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德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2011-03-21 02:45顾蓉蓉
文教资料 2011年21期
关键词:师德榜样规范

顾蓉蓉

(华东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23)

一、对当前师德建设的反思

“范跑跑”、“杨不管”等事件的发生,使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教师的为师之德、为师之责任。人们愤慨部分教师的师德沦丧,呼吁重建师德。师德需要建设,但以怎样的方式建设是需要深思的,当前,无论是道德说教还是榜样示范都已过时。

1.道德说教

道德说教一直是我国师德建设的首要方式,其特点是采取硬性灌输的方式对广大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这种方式的本质是把教师视为道德的无知者,试图通过理论灌输、舆论宣传、师德培训等方式使教师明白什么是道德,进而进行道德实践。虽然这种方式曾经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方式不再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首先,道德说教的方式否定了教师的道德主体的地位。这种方式把教师排除在教师道德规范之外,把由一些专家制定的道德规范强加给教师,并要求教师无条件地遵守这些规范。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无法证明那些精通伦理理论的人,那些熟谙道德规范的人比一般社会成员更有道德。一些设计了公民道德教育方案的或以道德教育为职业的人,可能在道德水平方面远低于公民道德的一般水平。”①如果制定这些规范的专家是教育领域的,他们自己能够遵守这些规范吗?如果他们不是教育领域的,他们又是依据什么制定出这些规范的呢?宣讲这些规范的人是否就能遵守这些规范呢?面对教师道德规范,面对宣讲规范的人,很多教师难免会有这些想法。忽视了教师的道德主体地位,教师道德就成了外在于教师的教条,教师对这样的规范自然是抵触的,对说教的方式也是不能接受的。

其次,道德说教的方式是社会本位的,以献身教育、服务社会为要旨的道德说教在强权社会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如今这个自由、民主、平等意识逐渐增长的社会中,道德说教很难再发挥效用。当前,教师的境遇是怎样的呢?“笨蛋学生气死你;野蛮家长打死你;不涨工资穷死你;竞聘上岗玩死你;职称评定熬死你;教育改革累死你;光辉职业哄死你;一生操劳病死你;公务员待遇想死你!”这段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文字或许很极端,但很多教师看后都苦涩地笑了。在这种情况下,还强势地要求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这样的道德说教能有效吗?

最后,道德说教的方式是一种“刚性”的师德教育的方式。这种方式试图将严明的纪律规范强加给教师,进而提高教师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促进他们遵守教师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但是,外在的强制与束缚对道德的养成能起到作用吗?道德教育只能通过道德的方式来进行。具体来说,师德教育应该采用“柔性”的方式来进行,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教师的存在价值,并由此出发来探究具体的规范性要求。

2.榜样示范

当前,师德建设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榜样示范。榜样示范就是树立师德高尚的典型,让广大教师去效仿,试图把少数人所达到的道德境界在教师群体中推广。但在现实中,榜样示范却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何在?

首先,榜样示范的做法没有考虑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有学者指出:“作为教师,他的德性修养首先应该面对的是作为合格的教师的道德要求,具备了这样的道德要求,我们即可认为是正当的;高尚作为一种存在,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以其作为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教师,则是不现实的。教师德性养成的过程应该就是从正当逐步接近高尚的过程,这段精神之旅的时间只把握在教师自己手上,任何外在的统一规定、强迫与压制都是无效的。”②偏重理想性、缺乏现实性的榜样只会使广大教师产生距离感,并最终因这种距离感而形同虚设。

其次,有些师德事迹很感人,但被过度渲染后,不仅起不到榜样示范的作用,连其中的感人因素也被削弱了。在新教师培训中,组织者为我们准备了一场有关师德的讲座,讲座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一些名师的师德事迹。其中提到有位名师为了学生,几次顾不上生病的儿子,有次儿子因为就诊不及时,差点导致失聪。听了这个事迹后,我的感受就是这位名师的儿子好可怜。之后,在与其他新教师讨论这件事时,我发现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有位新教师甚至说:“这位名师是牺牲了儿子,成就了自己,我可学不了。”我想,如果这位名师的事迹没有被过度渲染,那么也不会带给她如此极端的感受。其实,师德事迹以平实的方式展现,往往更能打动人。在汶川大地震后,我在网上看到一组照片,照片上是几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照片下方只有这么一句话:“为了救学生,她们的生命定格在了最美丽的年华!”在看有关谭千秋老师的长篇累牍的报告时我没有哭,但在看到这组照片时,我却哭了。

最后,有时,榜样示范还存在着虚假性。社会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为了表现先进人物高尚的师德,便人为夸大他们的事迹,甚至编造事迹,最终使榜样示范失去了意义。这里,还是要提到谭千秋老师,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位英雄教师的救人事迹被广为流传,时隔两年有余,却传出“谭老师的救人事迹涉嫌造假”的声音,随着调查的深入,“造假”更像是真相。认识谭老师的师生都说他是一位好老师,可现在,提起这位好老师,东汽中学的老师们都不免觉得尴尬。

二、对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承认教师的道德主体地位

忽视教师的道德主体地位,把教师变成了被动的适应者和顺从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这样的师德建设很难有成效。在师德建设中,承认教师的道德主体地位,意味着不再忽视教师自律的作用。师德本来就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一方面它是社会客观要求的体现,因而具有他律的内容,另一方面它又必须借助于教师的自觉性,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因此具有自律的内容。

任何社会都会通过对教师的塑造来实现自身的目的,最基本的做法是通过一整套完整的道德知识体系来影响和改变教师,因为道德知识是道德修养的基础。社会试图通过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水平,使其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符合时代变化的要求。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道德是内在的、不可强迫的,道德的养成只能依靠主观努力和自觉修养。师德建设要取得成效,还要将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道德观念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尊重教师的个人价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教师“无私奉献”,是不合时宜的。“无私奉献”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是逼迫不得的,被迫的“无私奉献”是不具有道德价值的。尊重教师的个人价值,包括尊重教师的经济价值。一个教学能力出众、教学成果斐然的教师,本身就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让这样的教师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将有利于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也有利于他们在教师的岗位上做得更好。“人们物质需要的相对满足越充分,人们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便越多,人们的品德便越高尚”,这种“品德—经济律”有一定的道理。

尊重教师的个人价值应该体现在对教师的关怀上。如果学生能够尊敬教师,家长能够理解和支持教师,学校管理者能够于细微之处想到教师,教学改革能够考虑到教师的意见,这时师德建设也就能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了。如果一方面是高标准严要求,一方面却是零关怀,那么师德建设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3.建立分层的师德规范体系

我国的师德建设过度重视划一性,即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教师必须达到,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规范应该承认教师道德层次的差异和追求境界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处于不同道德水平和不同追求阶段的教师相应的指导。为此,师德规范体系应具有三个基本层次:道德理想层次、道德原则层次和道德规则层次。道德理想层次的规范通过道德倡议的形式激励教师树立崇高的理想,引导教师高尚的职业行为,对教师的道德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层次的规范通过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的形式指导教师正确的职业行为,对教师的道德起指导作用;道德规则层次的规范通过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的形式约束教师不良的职业行为,对教师的道德起约束作用。

如上所述,师德规范体系应当体现出多层次的特点,体现出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特点。广泛性的师德要求,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能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为师德建设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先进性的师德要求,是对教师队伍中先进分子的高层次的要求,虽然只有少数人能达到,但应大力提倡,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师德建设的性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4.构建符合伦理的制度规范

师德建设需要观念的支撑,同样需要符合伦理的制度来保障。在师德建设中,制度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正如罗尔斯在 《正义论》中所说的:“制度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则会把好人变成坏人。对个人来说如此,对群体、社会来说也同样如此。”既然制度如此重要,那么制度建设的意义自然也是重大的。

在进行制度建设时,首先应该坚持“正义”的原则。在造成师德失范的诸多原因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与教师有关的制度的正义性发生了问题,有的甚至引起了教师的普遍怀疑和否定。如果不能通过制度来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师德便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社会的不正义恰恰是引发教师不道德的主要原因之一。师德建设有赖于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环境的支持,离开社会制度的正义性,师德建设无从谈起。有正义的制度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平等,这种平等体现为利益分配的公平和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与教师有关的制度的正义性表现在这一制度能够保障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能够合理地维护教师的利益。

在进行制度建设时,还应保证制度结构的完整性,即制度本身能够禁止、防范违反制度的行为的发生。虽然,《教师法》等法规中有保障教师权益的条款,但在现实中,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拖欠工资等侵犯教师权益的事情却屡有发生。要使教师的权益真正得到保护,就要使制度的结构设计得合理,有对制度实施进行有效监督的措施,以及对违反制度行为进行有力惩罚的措施。

注释:

①张康之.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怀疑[J].学术界,2003,(5):125-135.

②王家军.规约与关怀:当代师德建设的伦理冲突及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2006,(2):111-113.

[1]胡珠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历史沿革、比较分析与未来前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3):63-66.

[2]李清雁.师德建设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8):91-94.

[3]王家军.规约与关怀:当代师德建设的伦理冲突及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2006,(2):111-113.

[4]王毓珣.师德分层:师德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12-15.

[5]岳伟.关于师德建设的反思与重构[J].江西教育科研,2006,(12):25-27.

[6]张康之.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怀疑[J].学术界,2003,(5):125-135.

[7]张中文.师德建设的道德性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0,(3):62-64.

[8]周晓静.师德私德化之流弊[J].教育探索,2005,(2):108-109.

猜你喜欢
师德榜样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