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真正打好“合作”这张牌

2011-03-20 15:23石启艳高洪波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合作成员意识

石启艳 高洪波

(邳州市戴庄中学,江苏 邳州 221300)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们认真地按照“课标”精神实施教学,使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合作”有余、“自主”不足、“探究”欠缺的现象常有发生,甚至有人高呼:没有合作学习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于是,合作学习成了每堂课必备的“拿手菜”,成了当今课堂的“普及模式”。尽管如此,我们还要重新审视合作学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便找出应对之策,更好地使合作学习向良性互动、高效的方向发展。

一、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课堂合作形式、方法不佳。

小组合作人数过多或过少,随意地分组或座位形式不合理,这样的合作学习是不科学的,其结果势必造成组与组之间的不平衡、学生个体两极分化,不利于相互合作,共同提高。

有人认为合作学习就是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可见,小组讨论的多,而其他的合作学习方法利用不佳。其实像合作背诵、互考互练、记忆训练等,也都是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好方法。合法方式应用不佳,有的是因为操作相对复杂,也有的是因为一些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其它方法运用不当或新的方法生成有限。

2.课堂合作时机、内容不当。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能力。因此,课堂合作学习,应更多地着眼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关注学生表现力的提升和发展。如果对知识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景还没有理解,就亟不可待或随意地安排课堂合作学习,显然对小组合作这种特殊的教学手段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没有辩证处理好合作学习和课堂学习的关系。

课堂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启发性,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课堂合作讨论的内容,不一定都适合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合作应该集中众人的力量来解决个人无法完成或者需要高效完成的任务,简单、枯燥的任务,学生没有合作热情;太难、复杂的任务,学生又会因不了解而无从下手。因此,教学内容不当的合作往往适得其反。

3.课堂合作意识、能力不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更多地关注自身的表现,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不善于对同伴的表现进行思考、概括、评价,甚至不愿接受组员的意见和建议,有的学生参与合作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学生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的缺乏,往往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课堂展示时,组员没有对资料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整合、提升,每一次合作学习基本都是组长发言,但组长的发言却不能反映每一成员的 “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既缺乏合作意识,又缺乏合作能力,“合”而不“作”或者“作”而不“合”,这其实又造成了另一类的“一言堂”,达不到小组合作的效果。

4.课堂合作责任、评价不清。

个人责任和即时评价是课堂合作性学习的基本要素,是确保所有组员在共同学习中能提高合作能力和效率的关键。个人责任表现为每个组员都必须“干事”,拿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观点,同时对同伴的观点进行评论,把结果反馈给小组。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小组成员都成功履行了责任,并进行恰如其分的交流评价,而是在合作中偷懒或“搭便车”,由此可见个人责任及评价不清是合作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课堂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1.科学合理分组,合作形式多样。

课堂教学小组一般是组内是异质的,组间是同质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小组之间平等竞争,均衡发展,当然自由组合的小组也可以另行考量。课堂小组最好以四人为最佳,合作时间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学年,可更长或直到毕业,也可随时调整,这样便于小组的长期建设。每个小组成员应有明确分工,如小组长、记录员、纪律员、信息员等,每个小组的成功取决于组内每个成员的成功,小组的成功促进组内每个成员的成功。每个小组成员还要有明确的任务,如共同学习任务、定期沟通交流任务、帮扶任务、支持任务、常规任务、检查任务、评价任务、反馈任务、补习任务、搜集整理任务、活动任务等。课堂学习小组形式最好采用围坐式或马蹄型坐式,这样便于小组的长期建设。

2.恰当把握时机,保证合作时间。

及时、恰当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对于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有突破教学难点的合作,有解决教学重点的合作,有争论教学热点的合作,有思想交锋的合作,也有竞争比赛的合作等,所有这些都必须及时捕捉合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学生合作时机要有明确的任务指向,提出的问题“含金量”要高,学生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必须借助小集体的协作力量,在小组内分工配合,才有希望突破和解决。一个合作小组成果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发表个人想法的时间、相互交流评论的时间,以促成整个小组成果的形成。

3.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要参与互动,体验交流、合作的快乐。教师课堂组织的精力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全员参与上,因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应特别关注那些比较沉默不活跃的小组,参与他们的合作、讨论,以自己的示范行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及合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与人合作的重要。懂得把自我融入群体之中,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既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听到别人的意见,既能帮助解决组内成员其他人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又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相应的帮助,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听取别人意见的品质,同时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好处,交往意识和合作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4.明确分工责任,创新评价体系。

为了促进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要做到自主分工,明确每名成员的责任,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而每位成员的分工并非一成不变,结合当天小组各个成员在合作中的表现,并获得小组成员的一致认可方可变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失去了评价的良性制约,合作学习也将难以有效落实。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每个学生发挥特长、潜能创造了机会。其学习结果以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评价不可能用传统的“一把尺子”、“统一标准”,而要针对每个同学在合作学习中的不同表现、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角度和评价标准。为此,根据小组的综合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等。

总之,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力求避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合作误区,力求组织好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以唤起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能力,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001.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3]祁建军.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对策[J].校长阅刊,2006.

猜你喜欢
合作成员意识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