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区农业抗旱节水的几点思考

2011-03-30 06:16阳厚才普兰香
吉林农业·C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干旱

阳厚才 普兰香

摘要:干旱是东川农业发展的瓶颈,各种抗旱措施一定要因地制宜,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才能实现东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东川区;干旱;农业抗旱措施;工程抗旱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29-2

1 东川区概况

东川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和昆明市最北端,境内最高点为拱王山的主峰雪岭,海拔为4344.1m,最低点在小江与金沙江的汇水处小河口,海拔为695m。由于长期受金沙江和小江及其支流的强烈侵蚀和切割,形成了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地形地貌,使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9.9℃,全年无霜期345d左右,年平均日照为2259.1h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705mm。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干雨季分明。干旱比较突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坡耕地多,保灌面积小,季节性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干旱缺水一直是东川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农业抗旱节水技术,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生产潜力,才能实现农业稳产、农民增收。

2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种植结构

在确保粮食总量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围绕增收调结构,提高增效的思路,进一步优化产业。针对农业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发展耐旱作物。在以海拨160m以下的小江河谷热区抓好反季菜、瓜、果、经济作物产业群,形成蔬菜、优质瓜果等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以海拔1600m以上至2200m的二半山区抓好优质粮食产业生产,配合经济林果和优质饲料生产,抓好优质经济林果建设,积极推进优质水果产业的发展,形成优势经济产业,实现生态恢复。同时,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也是实现节水的一项主要有效措施,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在海拨2200m以上高寒山区主要抓好马铃薯、牧草和药材种植。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现有规模上通过项目带动逐步形成特色优势明显、布局合理、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产业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加快培植主导产业,推进农村生产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按照优化农业结构,把优势产业做大,逐步形成了粮、菜、畜、果、药材和农产品加工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结构类型也由原来的“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化。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新兴特色产业较快发展。

3 农业抗旱节水科技措施

3.1 品种选择 选择防旱耐旱品种

不同作物间的耐旱性差异较大,谷子、地瓜、花生等作物抗旱性强,在缺水旱作地区可扩大种植面积。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间抗旱性也有较大差异。抗旱品种较一般品种根系发达具有深而广的贮水性和调水网络,具有受旱后较强的水分补偿能力。

3.2 精耕细作,蓄水保墒

合理翻耕可以创造疏松深厚的耕作层,切断土壤的毛管空隙,减弱毛管作用和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提高了土壤的通气、透水、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翻耕要坚持,秋耕要早、要深,春耕宜早宜浅;降雨后及时中耕,可疏松土壤,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既能保墒调节土温,又能促进通气和养分分解,即“锄头底下有水又有火”;镇压可将表层土压碎,减少缝隙,防止水分蒸发损失,同时接通了毛管,将下层水上升到表层,起到提墒作用。压碎土块,平整地面,可减少漏风跑墒,形成一层疏松散碎的干土层,起到覆盖保墒作用,耙耱后整个土体含水量都有显着提高。

3.3 合理施肥抗旱

由于腐殖质疏松多孔,吸水能力强,热容量大,胶结性强,所以可很好的改善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保水性和稳温性等,并提高了土壤的胶体活性,从而强化了土壤协调和控制其内部热动态平衡的能力。因此,增施肥料可降低生产单位产量用水量,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增加土壤的蓄水性,生产中可使用土壤改良剂、种植绿肥、合理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结合合理耕作,促进土肥相融,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和空隙状况,增加土壤的蓄水性和透水性,使土壤保持较多的有效水。

3.4 地膜覆盖保墒

春播作物地膜覆盖可增温保墒,抗御春旱。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的作用是保湿、增温,保持土壤的疏松结构和养分的分解转化,促进玉米早出苗,根系、叶片早生快发,茎秆粗壮,促进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的积累,有利于生殖器官的发育而表现穗大、粒多、粒重,早熟高产;秸秆覆盖是将作物秸秆粉碎,均匀地铺盖在作物或果树行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量,起到保墒作用;在干旱地区和缺墒季节,采用“以松代耕”、“以旋代耕”、“高留茬免耕套播”和“贴茬免耕直播”等方式,可以增加水分入渗深度和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分流失(跑墒),节约用水。

3.5 栽培方式

种植制度实施水改旱,将无法灌溉的水田适时改种玉米、红薯等旱作,可以有效降低旱灾造成的损失;适当调整播栽期,合理安排茬口,实施合理的间套种、轮作制度,如在山区进行玉米间种豆类再套种绿肥或萝卜;玉米间种马铃薯再套种绿肥或蔬菜;在海拔1800m左右的地区用玉米间种豆类再套种豌豆或蚕豆;在海拔1800-2200m的地区可利用马铃薯的休眠特性与小春(麦子)进行一起种植,待小春收获后马铃薯才出苗,这样就可避免冬季干旱造成缺塘(缺苗),也可节省劳力,降低成本。间套种可让作物合理利用时空,有效利用雨水资源。

3.6 栽培方式

扎实推广科技措施,应用水稻精准栽培、旱育秧、育苗移栽等节水栽培措施,充分利用时间差、空间差和有限水源,育苗抗旱可实现大面积抗旱为小面积抗旱和异地抗旱,充分抓住有利时机,保证作物有正常的生育期,一般在海拔2000m以上地区要确保4月下旬以前定植,海拔1600-2000m地区要确保6月上旬以前定植,在有条件的地区种植期尽量提前;采用等高线种植、台地种植等方式截留雨水,减少地面径流和冲刷,保持水土。

4 工程措施

4.1 新修水利,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有条件的地方要新修水利工程,采取蓄、引、抽、拉、提、截等多种措施,增加抗旱水源,确保抗旱用水;加强和完善灌溉工程设施,防止渠道跑、冒、滴、漏是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方面,要大力增加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应用水泥预制件硬化渠道,也可以用防渗材料对干、支渠进行衬砌。经济条件薄弱的地区也要因地制宜对现有设施加强维护,节约水资源,努力提高保水供水能力;减少田间渗漏,减少缺水水田区的田间渗漏非常重要,也是抗旱节水的重要环节。减少田间渗漏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废旧塑料薄膜铺垫田间、田埂、毛渠,也要尽量缩短渠道长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渗漏和流失。还应在单排单灌地区杜绝灌“跑马水”,而采取小水勤灌、只灌不排等措施。

4.2 土地治理

主要包括坡改台和基础设施配套改造,可以调整土地资源结构,配套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土壤改良,可以改善耕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增加有效耕地利用,提高耕地生产潜力,耕地质量、产出率和耕地等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梯田(地)保土、保水、保肥,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大大加强。在提高水利用率、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规范水流途径,减少水流对地表的冲刷,可有效地阻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土地资产效能,提高节水、节土,保护和建设生态农业的意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民生活和居住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3 集雨蓄水灌溉模式

主要由六部分构成,分别是集雨场(以田间路面、坡面、场面为主)、下水沟、过滤池(滤掉泥沙和杂物)、蓄水窖(一般蓄水30-60m3)、提水泵、输水管(连接田间灌溉)。其实质是通过对降水地表径流的调控,实现雨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种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降水地表径流的调控是手段,利用是目的。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应用有它一定的适应性,应因地制宜,一般不会对区域水环境的变化带来负效应,在适当区域大面积推广发展集雨灌溉是可行的,有可能发展成为高效农业,而且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也有促进作用。目前,应着重集中在技术的区域适应性、雨水资源潜力及利用模式,技术的标准化、集流与防渗材料,提水与灌溉设备等方面。

4.4 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是科学灌溉,发展节水灌溉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战略性措施,是田间用水的一场革命。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沟灌、沟中覆膜灌、低压管灌、滴灌、渗灌、喷灌、微喷等。其中沟中覆膜输水和管道输水等,可节水20-30%,喷灌可节水50%,微灌可节水60-70%,滴灌和渗灌可节水80%以上,并且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能源、节约肥料、节省劳力、节本增效,有利于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大田生产应用中,各地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发育需要,配套不同灌溉时期、不同灌溉次数、不同灌水量的调控技术。

4.5 加强生态恢复,实现保水蓄水

加强生态建设,能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它可减弱田间风速、减少地面蒸腾、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空气湿度水。在海拔2500m以上高山区,有计划的营造高山松、冷杉等耐寒树种,恢复植被,建立牧草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在海拔1600-2400m中山区地带,实施退耕还林,以营造防护林为主,充分利用水资源和陡坡耕地,发展以核桃为辅的经济林;在海拔1500m以下的干热河谷区,以小江为主线,结合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在荒山荒坡实行乔、灌、草相结合,营造防护林的同时发展热区经济林。结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林产业,搞活森林资源经济,发掘林木、林地资源经济优势。

5 生物、化学制剂保水技术

近年来,我国已研制开发了多种生物和化学、有機与无机的抗旱保水剂、抗蒸腾抑制剂等,在旱作节水农业上得到推广应用。主要用于拌种、拌肥、蘸根、流体播种、基质育苗、树木移栽等,以增强作物根部的吸水保水能力,提高出苗、成活率。

作者简介:阳厚才(1978-),男,本科,就职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农科站,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推广;普兰香(1964-),女,中专,就职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农科站,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推广。

猜你喜欢
干旱
区域动态气象干旱强度指数与应用探讨
基于距平的白城地区干旱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临夏地区干旱特征及干湿气候区划
干旱盐碱共胁迫下玉米miR398的表达
夏季高温干旱时节高山蔬菜种植管理策略
山西省忻州市2015—07—08特大干旱成因分析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长江流域旱情监测研究
模拟干旱对草地早熟禾种子萌发的影响
基于SPI指数的农作物生长期干旱时间变化研究
脯氨酸代谢途径在调控水稻phyB突变体干旱胁迫耐性中的作用