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2011-03-21 06:36方旭红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实验组

方旭红



我院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方旭红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对跨文化交际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强。为了了解目前我校高职高专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探索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并找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部分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对策。

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和分析;教学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不同社会、文化和地区间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我国对跨文化交际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强。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综合性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笔者对我校部分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我院二年级学生200人,其中,实验组:60人,跨文化交际课程选修班学员;对照组:140人,非选修班学员。

所有受试者入学前文化层次为高中,普招大专,三年制,都结束了大专两个学期的英语学习。

1.2 方法

测试使用20道试题,内容涉及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差异及英语国家日常交往中的生活习俗差异,选题紧紧围绕大学英语教材所出现的语言知识和应当掌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来进行,旨在了解高职高专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在思维方式差异、行为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语用迁移影响四个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问卷采用单项选择题型,实验组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对照组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40份,回收率100%。

2 调查结果

序号项 目实验组正确率非实验组正确率平均正确率平均错误率 1对语言交际了解程度71%61%56%44% 2对非语言交际了解程度54%39%63%37% 3对思维方式差异了解程度74%51%56%44% 4对行为差异了解程度59%48%51%49% 5对价值观差异了解程度67%56%59%41% 6对语用迁移影响了解程度69%53%57%43%

以上调查结果评估表格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实验组和非实验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体情况,实验组学生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略优于对照组学生。调查结果客观反映出无论是有一定语言交际能力的实验组学生,还是语言交际能力较弱的非实验组学生,从整体上讲,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不强。

3 调查结果讨论与分析

3.1 中西方社会情景相同而采取的策略或礼节不同,受试学生不自觉地将中国的习惯混同于英美人的习惯。

由于受试学生缺乏对英美国家日常生活习俗的了解,忽略语言与社会生活是相联系的,习惯将中国的生活习惯混同于英美人的习惯,结果作出不正确的反应。

例如:An English friend invites you to have dinner at 6 p.m. With his family. You would arrive at___.

A. 5:50 B. 6 C. 6:15 D. 5:40

以此题为例(此题的答对率最低,为0% 和4%):朋友请你去吃饭,你什么时候去为佳?在中国,我们去赴约总要按时或提前几分钟到,而西方人一般是比预定时间晚10-15 分钟为宜,因为英美人通常避免过多占用他人时间,尽可能多让别人保持个人的时间和空间。

再如:You go to a restaurant with a group of friends. Who pays?

A. You split the bill.

B. One person pays.

Neither A nor B.

此题也是一道中西文化差异很大的难题(此题的答对率为2% 和6%)。在中国,无论几个人在一起吃饭,饭钱一般由一人承担,或大家争着付;而在西方,如果是a big meal,那么就平均支付费用;如果仅仅是一杯咖啡,又是朋友之间,一个人付也是常见的。

调查表明,这类文化差异较大的问题是受试学生的难点,他们往往不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只能借助于本土文化,而结果只能是导致交际的失误。

3.2 中西社会情景相同,某种礼节或答案可被双方文化接受,但在西方人眼里并非最佳选择。

例如:One of your friends is in bed with flu. So you ___.

A. telephone to find out how she/he is

B. go and visit with some fruit

C. doing nothing

D. None of the above

此题的答对率也很低(2% 和8%):朋友病了,你该怎么做?在中国,我们一般要买点水果、罐头等去探望以示关心;而在西方,人们认为探望病人、打电话询问病情都会影响病人的休息,所以,最佳答案为C。若朋友“生病住院”,西方人习惯给病人送花、慰问卡或书,礼物虽轻却很有意义。

再如下题:

You go to a dinner party at a friend's house. What type of gift would you take?

A bottle of wine.

A box of chocolate.

A silk scarf.

Some Chinese food you cooked yourself.

去朋友家吃饭送什么礼物?在中国,我们一般要给孩子送一些糖果,给长辈送瓶酒或一些有意义的纪念品;我们往往要根据朋友的亲疏关系而决定花钱多少或礼物的厚薄;而西方人往往不太考虑钱,而是送上一束花或一盒巧克力。在西方,如果你花了很多钱买了贵重礼品去别人家吃饭,主人不但不会高兴,而且会感到不好意思。

3.3 思维方式的差别,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

有一半的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卷中“西方国家的孩子到18岁时就出去独立生活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还是追求自由化”的问题。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差别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在思维方式差异应用方面,实验组学生的正确率达到74%,而非实验组学生则只有51%。这一点客观反映出在英语教学中普遍缺乏对中西文化思维模式差异的介绍与讲解。

3.4 行为标准的差异,容易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会。

在行为差异了解程度上,实验组学生的正确率达到59%,而非实验组学生则只有48%。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通常会用其自身所处社会的行为标准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而由于双方的行为标准存在差异,所以在交际中常常会产生误会。例如问卷中“在西方国家,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是否礼貌?”半数以上的学生因为不能正确认识不同文化中的行为差异而导致选题错误。

3.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迁移, 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对于语用迁移的影响程度,实验组学生的正确率达到69%,而非实验组学生则只有53%。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使用规则不同,一种文化的行为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所以我们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一个中国学生很谦虚(但同时也令对方很迷惑)地用“Very poor, very poor.”来回答外国友人的“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的赞美语。

综合以上的各项调查结果,无论是实验组还是非实验组的高职高专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错误率都达到50%左右。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亟待加强。

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缺失。传统的高职高专教学内容往往偏重于书本,重视语法教学和应试能力的培养,以语言知识的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文化知识的导入很少。此外,由于师资所限,一般不会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只能来源于课本中所涉及的零星知识点,基本上没有机会进行专门的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因此,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1]。如“Why don't you open the door?”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就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 not open the door?”来表达。又如,当夸奖别人的菜做得好时不能说“I didn’t expect you could make such delicious food!”(没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说“What a delicious food!”。

4 教学对策

尽管本次调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了解我校专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我们看到目前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障碍远非这些,教学亟待改革。笔者建议着重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1 提高认识, 端正态度,加强教师能力和观念的培养。

胡文仲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人生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2]。不了解英语文化,仅仅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要学好英语、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外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中西文化差异对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有直接的影响。文化方面的“错误”理解在一定意义上要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在与外国人接触的过程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言或句法上的错误,而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3]。因此,外语教师不能只教语言,不教文化。作为一名外语教师,还应注意自我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要有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双重理解能力,以适应外语教学的要求。教师要通过参加跨文化交际培训、文化讲座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强化自身综合文化素质。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让教师多参与外事活动或出国交流的机会,让教师在感觉跨文化交际重要性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品味,使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度,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4.2 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开展文化教学,了解西方文化。

由于高职学生欠缺文化背景知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有目的有系统地实施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课本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把语言现象和相关文化有机融合,使学生既习得语言又习得文化。如:“Why I Teach”一文中,很多学生不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经》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尘土clay造人,并赋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这句话中用clay隐喻没有知识的人,用breathe比喻“获得知识,开始成长”。这个典故把教师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类比,使我们领会到教师育人与上帝造人同样伟大[4]。学生明白这些文化及隐含意义后,终于茅塞顿开。

4.3 学习、对比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知己知彼”,避免“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5]。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例如,课文Profits of Praise为我们比较汉英两种文化对“称赞”的两种不同应答方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机会:中国文化对赞美之语总是比较崇尚谦虚原则,总要客气一番,而英美人会大方而愉快地接受,“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和“I like your beautiful watch”之类的应答都要用“Thank you”,因为这些赞美之词仅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谈话的手段。又如,通过学习The Present 和Big Bucks the Easy Way这两篇课文,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种文化在对待老人和孩子方面的不同态度:在英美,老人似乎已成无用的代名词,所以人们不爱言老,而对孩子关注极差;在中国,老人是经验和辈份的象征,受人尊重,对待孩子则多多呵护,宠爱有加。

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进行中英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6]。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英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可见,比较法一般强调的是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学生“知己知彼”极有益处。

4.4 创设交际情境,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事实上,并非每个中国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英美人士,从而经历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现代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语境,因此教师要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但不必拘泥于一定的形式,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身体会一下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规则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情景,把课堂变成社会的缩影,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问候,闲谈,电话预约,送生日礼物、模拟招聘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体会异民族文化的“异处”,做到学以致用,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建构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5 结合本学院的卫生职业特色,加强医患关系的跨文化研究。

医患关系中的“医”是指包括医生、护士、药检与管理等人员在内的医务人员群体, “患”是指包括患者和有关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亲属、监护人员以及他所在的工作部门、单位等群体;“医患关系” 实际上是一个以医务人员为主体的群体同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纳吉西·饶指出: Every encounter between a physician and a patient is intercultural. 可见每一次的医患交际都是跨文化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外籍人员来华的数量越来越多,使医务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有着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个人经历、宗教信仰、语言交流、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往往导致了医患双方在健康与生命、尊重与亵渎、热情与冒犯等观念上的差异。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业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关心的热点。在医患沟通过程中, 医务人员不仅仅要准确理解患者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的含义, 还需要在传递信息及反馈过程中充分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 选择合适的沟通交流手段与内容进行恰当地表达。在沟通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妨碍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不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4.5.1 语义理解差异

即使是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可能导致不同的注释。例如,对于护士提供的帮助,中国人回答说“不需要”却并不一定表示他真的不需要帮助,或许只是在其文化情境下的习惯上的客气。而美国人回答“不需要”的时候则往往表示他确实拒绝这项帮助。因此,护士应考虑患者的文化因素,准确地判断患者语言的真正含义,以便提供恰当的服务。

4.5.2 体态语言差异

身体语言是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相同的表情、姿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传递的信息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在美国,人们用挥手来表示再见,而在南美,人们见到这种动作时不但不会离去,反而会向你跑过来;一般来说,V型手势表示“胜利”的意思,而对于希腊人,这个手势则是对他人极大的不恭;同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点头表示同意,但保加利亚、尼泊尔则用摇头表示同意。此外,有些文化中的人情绪外露,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而有的文化中的人,如大多数东方人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掩饰自己面部情感的表露。针对这种身体语言差异可能造成的沟通障碍,护士一般可以使用重复确认的方法来避免理解差异的问题。

4.5.3.时空习俗差异

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由于所处环境、文化氛围的不同,人们对空间距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习惯。文化差异会使人们因他种文化的人对空间处理的方式不同而责备其莽撞,甚至认为他们无礼地侵犯了他人的领地。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时会凑得很近。西方文化时时注重个人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相对来说较为薄弱。所以美国人和日本人在一起交谈时,往往出现十分有趣的场面:仿佛日本人在不停地 “进攻”,美国人在不断地“撤退”,实际上他们都只不过要占据对自己适应的、习惯的交际距离。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评估患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在与病人沟通时选择适当的空间距离。

4.5.4 尊重生活习惯的差异

尊重病人的民族忌讳和民族风俗,如中国人和日本人忌讳“4”,欧美人忌讳“13”,因此在安排病房、床位时应尽量避免。了解饮食禁忌,尊重患者饮食习惯,如犹太教、伊斯兰教不吃猪肉,印度教不吃牛肉,佛教徒常常为素食者等。

4.5.5 注意不同文化对死亡态度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天主教认为死亡是永生的开始,一个人不死则永远不能永生,所以死亡并不可怕。西方国家,医生可以直言不讳地和患者讨论不治之症和生命时间的长短,而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与患者及家属谈及不治之症和死亡时,要了解其传统文化特征,运用适当的沟通交流技巧,循序渐进,让患者逐渐接受死亡,帮助临终患者获取面对死亡的意志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尊严。

医患交际障碍的化解, 需要医患双方跨越价值文化观念上的鸿沟, 进行换位思考。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干预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干预措施与患者自身文化的一致性,强调所提供的措施必须符合服务对象自身的价值观、信念信仰以及生活实践方式。只有结合他们的文化模式提供相应的服务, 才能使医患沟通达到最佳效果, 给患者以良好的就医情绪以便于尽早地康复。

5 结论

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更重要的是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从调查问卷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看,学生注重的是语言点学习,而忽略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因此造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正视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因此,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所有专业在教学中都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语言以及蕴涵的文化财富,去打开通向未知领域的大门,这是中国走向世界之必须。

[1] 蒋永远.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142-143.

[2] 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 柏音.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73-79.

[4] 尹锡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2 (6):85-87.

[5] 董松涛.文化休克与英语教学[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9-31.

[6] 董良峰.外语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6):111-113.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my college

FANG Xu-hong

(Zhangzhou Vocational Health College,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s economy, talented people wi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re in increasing demand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know clearly about the students’ current competenc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o explore those factors that affect it, as well as to find out some 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it, an investigation was made in my college between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ose in the comparison group, using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 ". The researcher has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measur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eaching Strategies

(责任编辑:林 劲)

2011-01-18

方旭红(1967—),女,福建漳州人,讲师。

G472

A

1673-1417(2011)01-0082-07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实验组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