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2011-03-21 02:45
文教资料 2011年21期
关键词:玉环高中历史历史

孔 伟

(玉环县坎门中学,浙江 玉环 317602)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根据教育改革要求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谈到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时指出:“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提出学生学习要达到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我想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方面,地方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逐渐形成了将地方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来开展历史教学的新思路。

为了解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地方史运用的情况,我借助《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维普(镜像站)》、《万方数据》、《独秀学术搜索》、《Google学术搜索》等中文数据库检索了2010—2011年发表的有关高中历史教学的论文,其研究对象多为新课程下历史课堂的构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对于教学的反思,等等。从检索的情况来看,以“地方史教学”为研究对象的文章还是不少的,如《地方史教育渗透常规历史教学例谈》(广西教育,2011)、《地方史教学在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新课程:教研版,2010)、《浅谈利用地方历史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尝试》(科技信息,2010),等等。尽管这些文章都提到地方史的价值,但并未将地方史资料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当然也有一些文章在将地方史资料运用到历史教学方面作了一些个案性的尝试。如《地方史资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课为例》(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历史教学和地方史资源的结合——校本课程设计之思考》(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等等,但这方面文章还不是很多。

实际上,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而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或动机则是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当前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仅以历史这门课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玉环县地方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作用及教师运用地方史应具备的因素。

二、地方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地方史的研究是目前史学界方兴未艾的一个领域。所谓地方史,指的是以某一地域为对象,充分利用地方的史料进行历史研究。之所以考虑到将地方史运用到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主要是基于两点因素:其一是自己在攻读历史学硕士期间,专业为专门史,研究的对象为宁波地区的区域历史,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研究地方史的基本思路。其二是自己在从事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感觉教科书的历史事件多发生在一些大的中心城市,而我工作的地点却只是一个在改革开放时代崛起的海岛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只和学生讲教材中的那些历史事件,往往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因为那些事件的发生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对他们都是很遥远的。作为一个中学的学生,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很少,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了解得比较多。因此,自从来到玉环县的一所普通中学任教后,我就开始尝试着将地方史运用到历史课的教学中。在这尝试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感陡然提升,这也坚定了我在这方面的努力与尝试。总的说来,地方史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的历史感觉离我们太遥远了,特别是对于玉环这样缺少文化底蕴的海岛县城的学生来说,对于发生在其他城市的事件,他们往往很少有兴趣感。对于他们来说,关注更多的无疑是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因此,在坎门中学教学过程中,我在这一方面开始了尝试。记得在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讲到科举制度时,我问学生:玉环有没有“进士”。学生们当即回答:“没有!”听罢,我问学生:“有没有家住楚门镇的?”我让来自楚门镇的学生回答:你们知道你们那里有个“进士巷”吗?学生说:“知道!”我问他们:“知道这个地名怎么来的吗?”他们摇摇头。我告诉他们:这里曾出了一个进士叫林芳,他住的小巷子也因此而被命名为“进士巷”。尽管其他地方的学生不太清楚 “进士巷”,但当他们了解自己的家乡玉环也有进士时,不仅感到惊讶、产生自豪感,而且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现历史原来就在他们的身边。

2.加深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尽管当前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选取的材料多是有关全局性的,而涉及局部性的材料,总是有详有略,有所侧重,又不是等量齐观的。且教材中的材料多是有关主干知识的,能够反映历史发展脉络的。但是,有时缺乏细节支撑的历史课程,必然变得枯燥、乏味与难懂,极大影响了历史学科的生动性、形象性,丧失了历史学科应有的魅力。即使有细节,也很难顾及全国所有的地方。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将重要知识点讲深、讲透、讲得生动、有味,有时离不开地方史料的补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2009版)为例,该书的专题一第四节在讲到明代中国的“海禁”政策时,只是引用了一些朱元璋颁布的“海禁”法令,而未用材料加以说明。法令是比较抽象的,是很难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究竟明代海禁政策实施如何?学生根本不清楚。而在有关“海禁”政策这个方面,玉环自身的历史材料是很丰富的。据《玉环厅志》卷一记载:“明初,倭寇为患。洪武二十年,命信国公汤和相视沿海要地,于漩江之北玉环乡楚门老岸筑城设所以备守御,而徙江南玉环山之民于腹里铙其石。曰:居者死,耕者断足,其地遂弃海外。”该志中对明代“海禁”政策在玉环的实施作了详细的记载,在讲课时的运用丰富了教材资料的缺乏,加深了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

3.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偌大的一个中国是由无数个地方组成的。爱家乡是一种爱国的集中体现。当很多学生听了他们平时从来不知道的且与玉环关联的一些历史知识之后,对家乡的情感无疑又加深了。尽管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巴黎和会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地点不在玉环,但在这些历史事件后,也有玉环杰出人士的参与。如在鸦片战争期间,玉环城关林正阳追随镇海总兵葛云飞参加了定海的保卫战;玉环坎门的郭云观曾先后参加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担任代表团的秘书。因此在讲课中,我就注意将玉环人与这些重大事件直接联系加以说明,从而使得学生对这些重大事件不再陌生,同时自然萌生一种对杰出乡人的钦佩之情。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培养公民对自身生活城市的认同感。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毕竟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而高中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新一代公民,他们价值观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他们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为此,历史这门课在构建学生的家乡认同感方面则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而历史教师应该做的是积极发掘地方文化中的一些典型素材,以便更好地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师驾驭地方史能力的培养

地方史是地方鲜活的记忆,其资源是丰富的,既有文字资料,如地方志、拓片、家谱、旧报刊等,又有实物资料,如文物、遗址、古董、老照片等,还有无形的资料,如传说、民谚、方言、老人的口述等。如何将这些地方史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并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运用地方史的前提是:对教材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非常熟悉。现行的普通高中历史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组成部分,且必修与选修之间及必修教材内部都存在着知识点重合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有效整合,从而构筑一个清晰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在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点之后,还需要明确教材每章节的重难点,根据每节课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的需要,搜集与之相关的典型的地方史资料,以丰富教材主干知识,促使学生突破重难点。

总之,对教材的熟悉与理解是灵活运用地方史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我们充分了解了大的历史,并能准确把握人类历史演进态势,方可将地方史恰当地加以运用。

2.教师运用地方史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了解地方史。了解地方史是运用的一个重要基础。只有了解地方史,才可能运用。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丰富的地方史知识,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第一,阅读地方志,地方志是地方的百科全书,通过地方志,我们可以很快了解到地方的方方面面的情况;第二,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料室;第三,利用文保机构的考古发现资料,并将其列出一个清单;第四,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资源;第五,有必要做些实地考察,多了解地方,这样才可能讲得有味。当然,学习地方史,还需要对地方的地理环境了解,特别是对于地图方面,尽力不要出现地点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地方史资料,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对家乡热爱的情感。但同时也要注意使用地方史资料的度的问题。毕竟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要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地方史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好比是佐料或润滑剂,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知识点。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出现主次颠倒的现象,切忌出现一节课只谈地方史,而不谈大历史的情况。真正科学、合理的做法是将地方史与大历史有效整合,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同时充分利用地方史中的优良文化传统来感染、教育学生、启发学生。

[1]钱放.谈地方史,民族史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中学《新疆地方史》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学历史教学,1994,(1).

[2]陈全瑜.对历史教学中地方史教学的几点建议,1995,(Z1).

[3]孟庆祝.乡土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历史教学问题,2003,(6).

[4]胥宝玉.如何开发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3,(3).

[5]周学君.运用地方史知识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5,(1).

[6]董云杰.利用包头地方史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7]陈方南.新课改形势下的乡土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2007,(1).

[8]李文生.高中历史教学与包头地方史结合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罗天智.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地方史的教学.网络财富,2009,(22).

[10]王梅.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实践.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1).

[11]马敏.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新课标教学中的作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12]曾文成.地方历史遗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郑宁.历史教学和地方史资源的结合——校本课程设计之思考.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5).

[14]杨丽.浅谈利用地方历史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尝试.科技信息,2010,(28).

[15]宋旭飞.开发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6]荣进.地方史资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课为例.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7).

[17]玉环厅志.光绪十四年胡钟骏续增刻本.

[18]张树华,杨雁斌主编.当代国外学术论丛(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87.

[19]浙江省玉环县编史修志委员会编纂.玉环县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编.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玉环高中历史历史
9778天与2234万元
聚焦张玉环冤案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李玉环:喜欢摄影的女企业家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