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2011-03-21 02:45
文教资料 2011年21期
关键词:研究性个体探究

姜 静

(吉林财经学校,吉林 吉林 132013)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社会变革带给教育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这就迫切需要教育重新审视原有的形态,探索一系列教育行为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学方法的有针对性与研究性,它是教学双方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过程。由于认识理解的不同,人们提出了多种研究性学习模式,都试图在实际教学中解读研究性学习。我从教学实际出发,谈谈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方法。

一、构建依据

当今社会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各国都在进行着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改革尝试。我国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公民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的改革要求。面对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试图从研究性学习入手,构建一种教育模式。

二、构建原则

1.以学生为主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学生历来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达到一切为了学生学习、为了一切学生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全体学生充分了解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研究学习过程。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顺利达到学习目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择机引导,而不是袖手旁观;因人而异,实施教师个别引导,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相互研究,以求最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

2.围绕以学习过程促进学习结果的原则

学习效果虽是检验学习过程的手段,但预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种教学效果的得出都要经过反复实践。良好的学习探究过程对以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深刻的意义,更对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切莫急功近利,应在以发现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能力。

3.注重个体学习与互助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个体学习能力的形成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只有个体学习的能力形成了,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随着教材改革步伐的推进,教材中的大量知识点由隐性变为显性,一些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不必教师照本宣科地解读。因此,个体学习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引导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

同时,教师在调动个体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认识到个体的差异。让每个学生个体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探讨,这样每个个体都有一种被尊重的心理,每一个个体都有成功的感觉。一旦建立了这样的学习机制,学生便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期待在互相学习中得到重视,进而无意识地为互相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这种学习效果。

4.生活与语文相结合原则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这种特点决定了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进行语文学习。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课内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这种能力推而广之。并且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以便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反过来,让学生把在课外得到的知识充实到课内,就可架起一道桥梁,很自然地把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构建方式

1.充分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代语文教学阅读仍是关键,但有别于传统教学。阅读不是简单地读课文,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地完成个体学习,让学生了解一切显性知识和简单的隐性知识。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可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朗读指导让每个学生读出个性、读出情感,真正让阅读成为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也可通过不同阅读情境的创设、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文本的多层含义,并尊重学生的意见,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和收获的喜悦,使阅读真正为语文学习服务,而不是一种摆设。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提倡学生阅读作者、背景、注释等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放声阅读,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觉体会诗歌的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感情地阅读,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2.理解发现

阅读是理解发现的基础。在学生个体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争取让每个学生交流阅读感悟,对阅读时发现的问题进行自主理解。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可以将所发现的问题与大家一起分享,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发现个体的差异,进而为因材施教提供契机。

针对学生阅读时提出的浅显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给出解答。这种解答只限于一般性、简单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既可解决问题,又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途径,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进而有意识地培养思考能力。比如在教学难点突破时,就可采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手段,让每个学生对难点提出看法,这样既可锻炼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又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3.大胆探究

探究精神的培养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在阅读、理解、发现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就必须有大胆的探究精神。任何一项能力的获得都需要不断地探究,研究性学习更是如此。

应该说前几个过程已经使学生对学习有了足够的收获,探究是触及教学目标,促成研究性学习模式形成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大胆地探究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给予肯定。对一些错误,也不要完全否定,而是要帮助学生分析探究的合理因素,尊重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探究问题,并且乐于开动脑筋主动寻求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可替学生包办,更不可为完成教学进度草草了事,一定要注重过程,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坚持过程决定结果的务实态度。

4.适时解答

教学过程结束即是解答问题的最佳时机。解答不是教师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发现问题、大胆探究答案的基础上,教师适时作出参考性的解答。对于学生的不赞同或新观点,教师可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一步完成上述学习步骤,这样学生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总之,适时解答会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感到研究性学习的快乐。

比如在讲授鲁迅小说人物华老栓时,经过以上步骤,学生最终理解了文中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从华老栓的行动上来分析他的为人,让学生认识到老栓勤劳爱子的一面,再进一步引导,为什么要对老栓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学生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又认识到写老栓是为了体现整个社会民众的心态,这样适时解答与自主探究相辅相成,又促进了其他教学步骤的实施,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艺术效果。

5.设疑激趣

对于一篇文章,任何读者都可有不同的理解,可谓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教师在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之后,恰如其分地设疑激趣会把学生引领进下一个研究性学习阶段,会更好地促使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形成。设疑激趣可以采用布置作业、课外拓展、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下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仍以鲁迅小说《药》为例,在完成教学任务讲授时,有人提出问题:鲁迅对这个人物是什么心情?针对这个可喜的发现,我只是重复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再次拓展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便不自觉地再将课内课外自然地结合起来。长此以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不自觉地形成,最终达到了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总之,“充分阅读、理解发现、大胆探究、适时解读、设疑激趣”,这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提出与实施,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究加以完善。

猜你喜欢
研究性个体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