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式和生活方式

2011-03-24 01:43肖坦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形式意识思维

肖坦

众多企业文化定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括不完整、抽象不彻底的逻辑问题,“论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式和生活方式”,首次提出企业文化“双式论”,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由传统文化、现代意识和管理经验融合而成,为特定企业所共有的意识形式和生活方式。在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上,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解释。

准确定义企业文化,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笔者曾论驳了广为流布的“总和”说和“精神文化”说,那么我对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持一种什么观点呢,换句话说,给企业文化下一个什么定义更为恰当和准确呢?我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由传统文化、现代意识和管理经验融合而成,为特定企业所共有的意识形式和生活方式。姑且称之为“企业文化双式论”。

要给企业文化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首先要从逻辑说起

概念是逻辑的一个首要的重要的范畴。概念是什么?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比如“人”这个概念,反映的已不是人的高、矮、胖、瘦、黄、黑等表面现象的东西,它已舍掉了男人、女人、大人、小孩、中国人和外国人等等的区别,只剩下了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人所具有而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反映人的本质的、关键的东西:人是会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来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谓“外延”则是指概念的范围。概念外延的大小是由它的内涵决定的。例如“笔”这个概念的内涵主要是“用来写字、画图的工具”,它的外延包括各种各样的笔。“钢笔”除了具有笔的一般特点外,还增加了“笔尖用金属制成、用墨水书写”这一特点,也就是说,“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比“笔”的内涵丰富,而“钢笔”的外延比“笔”的外延要小,它把毛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排除在外。由此可见,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小;反过来,概念的内涵越少,它的外延就越大。文化这个概念有广义说和狭义说,广义说是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说是单指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总和说”,完全套用文化的“广义说”,是违反逻辑的。文化和企业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企业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比文化的内涵丰富,也即除了文化的一般属性之外,还增加了企业这一属性,而企业文化的外延比文化的外延要小,它把广义文化、历史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物质文化等都排除在外。

形成概念的主要手段是抽象,就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抽象要彻底,不彻底不能显其本质。而在众多企业文化的定义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括不完整、抽象不彻底的的逻辑问题(因为定义太多,恕我不能在这里一一例举和评说)。他们仅仅只是从企业文化的要素、内容、结构、表现等方面来概括和抽象企业文化的定义,诸如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共同的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一种氛围,企业文化是一种深层假设,等等。这些定义都有一个抽象不及的问题,所谓抽象不及,就是没有抽象出对象最一般和最基本的本质规定,也就是没有探寻到上升过程的逻辑起点,充其量只是一种描述性定义。因为无论是价值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传统、气氛、制度、信仰、思想、情感、习惯、环境、仪式、作风、标准、准则、假设、精神道德、共同信念,等等等等,都是意识的表现,都是企业文化这一意识形式运动的结果。

基于以上逻辑分析,我们应该这样来统一对于定义企业文化这一概念的认识: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应该区别于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行政文化等。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特点是各有差异的。在政治生活领域,它表现为政治文化;在经济生活领域,它表现为经济文化;在行政活动领域,它表现为行政文化,在企业管理领域,它表现为企业文化,等等。也就是说,把企业文化直接与文化,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去套,或者说把企业文化直接等同于文化,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是不正确的,都不可能给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以正确的定义。

准确把握企业文化特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不仅对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科学定义企业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企业文化理论的起源上来说,它是在对日本企业管理的研究中,发现诸如企业目标、价值观念、社风、宗旨、信念等这些软性因素在日本企业的管理中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而这些软性因素是由它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融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的管理思维。企业文化理论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不是以全部文化也即广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而是以企业的软性要素为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这些软性要素人们可以列出许多,诸如企业哲学、价值观、社风、信念、目标、传统、礼仪、宗旨、理想信仰、伦理精神、行为准则,传统与习惯,包括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述的群体心理、管理技巧、行为方式、风气与氛围,等等,而这一切都是人们的意识产物,都是人们意识的表达。

从企业文化的发展上来说,除了中国独一无二地把物质文化纳入企业文化的理论体系之内,其它各国我们没有见到。这种谬传,我认为是中国特有的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所造成的。在中国,什么工作都要讲形式,都有一种表面上轰轰烈烈的追求,而这就是他们的物质文化,是“最外层的”文化,而这种最外层的物质文化与真正的企业文化真是去之天壤。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或对企业文化概念的定义,关键是对“物”或“物质文化”的看法。从逻辑上分析,“物”肯定不是文化,“物质文化”也肯定不是企业文化,但是,研究企业文化又离不开“物”,“物”中也有文化,但它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作用的对象, 是文化作用的结果。说“物”不是企业文化,是因为它不是企业文化关键的、本质的属性。毛泽东同志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矛盾论》)所以,我们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或者说对企业文化这门科学的研究,应该突破广义和狭义的藩篱,既不能混同于广义文化,也不能简单地归于精神文化,而应从广义与狭义的结合上来研究,而对其概念的科学定义,也应该从广义与狭义的结合上来把握,从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出发,从它的语源、起源及其应用的趋向方面来确定,既要把握企业文化多种属性的总和,更要把握企业文化的本质属性,从而概括出企业文化最关键、最本质的属性。这应当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企业文化的钥匙。

我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由传统文化、现代意识和管理经验融合而成,为特定企业所共有的意识形式和生活方式。本文重点论述意识形式和生存方式,至于为什么“是一种由传统文化、时代意识和管理经验融合而成,为特定企业所共有的”想必大家都能领会和理解,就不再赘述。

为什么说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式?

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企业文化的运动形式是意识运动的反映,我们用口头的或书面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理念,用各种活动形式来表达行为,用VI来表示标识,其中均渗透着我们的显意识或潜意识;从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预期和设计,到企业文化在管理实践中的实际运用,其活动规律和方式便是意识活动,直到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是群体意识的形成。企业文化就是诸如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行政的、法律的众多思考和管理企业方式中的一种,而且是一种带有根本意义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德鲁克就说过:文化是根本的思维方式。企业文化的诞生,就是被作为“企业文化的管理思维”而被发现的。我们曾经概括过企业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管理方式,这都没错,但是,从科学的定义来说,它们都有抽象不彻底的缺陷,要科学定义企业文化,还不能简单地说企业文化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思维只是人们反映客观世界各种心理活动的一种,而用意识形式,则是因为它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管理方式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思维方式先于管理方式,而思维的根昵?是意识,是意识形式。在这里,是文化的意识,文化的意识形式决定了文化的管理方式。所以,只有用意识形式才能最全面、最本质、最准确地概括和定义企业文化。

为什么说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文化,为什么说它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首先,从意识的一般性上来说,任何意识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就是说意识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的,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页)

其次,从企业文化的特殊性来说,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上看,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它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企业文化属于管理理论,在思想上层建筑领域中,企业管理是最活跃的、引起反思最多的管理实践和资源最丰富的管理,管理知识和管理理论的开发与创新,大多来自企业管理。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其它机构和组织的管理,甚至政府的管理都源源不断地从企业管理中汲取养分。企业文化的理论一经诞生便风靡全球,现在谈企业管理必谈企业文化,便是明证。

再次,企业文化之所以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还因为企业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首先,社会上的任何企业都有其文化,没有没有文化的企业,有企业就有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二,企业文化就其形式而言具有社会性,是一种极具普遍性的意识形式,思维方式。它既表现于企业和经济领域,也表现于政治的、思想文化的领域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随着企业文化理论在企业和在各种组织的运用和发展,将来也许“组织文化”这一概念将取代“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而被社会所广泛认同。

再次,说企业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就如同说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样,它是具有同等程度的范畴。我们说,宗教是离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最远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宗教是要形成一种信仰,企业虽然不是宗教组织,企业文化也不是宗教,但在企业这个环境里,这个组织范围里,在这个圈子里,却是需要形成一种宗教般的统一意识,统一价值观,统一行动,也可以说,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要形成企业全体成员的某种信仰,而企业文化又是与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最近的一种意识形式,为什么不可以说它是社会意识形式呢?我们不能因为它冠以企业的名义,就说它不是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可以说都是冠以个人名字的社会意识,企业文化也是冠以企业名义的社会意识。因为它同样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影响人类的作用。(当然不能同马列毛邓相比)你想想,全社会、全世界有多少企业,全社会、全世界有多少人在各种各样的企业工作,在这样的组织中产生的文化,难道还不具有社会性吗?

再次,企业的社会性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社会性,企业是经济组织,又是社会组织,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企业除了经济活动以外,还有社会活动,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企业本身是个小社会,彼得·德鲁克就说:“企业体或任何组织,就是一个经济有机体,可说是社会组织,是一个集体,也是个社会。”(德鲁克《旁观者》)他本人就是把企业当作新社会的雏形来研究并加以改善的,然后再将其中获得的宝贵经验,运用到政府管理、非营利组织以及其他的社会机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深入开展,其公共性亦将不断扩展,企业文化的幅射功能将不断扩大和增强,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社会性必将愈来愈大。

之所以要论述企业文化这一意识形式的社会性,是为了突出企业文化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没有在定义中把“社会”一词冠在“意识形式”之前,一则是因为“意识形式”本身就已经含有社会性,二则是为了突出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式这一本质,它虽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但它毕竟是“企业”的,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与后面的“生活方式”连在一起,发生岐义。

为什么不说它是社会意识形态,而说是社会意识形式?

说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式,而不说它是意识形态,是因为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意识形式,是用文化调节人的生产关系的一种方式、方法、形式,久而成为一种形态,这也是它的一种两重性。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社会意识或社会意识形态是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总括、总称;社会意识形式是指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具体的、各各不同的意识表现方法、方式,社会意识形式之所以称为“形式”,其基本的含义之一就在于它具有明确分工、相对稳定的各种形式。如艺术、道德、政治和法律思想、宗教和哲学等,就是一些主要的社会意识形式。企业文化因为被人们认识得较晚,所以尚未被广泛重视。

首先,社会意识应理解为反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社会思想、理论、观点的总和;在这个思想、理论、观点的总和中,有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艺术的、哲学的等多种意识形式,企业文化在这个社会意识的总和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以前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或是没有意识到,现在应该给它正名,并给其以应有的社会历史地位;“意识形态”与上述“社会思想、理论、观点的总和”是同一个概念,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法律等是它的具体表现,企业文化不是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是这一“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它只是“属于”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诸多形式和表现中的一种形式,一种表现,所以我们说企业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其次,“形态”是指已经构成、已经形成的状态;形式是指尚未构成、尚未形成的状态,是促使构成某种状态的形式。形式与形态既有区别,又有重合。当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而作用于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时,它就是社会意识形式,这就是形式与形态的“区别”;当它已经化为或形成某种文化时,它就是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形式与形态的“重合”。企业文化是促成达致某种文化状态、文化形态的形式。当它独立地发挥文化功能的时候,它与政治,经济、法律、艺术的地位是相同的,这就是它们作为社会意识诸形式的区别,它们共同构成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诸形式重合为社会意识形态。

说企业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而不说它是社会意识形态,还因为,社会意识形式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通常称之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另一类是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可称之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思维科学、语言学、普通逻辑学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式,不是为特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企业,都有其企业文化,就其形式而言,它是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但是,在现阶段,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还有共产党、民主党、共和党等等各种党派的存在,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这些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所以,企业文化与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要有重合的地方,这在我国就表现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它的不同点,也就是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区别之所在。实际上企业文化已经表现出了自己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存在,如在我国,就有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并存的情况,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文化早已作为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而被人们研究和实践着。但是,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来看,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宗教等都将随着阶级、党派、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企业文化终将从社会意识形态重合的部分彻底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与艺术、道德、哲学一样,将与人类社会生活共同存在下去。在这个根本意义上,所以我们说企业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再次,从管理学上来说,管理方法、管理方式有行政的方法方式,有经济的方法方式,有法律的方法方式,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方式,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这就是企业文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形态,而只能是一种方式。从思维上来说,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政治思维的视角和方法,有经济思维的视角和方法,等等,自从企业文化的理论产生以来,又有了文化思维的方法和视角。简而言之,它既是一种认识的方式,思维的方式,又是一种管理的方式,实践的方式,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意识形式而不说是一种意识形态。

为什么说是企业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企业文化是一种由传统文化、时代意识和管理经验融合而成,而为特定企业所共有的意识形式和生活方式。运用这种意识形式来进行思维,就容易取得一致和共识,在这种共识之下共同生活,就会形成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做人做事的形式和方法,待到这种意识化为共同的生活方式那就成为一种文化了。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没有化为具体行为,没有形成一种生活方式,想的和说的,说的和做的,表面的和实际上的不一样,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文化是两张皮,则还不能称其为企业文化。只有企业的“意识形式”化为企业的“生活方式”,才称得上是企业文化。也就是说,仅仅定义企业是一种意识形式,而没有定义企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样有抽象不及和概括不完整的问题。

有学者说过,文化是一种生存方式,我把这个意思移用到企业文化,改用生活方式,觉得其涵盖面更广、意义更精确一些。从词义上来说,“生存”的意思是“保存生命”,而“生活”的含义则是“人或动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现代汉语词典》)对企业来说,生活方式涵盖了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等等各种各方面的活动,进行这些活动的方法、方式以及人们在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丰富员工的文体活动,安排员工的衣食住行,甚至包括员工的业余生活,都深深打上了企业文化的烙印,企业文化已成为组织成员的一种生活方式。象IBM、HP、宝洁这些强调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公司,要求员工不仅在工作中实践这些文化价值观,而且鼓励在下班时仍然保持与同事们的交往,去相同的酒巴,参加共同的聚会,刻意培养一种精英意识和严密的教派文化。以至于 “离开这家公司就好像移民一样”,这才叫企业文化。另外,企业不仅要生存,更要发展,唯有发展,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我认为,用生活方式更准确一些,包罗更广一些。(作者供职于南京圣道企业文化顾问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形式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