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地区开漳圣王的信仰与传说初探

2011-03-23 02:22简有庆台湾
闽台文化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台北

简有庆[台湾]

台北地区开漳圣王的信仰与传说初探

简有庆[台湾]

一、前言

开漳圣王信仰随着漳州先民的入垦而进入北台湾,并在先民移垦的据点建立起圣王庙来奉祀。而开漳圣王的信仰,在先民拓垦的过程当中,自始至终扮演着漳州人守护神的角色,所以在这些漳州籍的聚落,都流传着“圣王公”庇佑其子民的传说故事。本文试图从台北地区的开漳圣王庙的创立,以及流传在民间圣王公显灵的传说,窥探开漳圣王在台北的面貌。

二、台北地区的开漳圣王信仰

台北地区开漳圣王庙共11座,以下分台北盆地内、北海岸地区、东北角地区,分别介绍其创建的历史及信仰概况。

(一)台北盆地内

1.士林芝山岩惠济宫(员山仔顶圣王公庙)

乾隆16年(1751)由平和县人黄澄清携带圣王香火袋而来,因屡祷屡应,于次年在员山仔顶草创庙宇。同治10年(1871)与建于乾隆53年(1788)的芝山岩寺观音庙合建,始有“芝山岩惠济宫”之称。“芝山”,原是漳州府之名胜,因先人为怀念故土,有感“员山仔”的山形、样貌像“芝山”,故取芝山为名[1]。道光20年庚子(1840)傅人伟所写《芝山文昌祠记》可证明[2]:“已亥东渡越岁,安砚芝兰堡,地尽漳人;或言此地亦有芝山,殆不忘其桑梓而名欤?”

该庙每年二月十五日恭祝开漳圣王圣诞,举行过炭火仪式,并由周遭的漳州籍聚落组织“芝山岩四大角”,即士林街、石牌、北山、三芝兰共同奉祀及管理[3]。而当境重要的圣王公信仰,有三芝兰角之湳雅庄德和社三王公[4]、北山角之坪顶合诚宫、菁礐庄开漳圣王[5]、内双溪双义社,石牌角石牌协和社、汾阳宫等。

2.内湖尖顶碧山岩(尖顶庙)

相传康熙末年漳州府黄姓人士将香火袋,悬挂在今庙后之“开基祖庙”的石块上离去,后于乾隆16年(1751)始由附近黄、林、郭、简、郑等五姓居民集资,搭建了一座小石庙奉祀,[6]嘉庆年间才于石庙前兴建新庙。该庙为内湖地区漳州籍聚落的大公庙,以“湾仔、石潭”、“内沟仔、十四份、十四份陂内、火炭坑”、“港墘、山脚、洲仔”、“枧头、新陂尾、白石湖”、“顶番仔陂、下番仔陂”五大角轮流祭祀。而值年角头需奉祀“碧山岩五大角开漳圣王”之神像一年,并于农历二月十二日至碧山岩庙演戏、献豚致祭。

而内湖地区其它重要的开漳圣王信仰,除“六大角神明会”中的开漳圣王之外[7],另有羊稠仔老王、公馆武身二王、湾仔三王、十四份四王、内沟仔五王之“开漳圣王五兄弟”。而“五兄弟”之祭祀,每年必定各自择日至尖顶庙进香请火,并返回庄内举行过火、通疏等仪式。

3.中和枋寮街广济宫

创立于乾隆年间,当地传言香火源自内湖尖顶碧山岩。初期仅以土造草寮奉祀,后于嘉庆16年(1811)醵资新建庙宇[8]。该庙为今台北县板桥、中和、土城市之“摆接十三漳庄”所共祀[9]。每年二月初至月底,由中和地区各姓氏轮番供祭、献戏酬神,称为“字姓戏”。此俗乃为中和地区各姓氏,以广济宫圣王诞辰作为宗族各房派间的交流。而分布较广的姓氏,则以各房派来轮值该字姓戏的祭祀,设有炉主来筹办,于祭典当晚举行餐会以联络家族的情感[10]。

摆接堡十三庄内除广济宫外,板桥街接云寺观音庙内亦配祀有开漳圣王。

4.新店安坑太平宫(大坪顶圣王公庙)

乾隆初年由大坪林庄、永丰庄、安坑众等鸠资公建[11]。嘉庆12年(1807)重兴庙宇,自桃园县大溪镇粟仔园埔顶仁和宫奉请开漳圣王金身镇殿[12]。昔日每年农历正月初择日,由当地的林、张廖简、王游沈、陈虞姚胡田、吴、杂姓、曾、赖等八组字姓轮值圣王诞辰祭典,今改为农历二月十六日举行。

而安坑之内五张庄三城日兴宫谢府元帅及开漳圣王,亦诏安籍廖姓先民携入,亦为当地重要的信仰。

(二)北海岸地区

1.金山街广安宫

乾隆年间陈姓先民为叩谢开漳圣王之庇佑而创建,早期称为“聚星堂”。该庙二王神像于日治大正年间,曾前往内湖尖顶碧山岩开光点眼[13]。每年二月十五日迎圣王出巡金山街区。清代金山及万里两乡和石门乡之一部分,同属“金包里堡”。而石门乡老梅凌虚宫内,亦配祀有开漳圣王[14]。

2.万里乡野柳保安宫

嘉庆25年(1820),当地居民海上捕鱼时发现一艘载着神像和建材的船,打捞上岸后,神像经鉴定是开漳圣王,在港边建造庙宇供奉[15]。每年农历上元节举行神轿下海净港、过火、放军等仪式,圣王圣诞举行妈祖绕境[16]。

3.万里乡中幅忠福宫、龟吼保民宫

两庙香火源自于内湖尖顶碧山岩。初期当地先民自尖顶庙迎请开漳圣王神像、令旗、宝剑、金印各一迎回奉祀,但当时万里街、龟吼、中幅三地居民相争供奉,后经协调神像留于万里街昭灵宫伍显大帝庙,香炉,旗、剑由龟吼迎回,金印则留在中幅。之后中幅及龟吼两地分别于嘉庆18年(1813)和光绪29年(1903)建庙。故当地人士亦云万里街昭灵宫内圣王为“大王”、中幅忠福宫圣王为“二王”、龟吼保民宫圣王为“三王”。每年二月十五日各自演戏祝寿;每遇亥年忠福宫举行建醮,并同时迎请大王、三王监醮。

4.基隆奠济宫

该庙开漳圣王神像由大武仑人士雕造,原本奉祀于基隆庆安宫妈祖庙之偏殿[18]。同治12年(1873)创建于外木山一带,光绪元年(1875)由林本源献地移建于现址[19]。每年圣王诞辰绕境基隆市区,该庆典早期与基隆庆安宫妈祖庙、城隍庙之祭典合称“基隆三大庙会”。

(三)东北角地区

1.贡寮旧社昭惠庙

相传圣王香火由开发旧社的梅州吴氏奉请而来。据2004年《贡寮乡志》载,吴氏于嘉庆年间渡台,初居金包里,嘉庆11年后移居旧社,故该庙创建时间大概在嘉庆末、道光初。又据该庙沿革碑,双溪柑脚居民于道光18年(1838)刈香而建立威惠庙,但此说法与柑脚一带有出入。当地因人口外移,今每四年一次于二月十五圣诞日举行迎妈祖、圣王赛会。

2.双溪柑脚城威惠庙

道光末叶柑脚一带漳州人开发的脚步,逐渐扩及泉州安溪人所开发的阔濑,引起“漳泉械斗”,故柑脚人迎请平林圣王公前来防御以为精神支柱,于同治7年(1868)由柑脚、平林两地人士建庙奉祀。昔二月十五圣诞日举行迎妈祖、圣王赛会,今迎妈祖独立于二月十七日举行。而农历二月十五日平林圣王公会亦有举行吃会,早年圣王公会因有田产,吃会时亦从田产之利息拨出一定金额发放给会员。

表1:台北地区开漳圣王庙所在地的开辟年代

三、台北地区开漳圣王信仰传说分类

从流传于台北地区的开漳圣王显灵传说,可以深刻体会到圣王公一直都是漳州人的精神象征,以下分类为“香火来源”、“民乱械斗”、“防治蕃害”、“驱逐虫害”、“绥靖除煞”等加以说明。

(一)香火来源

台北地区许多开漳圣王,皆强调是由福建漳州分灵,且是自先民之祖籍县邑直接迎请而来,也有部分是从台北地区邻近的圣王庙或是神明会就近分灵建庙的。

1.士林地区

(1)芝山岩惠济宫

传说一:相传乾隆年间有漳州府平和县人黄澄清迁台,将圣王公香火挂于树而离去,后人屡求皆验,乃由地主黄某献地建庙[29]。

传说二:芝山岩原为八芝兰富豪黄善的土地,黄善死后,乾隆16年(1751),其亲族黄澄清由漳州府平和县来台访问,并携带开漳圣王的香火。当时黄家尚未供奉神像,把香火奉祀在大厅,早晚烧香祭拜[30]。

(2)菁礐庄开漳圣王传说:

阳明山上于咸丰年间发生漳泉械斗,双方都梦见开漳圣王带领数万神兵,谓若不停战和好,则派兵马剿灭。后同安人自行撤退,坪顶、菁礐两庄的漳州人每天都对天祭拜,后以一块石头作为朝拜的对象,后以木头造金身奉祀[31]。

2.内湖地区

(1)尖顶碧山岩传说:

康熙末年,“漳州府人士黄某携眷配戴开漳圣王香火渡海来台垦荒。行至碧山之尖顶,忽闻嗡嗡之声不绝于耳,停步视之,其声自身前一块石下小洞,认为此处是安座圣王难得一见之“蜂穴”吉地,遂将随身佩戴香火悬挂于石洞中膜拜后离去[32]。

(2)公馆庄武身王公传说:

漳浦县人林秀俊来台开垦时,随身携带武身开漳圣王、九鲤湖仙师、广泽尊王神像奉祀,今分别供奉于内湖公馆庄、板桥新埔林成祖公馆和汐止(地点不详)。公馆武身王公乃为团结林姓宗亲,先结合三十四人及管家、掌柜黄、周二人,创立神明会以圣王公为精神寄托[33]。

(3)开漳圣王五兄弟传说:

内湖各聚落开辟成庄之后,皆前往尖顶碧山岩分灵开漳圣王祭祀,以羊稠庄为老王、公馆庄为二王、湾仔庄为三王、十四份庄为四王、内沟庄为五王,内湖居民咸称“五兄弟”[34]。

3.北海岸地区

(1)金山广安宫传说:

相传广安宫开漳圣王二王神像(将军坐像踏龟),于民国元年至十五年间,迎往尖顶圣王公庙开光点眼,仪式完毕后信徒将二王神像置于辇轿(两人抬小轿),准备迎回金包里街庙中,但小轿却自行飞出宫外不见踪迹,信徒万分着急连忙翻山越岭赶回宫中,路过公馆仑听路人说,之前有一小轿上坐一尊神像,朝金包里街方向飞去,信徒赶回宫中,只见二王神像及小轿已在神案上,纷纷称奇[35]。

(2)“野柳保安宫”传说:

嘉庆25年(1820)村民于野柳外海发现一船只满载建材,船上无人,只发现神像一尊。村民将船引回野柳,用船上建材于现址建一小庙,神像经鉴定为开漳圣王[36]。

(3)万里忠福宫、保民宫传说:

万里先民自内湖尖顶碧山岩恭请开漳圣王神像、令旗、宝剑、金印各一迎回奉祀。当时万里街、龟吼、中幅三地居民相争供奉,经协调,圣王神像留万里街昭灵宫五显帝庙,令旗和宝剑让龟吼迎回,金印留在中幅。由于当时急着雕刻一尊圣王金身,无奈雕刻师为已定做的赶工,分身乏术,遂由其夫人雕刻[37]。

(二)民乱械斗

台湾北部的开垦,大多由领有垦照的垦户率众开拓。这些垦户也都会寻求同乡人士协助开垦,因此形成了同祖籍的聚落。一旦开垦扩及不同族群经营的土地或边界,往往因土地、水资源的抢夺侵占,引发械斗。在土地争夺战过程中,或地方遭土匪入侵,圣王公都能显灵护佑漳州人化险为夷。故本项传说故事,最能凸显开漳圣王为漳州人的守护神。

1.士林地区

(1)芝山岩惠济宫

传说一:芝山岩南侧山下有一巨石,传闻是开漳圣王的御马,士林漳州人与艋舺泉州三邑人发生械斗,圣王即骑此马立于漳州人的头阵,因此士林漳州人屡战屡胜。后泉州人派遣一人趁黑夜以刀刺进石马侧腹,石马不支死亡,此后开漳圣王不再骑乘此马助战[38]。

传说二:芝山岩惠济宫每月朔、望皆会高挂天灯(应是悬在神龛上方之琉璃灯),而艋舺就会发生火灾,后艋舺人发现是芝山地理的关系,在三邑人大庙龙山寺前设置莲花池以镇火灾。后芝山岩惠济宫改建时,艋舺人买通地理师将庙基放低,自此艋舺不再发生火灾[39]。

(2)菁礐庄圣王公传说:

咸丰年间漳泉械斗时,连战七天七夜仍僵持不下,两方人马都战得很累,饿也饿坏了。结果漳州人和泉州人都梦到开漳圣王率领了几万兵说:若双方不再和好,就带领兵将剿灭,泉州人就不战而退了[40]。

2.内湖地区“尖顶碧山岩”传说:

乾隆16年(1751)碧山尖顶山下一带,土匪猖獗,聚众劫舍,掳人勒索,蛮横无比。某日黄昏,匪徒又在山下聚集,计议行劫,忽见尖顶山头金光万道,锋芒四射,战鼓齐鸣,宛如万马奔腾,匪众闻见丧胆。斯时悬挂圣王香火之石块巨响一声分裂为三,中块乃开漳圣王化身,而两边石块即为李、马将军(现奉祀于寺内后方祖庙内)仍立在原地不动外,周围散石一直滚落山下匪徒聚集处,匪众纷纷弃械鼠窜,此后遂无土匪为非作歹[41]。

3.北海岸地区基隆奠济宫传说:

咸丰年间分类械斗时,开漳圣王派遣神兵助战,保护漳人,陷泉人于海鏖杀之[42]。

4.东北角地区柑脚威惠庙传说:

道光30年(1850)双溪平林、柑脚之漳州人移垦越过中心仑推进安溪人垦地阔濑(今属台北县坪林乡),双方迭起摩擦。安溪人亦越过中心仑进入双溪头盘山坑、中坑、下坑争垦,并奉其乡土神保仪大夫,以号召团结准备攻占柑脚。漳人遂向下游平林圣王公会告急求援,形成“人与人战、神与神战”之势,凡有行动,泉人请示尪公,漳人请示圣王公。战斗中曾见开漳圣王化芒草为利刀,与尪公拼斗,尪公伤右脸而退却,自兹未见泉人来犯[43]。

(三)防治蕃害

北台湾各籍先民进入台北盆地南缘山区开垦时,都会遇到泰雅族原住民抵抗,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寄托家乡的神明保佑以期开垦顺利。通常选择祭拜的神明多以“武神”为主,安溪人选择手执宝剑、身穿武甲的保仪尊王、保仪大夫;漳州人则是文武兼具的开漳圣王。另外,宜兰一带的漳州人也会奉三山国王之中武将装扮的三王来抗蕃。[44]台北地区漳州先民深入泰雅族活动范围者仅新店安坑一带。因此防治蕃害的传说仅出现在该地区。

新店地区大坪顶太平宫传说:

文山堡赤涂崁庄有一古庙供开漳圣王,系乾隆初年大坪林庄、永丰庄、安坑众等鸠资公建,故号曰“林丰安”,当日三庄凑成十股奉圣王为主,垦辟安坑一带山田。其处蕃,每欲进耕必请示圣王,如有许杯准去,虽入深履险,安然无恙,否则辄遭蕃害,屡试屡验[45]。

(四)驱逐虫害

早期农作物得病虫害,多半只能听任害虫啃食,并无农药可防治,只能寄托掌管农业之神,或具有灵验的神明代替之,其中也包含较为威猛之神明,藉其勇猛之神威让病虫害怕而奔走。台北地区常见的驱虫之神为木栅及汐止的保仪大夫、淡水清水祖师及关渡天上圣母,开漳圣王驱逐虫害则仅士林地区有传说[46]。

士林地区芝山岩惠济宫传说:

乾隆16年芝山岩附近的田园果物、稻作发生严重的病虫害,一时找不到适当的驱虫方法。有一天,无奈之余黄善的妻子烧香对开漳圣王祈求,请开漳圣王协助驱除虫害。后来连续三天晚上附近的田园发现点点火光,不久之后虫害全部消灭,八芝兰的人称这点点火光为”神火”,令人啧啧称奇。后来附近湳雅、三角埔的田地也发生同样的虫害,当地居民得知芝山岩居民灭虫害的方法,便到黄家开漳圣王香火前祈求,并借香火銮驾绕境,不久农地也出现神火,虫害消灭,传开来后,八芝兰地方的漳州人更加信仰开漳圣王[47]。

(五)绥靖除煞

一般地方上发生不平安的事,在无法用常理解释的情况下,往往归咎于有凶神恶煞作乱或遇到”灾星厄曜”的降临,而这并非以人的能力可以解决,所以都要祈求境内的神明甚或更具灵力的神明来处理,将这些凶煞恶鬼驱逐出境,以得“保境安民”的效果。野柳的外海因发生过船难,幸得保安宫圣王指示,避免水流尸漂进港区,人民免于惶恐焦虑,因此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皆固定迎请庙中奉祀神祇下水净港祈求港区平安、渔获丰收。

万里野柳地区“野柳保安宫”传说:

约一百年前,大陆人口贩卖集团租大帆船“金和顺号”,将三百多位“东北姑娘”贩运来台,船遇大风浪触礁沉没,全部罹难。惨案发生前三天,保安宫开漳圣王扶乩一位老渔民,传唤村民划船在港外扎营,献纸祭拜,护持港区清净,所有罹难者尸体都未漂入港[48]。

四、结语

台北地区的开漳圣王庙,建立的年代大致与先民入垦的年代相符[49],都是在当地开辟成庄以后才建立的。而台北盆地的开发始自康熙48年(1709)的“陈赖章”垦号。乾隆初年诏安县何士兰率众开拓台北市士林、内湖一带,其足迹远至基隆一带,所以今日基隆庆安宫妈祖庙庙地,亦为“何士兰”垦户所捐献。另外,漳浦县林秀俊康熙末年即已与开垦士林的海澄县人郑维谦等人合伙开发今台北市区、士林、淡水、八里、新庄等五庄草地[50];乾隆初拓展至摆接堡十三庄范围,其子孙继续开拓今新店安坑、台北市内湖地区[51]。可见台北盆地的开漳圣王信仰,皆是随着这批先民的移垦而被带进来的,因此建庙年代都相当早,集中于乾隆中期以前。巧的是这四座圣王庙,除中和枋寮街广济宫外,皆建于山顶,所以民间有一种倒果为因的说法,认为台北盆地的泉人多于漳人,漳人较为弱势而将庙宇建于山顶。参照上述各地的圣王庙所属聚落,其成庄年代都早于漳泉械斗发生之时,故此说法不功自破。

台北地区有关开漳圣王的传说故事,大多集中在“漳泉械斗”时期。械斗过程中双方人马为求平安顺利,都会搬出原乡带来的神明作为守护神。例如咸丰年间基隆地区的漳泉械斗,基隆的漳州人奉开漳圣王为守护神,而暖暖、七堵一带的泉州安溪人则奉保仪大夫为守护神,每每出战双方都会抬出神像应战,因战况激烈,有时也会伤及神像,民间谚语云“尪公没头壳,圣王公没手骨”[52]。这类圣王助战传说更能凸显开漳圣王是漳州人的守护神。

总之,开漳圣王的信仰见证了台北地区漳州人的开发史。从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艰辛垦拓,到与泉州人争地盘而发生械斗,无时无刻都有圣王公在守护着。或许因为如此,即使经过了一个半世纪之久,漳泉两籍移民早已冰释前嫌,开漳圣王信仰但仍无法跳脱漳州人守护神的框架。目前仅有士林区阳明山的公馆地庄三年一次的迎妈祖[53],以及双溪乡盘山坑尪公年例祭典[54],尚可看见开漳圣王的踪迹。前者乃因附近山区多属漳庄,其已融入了漳州人的生活圈,所以也跟着祭祀芝山岩惠济宫的开漳圣王;后者是因早期的交通仅能往台北县坪林乡出入,1980年代交通的开辟,使得以从邻近的双溪乡出入,所以生活重心也从泉州安溪籍聚落,转为漳州籍聚落。而今日盘山坑接受了柑脚的圣王公,柑脚人接受了盘山坑的尪公,在当地人的眼中其实是双方友好的表现方式,因为现在不可能再强调漳、泉两籍之间的仇恨。所以,开漳圣王信仰在多元族群的台北地区,是方便后人认识自己祖先的最佳管道,因为这些圣王庙都是当年漳州先民心灵寄托的所在,亦是“漳州庄”永远的精神标帜。

注释:

[1]参阅简有庆《北台湾漳州人祭祀圈之探源:以士林芝山岩四角头为例》,2001年度大专学生参与专题研究计划案。

[2]同治10年(1871)《淡水厅志》卷十五附录一《文征(上)》。

[3]三芝兰角为三玉、芝山、兰雅(湳雅)三聚落之合称。

[4]湳雅庄之德和社三王公,乃自桃园大溪埔顶仁和宫分灵,是两百多年前刘姓族人自桃园移居湳雅恭请而来之分身。

[5]坪顶合诚宫圣王原与菁礐庄共祀,后坪顶庄分得金身,菁礐庄则分得香炉,两地才分开祭祀,菁礐庄祭典日期二月十三日,坪顶庄为二月十四日。

[6]参照内湖碧山岩开漳圣王庙1986年出版之《台北市内湖区碧山岩开漳圣王庙简介》。

[7]六大角轮值顺序为枧头角、顶番仔坡角、港墘角、新坡尾角、下番仔坡角、山脚角。六角共同奉祀福德正神、天上圣母、五谷先帝、三官大帝、开漳圣王五尊神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日举行绕境、过火、猪公赛筵、演戏等祭祀活动。

[8]刘克明《中和庄志》,台北:中和庄役场,1932。(古舜仁、陈存良译《台北州街庄志汇编(上)》,台北: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8。)

[9]摆接堡十三庄为:后埔、社后、新埔墘、员山仔、枋寮街、芎蕉脚、南势角、柑林陂、火烧、员林仔、冷水坑、大安寮、藤寮坑。

[10]现今各姓氏献戏较不踊跃,时间改为二月十五日炉下众等敬献大公戏后次日。2010年仅有陈、吕、林、江四姓而已。

[11][25][45]参见1899年11月29日《台湾日日新报》之《议修庙宇》。

[12]事见2000年《太平宫沿革碑》。

[13][35]参见金山广安宫简介。

[14]该庙主神为三官大帝、天上圣母。

[15][36]参见野柳保安宫简介。

[16]昔野柳迎妈祖时间为农历四月初八日,日期是为配合关渡宫二妈于北海岸的轮庄祭祀而定的。后因当局推行统一祭典,改三月廿三日妈祖生,近年才以开漳圣王圣诞举行。

[17]万里忠福宫《台湾区开漳圣王庙团第廿一次联谊大会秩序手册》,台北:万里忠福宫,2005,页6-7。

[18]参照《台北厅社寺庙ニ关スル调查》(台湾分馆稿本,1915),基隆公学校调查,奠济宫。

[19]陈迪华《千秋一炉香:基隆民间宗教信仰特展专辑》,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1,页37。

[20]士林神农宫所存乾隆57年(1792)《芝兰庙碑记》云:“我兰林虽僻处海隅,于康熙四十八年开辟草莽,人得安居”。

[21]参见曾乃硕《台北市志》卷九《人物志·贤德篇》,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88,页75。

[22]参照陈金赞《内湖传家宝》,台北:内湖文化工作室,2000,页45。

[23]彭明辉《举头三尺有神明:中和地区的寺庙与聚落发展》,台北: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5,页28。

[24]曾正和《新店市志》第二篇《开拓》,台北:新店市公所,2004,页152。

[26]薛化元、翁佳音《万里乡志·万里乡的地名特色与发展史》,台北:万里乡公所,1997,页63。

[27]同[19],页10-11。

[28]唐羽《双溪乡志》卷之九《胜迹志·丛谈》,台北:双溪乡公所,2001,页769-770。

[29]参见芝山岩惠济宫存之1989年《芝山岩惠济宫唐开漳圣王公简介》碑。

[30][47]参见施百炼《芝山岩之古迹与传说》,台北:芝山岩惠济宫,1998,页2。

[31][40]参见李瑞宗《阳明山国家公园原住民史迹调查与耆老口述历史纪录:十八份、顶湖座谈会、菁礐、山猪湖座谈会》,台北,1997,页83-84。

[32][41]参照内湖碧山岩开漳圣王庙1986年出版之《台北市内湖区碧山岩开漳圣王庙简介》。

[33]参见参照陈金赞《内湖传家宝》,台北:内湖文化工作室,2000,页76-83。

[34]因四王的祭典早已终止、神像亦不知去向,所以四王众说纷纭,笔者在十四份庄访谈时,当地人却说是“过溪仔郭圣王(广泽尊王)”。而内沟庄圣王祭典每逢下雨,早期祭典人员都需穿蓑衣以防淋湿,故在内湖又有“棕蓑王”之称。

[37]万里忠福宫《台湾区开漳圣王庙团第廿一次联谊大会秩序手册》,台北:万里忠福宫,2005,页6-7。

[38]日文翻译引用林川夫《民俗台湾》第一集,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5,页242。

[39]同上注页244;又参施百炼《芝山岩之古迹与传说》页3。

[42]参陈世一《寻找河流的生命力:基隆河中游暖暖、七堵段历史与地景巡礼》,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7,页74-78。

[43]同[28],页772-773。

[44]相关论述,可参考邱彦贵《三山国王信仰:一个台湾研究者的当下体认》,《客家研究辑刊》第二期,广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2008,页51-53。

[46]参简有庆《北有关渡妈——关渡妈祖的信仰及其年例的变迁》第四章第一节《北台年例神祇的形象与需要》,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

[48]摘自李明仁《万里乡的庙宇实察》,《北县文化》第87期,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2005。

[49]可参照表一。

[50]参照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页245。

[51]参见尹章义《台湾北部拓垦初期“通事”所扮演之角色及其功能》,台北:台北市文献会,1987,页187-199。

[52]照陈世一《寻找河流的生命力:基隆河中游暖暖、七堵段历史与地景巡礼》,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7,页74-78。

[53]详见简有庆《士林地区的妈祖信仰》,《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四期,台北:兰台出版社,2002,页87-122。

[54]“年例”一词,大概在台北盆地及其周围的聚落较为盛行,指一年之中依照惯例举行的例行性祭典。有关研究,参阅传凯《神灵、民族、与认同的空间政治:日治与战后台北盆地尪公年例之变迁》,国立台湾大学工学院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论文,2007;辜神彻《社群、传说与神迹:北台湾落鼻祖师信仰之研究》,国立师范大学台湾文化及语言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简有庆《北有关渡妈——关渡妈祖的信仰及其年例的变迁》,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

责编:李弢

猜你喜欢
台北
台北咖啡香
台北的烟火味
台北家居
台北
台北
台北玩乐 散步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