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应具备的素养问题

2011-03-20 15:23王玉俊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通识大学

王玉俊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310028)

论大学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应具备的素养问题

王玉俊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310028)

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剧,在市场引导下大学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功利性、操作性和技术性,导致的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差、道德情操败坏等问题引起了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内专家,以及学者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通识教育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赞同,但是作为学校的教育,通识教育要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呈现,最重要的是要通过通识课程任课教师来增强通识课程的效果,这也就对通识课程任课教师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如何促成大学通识课程任课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问题,结合浙江大学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情况,从教育学、哲学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识教育 通识课程 任课教师修养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给大学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冲击,显而易见,在市场的引导下,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于知识的实用性、操作性和技术性,注重于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养,而割裂了知识间的整体联系,从而忽视了对人的人文素养、生活意义的培养,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大学之道。很多人把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功能性混为一谈,事实上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培养,而教育的功能性更在于教育培养人才的实用性。而大学就应该承担起对于发展“人”的灵性、智慧和美德的任务。因此,通识教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正确选择,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赞同,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识教育所秉承的理念。

一、何谓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什么?

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源远流长,最早是由伟大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liberal education,即所谓的文雅教育,或博雅教育。最初的文雅教育以修习七艺(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为主,后来经由美国高校的继承而发展壮大。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和定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学者说,“通识教育作为整体大学教育的一环,其旨在于培养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具备思维能力和意向,以理解人类及现代社会关心的问题。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视野,认识不同专业学科的理念和价值,提升对人类共同关心问题的触觉,简历判断力及价值观,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并认识融汇发展的可能,及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康能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对通识教育有较好的论述。该书“宣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此种人具备四种能力:1.有效思考的能力;2.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3.能做适切明确判断的能力;4.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并认为通识课程应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1]这四个目的论也成为当前被引用最多且最知名的关于通识教育的论述。

中国也有很多的专家学者针对通识教育的观点看法。中山大学著名的甘洋教授对通识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通识教育本身不是一个功利性的实用性的教育,不是让你去找一个工作,不是为了培养你今后可以在一个复杂的市场当中有多少灵便性;通识教育是要你回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去。”黄坤锦说道:“沟通和整合便是通识教育的精义和价值所在。”因此,通识教育的理念其实是打破了传统的“唯专业主义”的界限,强调的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一种整合和贯通,它不是教授学生掌握一门知识、一种技术,而是更加强调对学生倾注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的养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完成一种完整的人格塑造。那么这样的教育只有通过通识教育来完成。[2]

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培养适应的人才,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一些重点高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开展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但是由于中国的通识教育也是借鉴外国的模式而来,因此当前中国的通识教育还发展得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同的学校对于通识课程采取的措施也是不一样的。

二、通识教育课程在浙江大学的情况如何?学生的反映是怎么样?

国内一流的重点大学——浙江大学率先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浙江大学的通识课程一共53个学分,占毕业所达标的总学分的约三分之一。其中的必修学分是38分,其内容也丰富多彩,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和导论类;选修学分15分,分为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经济与和社会、沟通与领导、科学与研究、技术与设计等6个课题组,学生在各类中选择课程修读。[3]对于课程的选择是软规定性的,学生自己从六大类中选择课程,最后修够学分就可以。

包罗万象的课程设置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满足了学生对于所感兴趣课程的学习,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参与了浙江大学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的课题研究,针对浙大通识课程设置的问题,对大二年级的两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对于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选择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的:1.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能够在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知识领域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在知识的讲授中寻找到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引发思考,举一反三。2.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对于人格魅力,我的访谈对象主要指的就是这位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气氛要活跃,在一个轻松互动的课堂当中,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在知识和学科之间实现“融通”。3.同学们选择某门通识课程,主要通过学长学姐们对于某位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评价来选择的,主要还是看这门课的任课教师的讲授是否有水平。

从对几位访谈对象的访谈当中,我也了解到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看法,以及他们选择通识课程的驱动力最重要的还是来自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在通识课程的选择相对比较有韧性的情况下,如何完成通识课程的任务和使命,对于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对通识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养?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看,事实上课程与教师是一对“矛盾”,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课程文本本身是静态的,要把课程这种静态的文本转化成动态的课程,教师就是实现课程价值转换的实现者和操作者。另一方面,课程“预设”着教师的工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定着教师工作的向度。但是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师来说,他可以创造性地对课程有着自己的解读,也会悄然地改变课程原来的设定,这样就在课程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抗”。本文着重来谈谈对于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从前面所论述关于通识教育的定义、目的等方面来看,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它更注重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知识间的一种联系和“贯通”,所以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具备不同于专业课教师的一些专业化素质。

首先,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具备“课程意识”。意识是个哲学概念,在哲学里面意识是指人脑的机能;是头脑中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意识揭示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指导着实践。

那么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一种“课程意识”。何为“课程意识”?有人是这样说的:“课程意识就是指教师在履行专业职责,完成专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与职业理想,通过与周围环境,特别是与职业工作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指导自身课程实践的关于课程的本质、规律及特征的体认。”通识课程是一种传统课程基础之上的“再创造”。它是要完成一种知识的“贯通”,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在学科与专业知识内部寻求一种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理解和把握通识课程的本质,达到一种正确的通识教育的体认。[4]

其次,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应是“精神导师”。教育是一种道德性的实践。而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更注重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那么通识课程的任课教师就要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就如我的访谈对象所说的那样,对于一门通识课程的学生的肯定与赞成,多数因素是来自于任课教师本人的人格感染力。通识教育任课教师从伦理的、方法的、效率的角度反思和批判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追求观念上的更新和行为上的改善,才能不断提高自我的专业素养、人格境界和教学能力。[5]通识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通识课程的讲授,使得学生形成一种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知识的理解从而建构自身的一种独立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构建能力结构,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和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滋润,精神感化。

最后,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应该是人文精神的通达者。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素质教育课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是根本,而文化素质是基础。[6]换句话说在人才培养上融合道德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和专业知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具备通达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原因在于,只有通识课程任课教师是人文精神的通达者,才能在专业化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在知识化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建构美丽的心灵世界;才能在实证化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7]

四、结语

一种较新的教育思潮,通识教育给我们通识课程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通识课程要求实现知识的“贯通”,[8]但是这种“贯通”不是说对不同的学科或者专业知识都知道,单纯只是知道的话,那就是一种对于不同知识的博学或者多见罢了,但是不一定很精深,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精深各种相关知识,在知识和学科之间建立起能影响学生“完整”发展的系统脉络,是一种对于学生灵性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9]

因此,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具备其他专业教师所不具有的素养,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素养之外,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再学习,自主更新知识结构,满足学生的知识诉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的步伐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之路上迈开不久,存在很多现实性的问题,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的素养是实现教育成功的十分关键的条件,因此要加强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素养,实现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

[1]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8.

[2]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9.

[3] 温儒敏.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 顾秉林.人文教育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学报,2001.

[5] 王义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6] 杜维明.人文与知识社会——兼谈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开放时代,2005,(2).

[7] 黄俊杰.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挑战与对策//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987.

[8] Graham Good.Humanism Betrayed.Montreal&Kingston: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1.

(作者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通识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