力承担。

(2)考试世界的无情使教师压力重重。我国的科举考试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虽然已经取消一百多年了,但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仍顽固地存在着。从科举考试到现在的高考,考试只是从一种形式变成了另一种形式。考试本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某种社会平等的工具,但也在制造着更多新的社会不平等。考试本身并无错,关键是社会把考试的功能与作用片面地夸大,以至于走向极端。虽然一直在贯彻和提倡素质教育,但考试分数被人们誉为学生的命根子,学生为分数而拼搏,成为考试的机器。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和诱惑下,学生的其他诉求都在“还不是为了你好”的口号下被压抑、被忽视,甚至被谴责、被惩罚。家长向教师要分数,校长向教师要升学率,教师在群体中要争面子等,都离不开考试这一衡量工具。学生和教师被夹在升学率与减负之间、应试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口号之间、社会和媒体的压力与指责之间,甚至自责之间。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力分身,只得把全部精力放到了考试中去了,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对自己、对学生最本质的认识,将关注的目光只落到了分数上去了。

(3)学生本身情况的千差万别导致教师认识过程的不易。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全家的中心。因此,这些学生往往比较容易以个人为中心,讲究独特性,常常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外人是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的。而家庭情况的差别和性格的差异,又导致了教师在认识学生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很多家长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法真正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不能将学生的动态及时传达给教师,所以教师想要真正认识学生,了解每一个人的特点,是非常困难的。

2.道路的曲折无法阻挡前进的脚步

尽管教师在“认识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对于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定会让那些优秀的教师从这些困境中走出来。虽然外部环境的改变不是靠几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考试制度也需要通过时间来慢慢改善,但是,教师们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有一把“金钥匙”能够帮助教师们开启“认识人”的大门,那就是“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只有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信任的桥梁,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些性格内向、单亲家庭、特殊情况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关注,对他们付出更多的爱,用自己的爱完成教育。

“爱”是最好的武器,“爱”是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过程中最重要的内驱力。

“爱自己”可以让教师获得生活的满足感,享受到生活的美妙之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能指望他去爱别人呢?教师们要爱自己,爱家庭,爱工作,爱生活,爱属于自己的一切。“爱学生”是教师“爱自己”的延续。教师在“爱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学生则在“爱”的享受中完成了教育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教育的目的。“爱”是最好的燃料,它让人们从这“爱”中获得人生的动力。

拥有了“爱”,教师能够将全部的热情和动力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中,贯彻到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去影响每一个学生;拥有了“爱”,教师能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霾;拥有了“爱”,教师能体会到教育事业所带给自己的那份荣誉感和幸福感,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人生的乐趣。只有拥有了“爱”,教师才能真正地去认识人,才能实现对人的教育。

“爱像阳光一样,给万物诸如生命并教化人们如何生活”。让每个人都爱自己、爱他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相信在未来,每个教师都能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真正达成“对人的教育”。

猜你喜欢
同学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